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4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考试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师设计“科普之光”专题阅读,围绕专题选择阅读篇目。下列适合的是(  )。

    A茅以异《桥话》

    B冯骥才《珍珠鸟》

    C许地山《落花生》

    D瞿秋白《一种云》

  • 2. 学习选修课程“古代诗歌意象”,学生了解到很多意象具有“游子”的含义,大家纷纷举例。下列诗句不恰当的是(  )。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赠裴十四》)

    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

    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

  •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下列教学行为体现了该要求的是(  )。

    A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

    B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C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

    D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

  • 4. 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要求学生梳理“宾语前置”句式。下列语句符合要求的是(  )。

    A因击沛公于坐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请息交以绝游

    D求人可使报秦者

  • 5. 在“魅力广告语”学习活动中,教师出示献血广告“但愿人长久,热血注心田”,请学生参照这个例子,化用诗歌名句仿写。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献血献爱心,血浓隋更浓

    B以我热血,点燃他人生命之光

    C鲜血诚可贵,助人价更高

    D好人献上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

  • 6. 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运用典故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C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7. 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 8. 教学《前赤壁赋》,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壬戌”采用的是我国自古以来使用的干支纪年法

    B“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初二,“望”是指每月初一

    C“美人”常被古人当成明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赋”是一种古代文体,发展到宋代时叫“文赋”

  • 9. 学习“演讲辞”单元,教师组织学生举办演讲比赛,自主设计海报和请柬,制定活动流程和评价表。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创设了基于生活的学习情境

    B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C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活动平台

    D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 10. 某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教材使用”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教材的编排对我们设计教学方案很有帮助,但学情也不容忽视

    B要严格按教材来教,不然大家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还不乱套了

    C教材就是个材料,我们自己心里最有数,擅长教什么就教什么

    D教材可以看看,真正教的时候,还要遵循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 11. 阅读某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设立“班级墙壁贴吧”,定期发布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布。话题发布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请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贴在贴吧上,互相阅读、评论。学生发帖讨论持续一周后,教师组织课堂点评与总结,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
    对上述教学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B能够降低作文题目的难度

    C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D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12. 阅读某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对上述研究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要与书籍类型逐一对应

    B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任意组合多部经典作品

    C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

    D整本书阅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

  • 13. 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
    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80字左右。
    对上述考试题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创设了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考查情境

    B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比较阅读的能力

    C考查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深入理解情况

    D考查学生对艺术形象再造想象的能力

  • 14. 阅读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材料,按要求答题。某教师想借助《说“木叶”》这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围绕节选的重点段落设计批判性阅读任务。课文节选内容如下: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围绕上述内容设计的相关批判性阅读任务,合适的是(  )。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B勾画出体现诗歌语言特征的关键语句

    C概括“木叶”与“落叶”的内涵差异

    D评析作者论述“木叶”相关问题的思路

  • 15. 阅读《沁园春·长沙》课后资料链接,按要求答题。某版教材把《沁园春·长沙》编入“文学阅读”单元,课后链接了如下资料。
    领字:词体术语,指用在词句之首起领起作用的字词。
    领字以一字为多,俗称“一字领”。“一字领”多用去声字和虚词,常用者如“又”“况”“正”“甚”“但”“纵”“便”“岂”“已”“怎”“恁”“只”“渐”“方”“莫”等。
    引导学生运用上述“课后链接资料”鉴赏诗词,下列教学活动不恰当的是(  )。

