2020年8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437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2020年8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女工陈二妹对“我”的态度的变化轨迹是

    A由了解、同情到痛恨

    B由猜疑到了解、同情

    C由爱恋到痛恨

    D由猜疑到爱恋

  • 2. 小说《萧萧》中,萧萧抱着自己新生的孩子看她未成年儿子接亲时的表情是

    A平静自然

    B苦闷惆怅

    C痛苦惊惧

    D兴高采烈

  • 3. 小说《春蚕》的叙述线索是

    A荷花一家养蚕失败破产

    B阿四租船到无锡出售蚕丝

    C小陈老爷家养蚕失败破产

    D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却破产

  • 4. 小说《菉竹山房》中,叔祖对二姑姑当年与年少门生“恋爱”所持的态度是

    A先反对,后赞成

    B尽力撮合周旋

    C不管不问

    D先赞成,后反对

  • 5. 小说《断魂枪》中,依然沉迷在“东方的大梦”中的人物是

    A方治国

    B沙子龙

    C邢幺吵吵

    D孙老者

  • 6. 下列各项中,对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描述正确的是

    A和“我”哥哥恋爱却被老人拆散

    B和“我”堂哥恋爱终成眷属

    C没有读过书,却产生了对具有现代文明的爱情与婚姻的向往

    D不愿意接受新思想,从来不穿高跟鞋

  • 7. 小说《荷花淀》开篇描写水生嫂在家做的事情是

    A洗衣裳

    B编苇席

    C喂孩子

    D学习射击

  • 8. 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视苇弟为

    A恋人

    B仆人

    C朋友

    D学生

  • 9. 小说《送报夫》中,“我”接到的家信来自

    A台湾

    B东京

    C上海

    D香港

  • 10. 小说《山峡中》叙事的主要线索是

    A小黑牛的受伤、死亡

    B“我”想离开土匪团伙的想法

    C夜猫子在土匪团伙中的成长经历

    D魏大爷带鬼东哥去盗窃的经历

  • 11. 下列各项,对小说《寒夜》的艺术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A主观抒情热烈奔放

    B明暗双线交错发展

    C笔调冷峻讥讽嘲弄

    D中心意象贯穿始终

  • 12. 诗歌《再别康桥》中,“夏虫”和“笙箫”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是

    A热闹喧嚣

    B沉默安静

    C荒凉阴森

    D古色古香

  • 13. 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保姆“大堰河”的名字得自

    A保姆出生的村庄

    B保姆的丈夫

    C保姆的主人

    D作者出生的村庄

  • 14. 诗歌《断章》的语言特征是

    A多用方言,富有乡土气息

    B用语古奥,韵律整齐

    C词约义丰,主要词语反复出现

    D语句欧化,多用感叹词

  • 15. 诗歌《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结尾处写道:“我是独自走上了被炸毁的楼,/而发见我自己死在那儿/僵硬的,满脸上是欢笑,眼泪,和叹息。”这一场景表达的内涵是

    A对战争中人们冷漠麻木的批判

    B对古代道家企求长生梦想的讽刺

    C对战争中人们谨小慎微的同情

    D对战争的控诉和嘲讽

  • 16. 诗歌《纤夫》中,“古老而又破漏的船”喻指的是

    A绝望的街头老人

    B黑暗的旧中国

    C疲惫不堪的纤夫

    D沉默驯服的老兵

  • 17. 诗歌《鼠曲草》借“鼠曲草”的生存状态表达的人生思考是

    A对担当民族与时代危难精神的肯定

    B对斤斤计较的生活态度的不耻

    C对平凡而认真的生活态度的赞许

    D对依附他人的生活态度的嘲笑

  • 18. 诗歌《金黄的稻束》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是

    A思想知觉化

    B以小见大

    C格律整饬

    D意象繁复

  • 19. 以小诗体的形式,在刹那间的感兴中寄寓哲理性思考的作品是

    A《采莲曲》

    B《泥土》

    C《死水》

    D《雨巷》

  • 20. “他追求,所以不满足,所以更追求”,诗句以拟人的手法塑造的追求者形象是

    A石头

    B

    C平原

    D

  • 21. 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明确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为此必须反对的是

    A封建帝王专制

    B军阀割据混战

    C西方传统文化

    D国粹和旧文学

  • 22. 散文《寄小读者(通讯七》将海与湖分别比作

    A朋友和母亲

    B母亲和朋友

    C孩子和父亲

    D父亲和孩子

  • 23. 下列各项,与散文《言志篇》中“我”的看法相符的是

    A方巾气者所言之志更近人情

    B代阿今尼思认为人的欲愿最多时最接近神仙快乐之境

    C书房要清洁齐整,老仆要能了解我的文章

    D欲愿繁复者比枯槁待毙者心灵上较为丰富

  • 24. 散文《吃瓜子》在构思立意方面的特点是

    A开门见山先扬后抑

    B睹微知著以小见大

    C先抑后扬卒章显志

    D层层铺垫制造悬念

  • 25. 被称为“悲哀与忧伤的歌手”的现代作家是

    A宋之的

    B钱钟书

    C丽尼

    D梁实秋

  • 26. 话剧《雷雨》中,鲁妈来到周公馆的原因是

    A蘩漪叫她来带走四凤

    B周朴园叫她来看周萍

    C来看丈夫鲁贵

    D来阻止鲁大海罢工

  • 27. 下列各项中,全部出自话剧《上海屋檐下》的人物形象是

    A杨彩玉、黄家楣、施小宝、陈祥

    B李陵碑、赵振宇、黄家楣、汪二

    C匡复、林志成、李陵碑、赵振宇

    D匡复、杨彩玉、林志成、金旺

  • 28. 新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结局是

    A被凌辱而死

    B躲进深山老林,变成了“鬼”

