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三)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34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三)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关于自主学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B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C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D自主学习就是上自习课

  • 2. 格中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如图2所示转化的是(  )。

    A

    B

    C

    D  

  • 3.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Na+、Al3+、Cl-、SO42-

    BCu2+、Cl-、NO3-、OH-

    CCa2+、Na+、CO32-、NO3-

    DH+、SO42-、NO3-、F-

  • 4. 某学生根据“CaO、K2O、MgO、Na2O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

    B直觉

    C比较

    D演绎

  • 5.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危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的广泛关注,STSE思想也受到了日益重视。STSE的含义是(  )。

    A科学、技术、学生与资源教育

    B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

    C科学、技术、学生与能源教育

    D科学、技术、社会与气候教育

  • 6. 化学理论性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下列对其学习策略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策略

    B概念形成策略

    C概念同化策略

    D概念图策略

  • 7. 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类目标的是(  )。

    A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C掌握乙醇这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D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8. 为了制备干燥、纯净的CO2,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应依次装入(  )。

    A饱和NaHCO3溶液、碱石灰

    B饱和NaHCO3溶液、浓硫酸

    C浓硫酸、饱和NaHCO3溶液

    D饱和Na2CO3溶液、稀硫酸

  • 9. 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SO2为0.4 mol/L,O2为0.2mol/L

    BSO2为0.25 mol/L

    CSO2、SO3均为0.15mol/L

    DSO3为0.40 mol/L

  • 10.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

    B

    C

    D

  • 11. 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

    A以实验为基础

    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

    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

    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

  • 12. 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精髓是(  )。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概念图

    C化学理论性知识

    D化学技能性知识

  • 13. 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加深,对初中部分知识掌握变好了。这种迁移现象是(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 14.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是(  )。

    A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B从认知特点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C从已知知识基础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D从学习习惯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 15.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除去甲烷中的少量乙烯:依次用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洗气

    B制备氯乙烷:将乙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C实验室配制氯化亚铁溶液:将氯化亚铁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少量 铁粉

    D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钠元素: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 16. 纸笔测验操作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不宜放在(  )。

    A对化学用语的识别能力

    B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C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

    D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

  • 17. 通过实验、观察、类比、推理等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反应的推断或解释正确的是(  )。

    A燃烧的钠粒放入CO2中,燃烧且有白色和黑色颗粒产生,黑色颗粒是C,白色颗粒可能是Na2CO3

    BNH3通入AgNO3溶液中,先有沉淀后消失,AgoH具有两性

    C乙醇蒸气通过灼热的Fe2O3固体,红色固体变为黑色,且有刺激性气味,乙醇还原Fe2O3一定生成Fe和乙醛

    D灼热的木炭放入浓硝酸中,放出红棕色气体,一定是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呈红棕色

  • 18. 下列物质中,只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H2

    BNaCl

    CNaOH

    DH2S

  • 19. 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3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X

    C4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的熔、沸点最低

    DW单质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 20. 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准确的是( )。

    A用浓盐酸检验氨气:

    B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C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

    D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出现白色固体:

  • 1.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
  •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会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化学学习效果。
    问题:
    (1)请列举中学化学6种常用的学习策略。
    (2)影响这些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
  • 1.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在某100mL的混合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质量浓度分别是0.4mol/L和0.1mol/L,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铜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  )mol/L。   A.0.15
    B.0.225
    C.0.35
    D.0.45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大约40%的学生错误地选择A。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解题错误的原因。
    2.本题正确答案为______,解题思路为______。
  • 1. 案例: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镁-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材料是什么?
    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
    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 mol·L-1的NaOH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板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
    (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
  •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标准: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部分内容: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元素周期律表现形式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研究和应用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在周期表中给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区。如图4一13所示,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在周期表中,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存在着一定的递变规律。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例如:
     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族序数,因为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相同。
     2.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原子所能失去或偏移的最外层电子数;而它的负化合价,则等于使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需得到的电子数。所以,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它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在认识了元素周期律以后,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其原子结构和性质,并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也可以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科学家依据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元素性质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新元素的发现,以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
    由于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如硅、锗、镓等。半导体器件的研制正是开始于锗,后来发展到研制与它同族的硅。又如,通常农药所含有的氟、氯、硫、磷、砷等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对这个区域内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如由含砷的有机物发展成对人畜毒性较低的含磷有机物等。人们还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的元素?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及其变化、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铁和金属材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请完成材料二所示内容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
    要求:
    (1)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2)完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的教学设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