    A进一步补充“领字”知识,要求学生记忆背诵

    B抓住词中的“领字”,弓l导学生反复诵读体悟

    C围绕“领字”知识要求学生拓展学习其他诗词

    D请学生思考“领字”在本词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 1. 阅读《登高》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沉郁顿挫”的含义。“沉郁”应从内容情感角度来理解,“沉”就是“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就是“积”,指情感的含蓄、凝重、深沉。“沉郁”意味着思想博大深广、韵味深远,“顿挫”指音调、情感的起伏变化。这节课我们仅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鉴赏。从情感角度来看,“顿挫”是指情感跌宕起伏、郁结难舒、一唱三叹。
    师:下面我们读一读《登高》,试着感受“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然后请谈一谈你从哪里读出了“沉郁顿挫”的意味。
    提示:1.从秋景描绘和蕴含的情感中去读“沉郁”。
     2.从诗人的情感变化中去读“顿挫”。
    表达要求:我认为(某联/句/字)给人(沉郁/顿挫)之感。因为这句写了_______景,抒了_______情,感情的变化是_______,给人_______的感受,所以_______。
    (生齐读,并自由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享讨论的结果。
    生:我认为首联有“沉郁”之感。“风急”和“猿啸哀”表达了悲凉的气氛;“渚清”“沙白”这两种色调都很冷清,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沁园春·长沙》同样描写秋景,“层林尽染”就没有秋天的萧瑟之感。
    生:(点头)所以我认为首联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
    师:这位同学从“沉郁”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我想重点说首联中的“鸟飞回”。我感觉“飞回”是鸟在疾风中飞舞、盘旋的意思,照一般理解,飞鸟在风很急的情况下要归巢,但它为什么不归巢而在天空中盘旋?这好像在暗示诗人的命运。他这个时候正在西南漂泊,而尾联中的“艰难”,说的就不仅是自身命运,还有国运。
    师:那么,这句秋景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沉郁。
    师:非常好,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我觉得这一句是说诗人在秋天远离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指诗人年老、体弱多病,而且独自登高。
    师:这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呀?
    生:压抑、沉重。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来是非常壮观的景象,但诗人在这里却写出了凄凉、茫然的感觉。说到“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来”,但没有说到“去”,是诗人不知自己的前途奔向何方,也不知国家的未来会怎么样;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本来落叶已经够让人感到凄凉了,诗人再加上形容词“萧萧”,显得更加冷清。
    师:很好。“无边”和“不尽”给人的感觉非常壮阔,正像她说的这样,壮阔的景物让我们感觉无助。场景越壮阔,人就显得越渺小。她又抓住了“落木”这个意象,落叶已经给人带来凋零衰败的感觉,再加上“萧萧”的声音,更有一种空旷荒凉之感。这样,她把“沉郁”的特点说清楚了,如果在分析之后再明确结论就更好了。
    师:有没有同学感受到诗中的“顿挫”之意呢?
    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说国运衰落和命运坎坷导致诗人头发都白了;“潦倒”是说失意的时候,诗人本想借酒消愁,可因年老体病不能喝酒,心中的忧郁无从排解。
    师:诗人郁结难舒,这是“顿挫”风格的一种体现。好,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音频,从缓慢的语速和低沉的音调里再去体会《登高》“沉郁顿挫”的特点。
     16.(1)简述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及教学效果。
    (2)指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
    ①去年十一月时,闲来无事,恰逢雪天,便与父母一同前往陶然亭赏雪。不想在花鸟鱼虫市场门口竟听到了清脆的虫鸣,让这漫天飞舞的雪花霎时都变得温暖起来。我连忙快走几步,发现原来是一位大姐在卖蝈蝈。闲聊了几句,这位大姐竟然还记得我爸,说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带着我来买过,没想到十几年后她依然卖,而我们也依然来买。
    ②听到这儿,我也渐渐想起来,除了蝈蝈声,还有其他虫鸣也响彻我的童年。小时候我常去郊区的姨妈家玩,草丛里的蚂蚱、蟋蟀就成了我最好的玩伴。捉一只蚂蚱,把它的腿绑住,或是放两只蟋蟀,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头顶树上的蝉扯着嗓子嘶鸣,我在各种知道的、不知道的虫鸣声中流连忘返。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的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
    ③而我又有多久没有听到虫鸣了呢?小学毕业以后,我就很少再去那里了。记忆中的虫呜,全凭在大姐这儿买的蝈蝈顽强地延续了下来。每逢秋天,我在家中趴在桌子上看玻璃罐里的它们对抗,听它们发出或清亮或撕哑的声音,才觉得找回了一些夏天的感觉。在我的眼里,虫鸣是夏天的符号,而在其他人眼中,又变得不一样。或是寒蝉凄切,带来秋天的萧瑟;或是惊蛩初鸣,带来春天的生机。但无论怎样,它总归会引发人们的暇思,给生活带来一些味道。
    ④一位老人说,没有秋虫的秋天是没有味道的。我已不知是过于单调的生活恶杀了虫鸣,还是虫鸣的消逝使生活变得苍白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的越多,听到的虫鸣就越少,夏天的蝉鸣变得无力,秋虫的低吟变得稀疏,钢筋水泥代表的理性充斥了生活,我愈是清醒,愈是迷茫,生活似乎也要随之融进一碗寡淡的白汤里。
    ⑤但好在蝈蝈还在,我付钱买了两只,期盼着能借由它们的叫声重回一场热烈的夏天。转身离开时瞥到了花鸟鱼虫市场要拆迁的通知,忍不住心中黯然:这里也消失的话,我又要到何处找寻虫鸣呢?
    ⑥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我不敢想,却又不得不去想。

    2. 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 3.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曹操《短歌行》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②,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③。周公吐哺④,天下归心。
    【注】
    ①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②呦呦鹿鸣:出自《诗经叫、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
    课文介绍
    该篇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并序》。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体诗、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级人数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寅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在清晰地认识到“人生苦短”之后,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