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

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642****87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3121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642****87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3122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热门试题
德合一君而(徵)一國,其自視也,亦若此矣。徵: 21、 其政悶悶,(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22、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 ),成其政也。23、媼之送燕后也,( ),念悲其遠也,亦之哀矣。24、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 )。故曰教學相長也。25、有國有家者,( ),不患貧而患不安。2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 ),未之有也。 2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22、先王之( ),以平其心,成其政也。23、鹏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24、孰知其極?其無正?( )、人之迷,其日固久。25、榖與魚鱉不可勝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26、有國有家者,( ),不患貧而患不安。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话是孟子说的。 《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21)有國有家者,( )不患貧而患不安。(22)聲亦如味,( ),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23)知困,( )故曰教學相長也。(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25)(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26)媼之送燕后也,( ),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 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弔: 21、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 )?22、獻玉者日:“( ),故敢獻之。”23、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患安。蓋( ),安無傾。24、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孰知其極?25、凡用兵之法,(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26、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材木不可勝用也。 翻译: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40、長驅到齊,晨而求見41、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42、以何市而反43、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44、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45、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在“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句中,“蟻”的语法特点是() 若使天下兼相愛爱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盗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若使天下兼相愛爱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民缺缺。 __,其民淳淳;__​​​​​​​,其民缺缺 请将下面文言文抄到答题卡上,并用现代标点符号标点。昔 者 越 之 東 有 輆 沐 之 國 者 其 長 子 生 則 解 而 食 之 謂 之 宜 弟 其 大 父 死 負 其 大 母 而 棄 之 曰 鬼 妻 不 可 與 居 處 楚 之 南 有 炎 人 國 者 其 親 戚 死 朽 其 肉 而 棄 之 然 後 埋 其 骨 乃 成 爲 孝 子 秦 之 西 有 儀 渠 之 國 者 其 親 戚 死 聚 柴 薪 而 焚 之 燻 上 謂 之 登 遐 然 後 成 為 孝 子 此 上 以 爲 政 下 以 爲 俗 爲 而 不 已 操 而 不 擇 則 此 豈 實 仁 義 之 道 哉 此 所 謂 便 其 習 而 義 其 俗 者 也 (重耳)自衛【過】曹,曹共公亦不禮焉。聞其骿脇,欲觀其狀,止其舍,諜其將浴,設微薄而觀之。僖負羈之妻言於負羈曰:“吾觀晉公子,賢人也,其從者皆國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晉國。得晉國而討無禮,曹其首誅也。子【盍蚤】自貳焉?”僖負羈饋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負羈言於曹伯曰:“夫晉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禮焉?”曹伯曰:“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誰不過此!亡者皆無禮者也,【余焉能盡禮焉!】”對曰:“臣聞之:愛親明賢,政之幹也。禮賓矜窮,禮之宗也;禮以紀政,國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國君無親,以國為親。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晉祖唐叔,出自武王;文、武之功,實建諸姬。故二王之嗣,世不廢親。今君棄之,不愛親也。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從之,可謂賢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賢也。謂晉公子之亡,不可不憐也。比之賓客,不可不禮也。失此二者,是不禮賓、不憐窮也。守天之聚,將施于宜。宜而不施, 聚必有闕。玉帛酒食,猶糞土也。愛糞土以毀三常,失位而闕聚,【是之不難,無乃不可乎?】君其【圖】之。”公弗聽。(一)解释文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47、過48、相49、盍50、蚤51、亡52、圖(二)53、翻译“余焉能盡禮焉”一句,并比较其中两个“焉”子的词性和用法。(三)54、翻译“(是)之不難,(無乃)不可(乎)”一句,并说明其中“是”字的语法功能以及“無乃……乎”这一习惯句式的作用。(四)55、请解释“明賢”、“矜窮”的具体含义,并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说明曹伯是否做到了这两个方面。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