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试总分:93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15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7年4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及答案解析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结尾处叙写潘先生赞颂军阀这一细节所反映的是

    A小市民苟且偷安的心理

    B普通民众淳朴宽厚的秉性

    C小市民爱憎分明的立场

    D普通人坚韧顽强的生存力

  • 2. 小说《小城三月》中故事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一人称叙述

    C第二人称叙述

    D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述交织

  • 3. 小说《铸剑》叙事的核心线索是

    A黑衣人为眉间尺复仇

    B眉间尺为黑衣人复仇

    C眉间尺为父亲复仇

    D黑衣人为王复仇

  • 4. 最能体现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诗篇是

    A《星空》

    B《红烛》

    C《恢复》

    D《凤凰涅集》

  • 5. 下列选项,出自诗歌《死水》的一组意象是

    A烂铁破铜铁罐

    B桃花菊花青荇

    C青蛙花蚊苍蝇

    D珍珠泥土青蛙

  • 6. 诗歌《再别康桥》中被喻为“夕阳中的新娘”的是

    A西天的云彩

    B河畔的金柳

    C软泥上的青荇

    D彩虹似的梦

  • 7. 下列各项,对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描述正确的是

    A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的哀伤

    B意象朦胧,充满象征意味

    C诗句长短不一,具有散文化倾向

    D诗行整饬,格律严谨

  • 8. 下列诗句中,出自诗歌《断章》的是

    A“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C“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

    D“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只好学着海洋衷哭。

  • 9. 穆旦所属的诗歌流派是

    A七月诗派

    B新格律诗派

    C九叶诗派

    D现代诗派

  • 10. 诗歌《纤夫》采用的诗歌形式是

    A短行体小诗

    B新格律体

    C自由体长诗

    D散文诗

  • 11. 在《十四行集·四》中,冯至通过描写其平凡渺小的生存过程来探求人生真谛的事物是

    A泥土

    B苍蝇

    C鼠曲草

    D常春藤

  • 12. 诗歌《金黄的稻束》将“金黄的稻束”视为“疲倦的母亲”的雕像,用来形容这一雕像且多次使用的词汇是

    A震颤

    B挣扎

    C痛苦

    D静默

  • 13. 林语堂散文《言志篇》前半部分写的是

    A开篇明志说明自己的理想

    B讥讽常人言志的虚伪矫饰

    C盛赞个人理想对社会召唤的呼应

    D表明个人理想会随时代变迁

  • 14. 构成冰心“爱的哲学”的三个要素是

    A童真、父爱、母爱

    B自然、美景、爱情

    C自然、童真、母爱

    D自然、爱情、亲情

  • 15. 诗歌《采莲曲》描绘了采莲少女的劳动场景,诗人由此表达的情感是

    A向往平和宁静的生活

    B直面冷酷的人生

    C向往热闹喧嚣的生活

    D向往火热的战斗人生

  • 16. 下列诗句,最能体现辛笛诗歌创作“思想知觉化”特色的是

    A“人民呵,/在辽阔的大地之上,/巨人似的,/雄伟地站起”

    B“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C“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17. 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的“志”指的是

    A《语丝》

    B《论语》

    C《小说月报》

    D《新青年》

  • 18. 散文《寄小读者(通讯七)》描绘湖光海景的艺术特点是

    A严肃的说教色彩

    B浓郁的抒情色彩

    C犀利的批判意味

    D幽默的讽刺意味

  • 19. 下列选项,体现了鲁迅绝望而又决然反抗精神的意象是

    A死火

    B雷峰塔

    C细腰蜂

    D老马

  • 20.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句话的出处是

    A徐志摩致梁启超信

    B徐志摩致张幼仪信

    C梁启超致徐志摩信

    D张幼仪致徐志摩信

  • 21. 散文《囚绿记》中作者深切怀念的是

    A沦陷时期的北平

    B抗战时期的重庆

    C孤岛时期的上海

    D抗战时期的延安

  • 22. 杂文《蛇与塔》的语言特色是

    A从容之中有幽默

    B铿锵之中有幽默

    C辛辣的讽刺

    D优雅的抒情

  • 23. 杂文《春末闲谈》谈论的主要问题是

    A家庭伦理

    B社会文化

    C妇女问题

    D儿童教育

  • 24. 散文《白马湖之冬》中体现出来的作家情绪是

    A萧瑟的诗趣

    B热切的憧慑

    C孤寂的绝望

    D嘲讽的调侃

  • 25. 散文《吃瓜子》对目人瞌瓜子技能的娴熟所持的态度是

    A嘲讽

    B认同

    C赞美

    D冷漠

  • 26. 作品《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的文体是

    A诗化小说

    B报告文学

    C闲适小品文

    D话剧

  • 27. 话剧《上海屋檐下》的结构方式是

    A陡转式

    B蛛网式

    C横截面式

    D明暗双线式

  • 28. 话剧《屈原》中逼迫太卜郑詹尹送毒酒给屈原喝的人物形象是

    A张仪

    B上官靳尚

    C南后

    D宋玉

  • 29. 评剧《花为媒》和京剧《三打陶三春》的作者是

    A吴祖光

    B贺敬之

    C路翎

    D田间

  • 30. 话剧《升官图》为了避免国民党当局的刁难,作者有意设置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A民国初年