    C嫁给黄世仁

    D被八路军解救,重新变成“人”

  • 29. 下列各项,对话剧《南归》中春姑娘的母亲和同村少年李正明形象概括正确的是

    A传统生活的眷恋者

    B现代都市生活的向往者

    C漂泊生活的渴慕者

    D流浪生活的践行者

  • 30. 话剧《升官图》中,只在剧作首尾两处出现的场景是

    A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反抗

    B官吏的贪赃枉法

    C两个强盗的升官发财

    D地主的上门讨债

  • 1.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描写的日常生活场景有

    A三个挑夫送食品给张宅

    B卢二爷去东安市场西门口与老孟聊天

    C卢二爷的车夫杨三找王康讨债

    D张宅庆祝老妇人七十大寿

    E喜燕堂新娘阿淑回想自己不如意的婚事

  • 2.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有

    A虎妞抛弃了他

    B暗探勒索

    C军阀混战

    D祥子自身性格的强硬

    E小福子的自杀使祥子对爱情彻底绝望

  • 3. 郭沫若诗歌《凤凰涅槃》中群鸟围观凤凰涅槃时所说的话有

    A“从今后该我为空界的霸王!”

    B“从今后请看我花翎上的威光!”

    C“从今后请看我们驯良百姓的安康!”

    D“从今后请听我们雄辩家的主张!”

    E“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

  • 4. 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中,残酷压榨包身工的恶势力有

    A荡管

    B警部补

    C拿莫温

    D日本纱厂资本家

    E中国带工老板

  • 5. 吴祖光话剧《风雪夜归人》中,序幕与尾声的风雪意象所起的作用有

    A渲染悲剧气氛

    B象征人生风雪的肆虐

    C反衬重逢后两情相悦的快乐气氛

    D增添浓郁的诗意

    E衬托流浪者反叛传统的精神

  • 1. 简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心理变态过程。
  • 2. 简析辛笛诗歌《航》所表达的思想情绪。
  • 3. 简析梁遇春散文《谈“流浪汉”》在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 4. 简析郭沫若话剧《屈原》中屈原这一艺术形象。
  • 1. 分析陆蠡散文《囚绿记》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特征。
  • 1. 阅读靳以散文《红烛》,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文章。 要求: (1)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2)简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红烛》原文) 红烛 靳以 为了装点这凄清的除夕,友人从市集上买来一对红烛。 划一根火柴,便点燃了,它的光亮立刻就劈开了黑暗,还抓破了沉在角落上阴暗的网。 在跳跃的火焰中,我们互望着那照映得红红的脸,只是由于这光亮呵,心也感到温暖了。 可是户外赤裸着的大野,忍受着近日来的寒冷,忍受那无情的冻雨,也忍受那在地上滚着的风,还忍受着黑夜的重压,……它沉默着,没有一点音响,像那个神话中受难的巨人。 红烛仍在燃着,它的光愈来愈大了,它独自忍着那煎熬的苦痛,使自身遇到灭亡的劫数,却把光亮照着人间,我们和幸福的眼互望着,虽然我们不像孩子那样在光亮中自由地跳跃,可是我们的心是那么欢愉。它使我们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风雨,还忘记了黑夜;它只把我们领到和平的境界中,想着孩子的时代,那天真无邪的日子,用朴质的心来爱别人,也用那纯真的心来憎恨。用孩子的心想来缔造理想的世界,为什么有虎狼一般的爪牙呢?为什么有那一双血红的眼睛呢?为什么有鲜血和死亡呢?大人们难道不能相爱着活下去么? 可是突然,不知道是那里的一阵风,吹熄了那一对燃着的红烛。被这不幸的意外所袭击,记忆中的孩子的梦消失了,我和朋友都噤然无声,只是紧紧地握着手。黑暗又填满了这间屋子,那风还不断地吹进来,斜吹的寒雨仿佛也有一点两点落在我的脸上和手上,凄惶的心情盖住我,我还是凝着那余烬的微光,终于它也无声地沉在黑暗中了。 我们还是静静地坐着,眼前只是一片黑,怎么样还能想得到那一对辉煌的红烛呢?怎么样还能得到那温煦的火亮呢?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消失了,我们只能静静地坐着。 于是我又想到原来我们是住在荒凉的大野呵,望出去重叠着的是近山和远山,那幽暗的深谷象藏着莫测的诡秘,那狰狞的树林也是无日无夜地窥视着我们这里,日间少行人,夜里也难得有一个火亮的,我们原来是把自己丢在这个寂寞所在,而今我们又被无情的寒风丢在黑暗之中…… 我们还只是坚强地坐着,耐心地等待着,难说这黑夜真是无尽的么?不是再没有雨丝吹进来了么?不是瓦上檐间的淅浙的雨底低语已经停止了么?风是更大了,林树在呼号着,可是它正可以吹散那一天乌云,等着夜烛尽了,一个火红的太阳不是就要出来么? “是,太阳总要出来的,黑夜还是要消失的!”我暗叫着,于是不再惋惜那一对熄了的红烛,只是怀着热望,等待着将出的太阳。 一九四一年 (原载《红烛》,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