    B抗战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清朝末年

  • 1. 下列选项,对小说《山峡中》中“野猫子”这一人物性格特征概括正确的有

    A机敏狡猾

    B木讷孤僻

    C善良温柔

    D凶狠泼辣

    E愚昧蠢笨

  • 2. 诗歌《雨巷》十分注重音乐感,具体的表现有

    A音节优美

    B韵脚铿锵

    C每节押韵二到三次

    D使用了复沓的手法

    E运用了重复的手法

  • 3. 报告文学《包身工》中着重描绘的包身工形象有

    A芦柴棒

    B小福子

    C春桃

    D不知姓名的小姑娘

    E虎妞

  • 4. 下列选项,符合梁遇春在《谈“流浪汉”》中对流浪汉气质解释的有

    A没有心机,感情热烈

    B不受羁绊,有创造欲

    C乐观豁达,富于幻想

    D孤僻阴郁,漂泊无依

    E任情顺性,万事随缘

  • 5. 曹禺创作的话剧作品主要有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E《棠棣之花》

  • 1. 简析郁达夫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 2. 简析陈敬容诗歌《力的前奏》中“歌者”、“舞者”、“风暴前夕”三个意象的含义  
  • 3. 简析田汉话剧《南归》的主题意蕴。
  • 4.
  • 1. 分析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  
  • 1. 阅读王力散文《劝菜》,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文章。 要求:(1)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2)简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劝菜》原文) 劝菜 王力 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节奏来。相传有一个笑话。一个外国人向一个中国人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二十四个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吗?”中国人说:“是真的。,’那外国人说:“菜太远了,筷子怎么夹得着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有一种三尺来长的筷子。”那外国人说:“用那三尺来长的筷子,夹着是不成问题了,怎么弯得转来把菜送到嘴里去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是互相帮忙,你夹给我-乞,我夹给你吃的啊!” 中国人的吃饭,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还合于经济的原则。西洋每人一盘菜,吃剩下来就是暴殄天物;咱们中国人,十人一盘菜,你不爱吃的却是我所喜欢的,互相调剂,各得其所.因此,中国人的酒席往往没有剩菜;即使有剩,它的总量也不像西餐剩菜那样多,假使中西酒席的菜本来相等的话。 有了这两个优点,中国人应该踌躇满志,觉得圣人制礼作乐,关于吃这一层总算是想得尽善尽美的了。然而咱们的先哲犹嫌未足,以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于是提倡食中有让。其初是消极的让,就是让人先夹菜,让人多吃好东西;后来又加上积极的让,就是把好东西夹到了别人的碟子里、饭碗里,甚至于嘴里。其实积极的让也是由消极的让生出来的:遇着一样好东西,我不吃或少吃,为的是让你多吃;同时,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一定也不肯多吃,为的是要让我。在这僵局相持之下,为了使我的让德战胜你的让德起见,我就非和你争不可!于是劝菜这件事也就成为“乡饮酒礼”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了。 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男人劝得马虎些,夹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妇女界最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饭碗里去不可。照例是主人劝客人,但是,主人劝开了头之后,凡自认为主人的至亲好友,都可以代主人来劝客。有时候,一块“好菜”被十双筷子传观,周游列国之后,-去又物归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爷,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终成为众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饭碗里来,堆得满满的,使你鼻子碰着鲍鱼,眼睛碰着鸡丁,嘴唇上全糊着肉汁,简直吃不着一口白饭。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不开始就设计这样一碗“十锦饭”,专为上宾贵客预备的,倒反妥大家临时大忙一阵呢? 劝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嗜好是否相同的问题。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句话有多少语病,至少还应该加上段“但书”。我还是比较地喜欢法国的一谚语:“唯味与色无可争。”意思是说,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颜色都是随人喜欢,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的。这样说来,主人所喜欢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认为好吃的菜。肴馔的原料和烹饪的方法,在各人的见解上(尤其是籍贯不相同的人),很容易生出大不相同的估价。有时候,把客人所不爱吃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十年前,我曾经有一次作客,饭碗被鱼虾鸡鸭堆满了之后,我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饱了。直等到主人劝了又劝,我才说:“那么请你们给我换一碗白饭来!”现在回想,觉得当时未免少年气盛:然而直到如今,假使我再遇到同样的情势,一时急起来,也难保不用同样方法来对付呢! 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味,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将来科学更加昌明,也许有一种显微镜,让咱们看见酒席上病菌由津液传播的详细状况。现在只就我的肉眼所能看见的情形来说。我未坐席就留心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吐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同是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来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我辜负了主人的盛意了。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劝菜是一种美德。“有杀身以成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还不是应该的吗? (选自《闲雅生活》,梁启超、胡适等著,朱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