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模拟卷(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1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模拟卷(一)已经上线,大家可以随时前来进行测试。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 )

    A课程教学计划

    B课时教学计划

    C课题教学计划

    D学期教学计划

  • 2. (  )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

    A成长记录袋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纸笔考试

    D作业评价

  • 3. 初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分为社会导入、实验导入、旧知导入、问题导入、直接导入等导入形式,其中最带有化学学科知识特点的导入方法是(  )。

    A社会导入

    B实验导入

    C旧知导入

    D问题导入

  • 4. 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活动,教师给出实验研究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观察现象,解释原因。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  )。

    A被动接受式

    B主动接受式

    C引导探究式

    D自主探究式

  • 5. 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学习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

    B不同的知识类型有相同的学习策略

    C掌握学习策略不是机械套用,而是灵活应用

    D学习策略更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

  • 6. 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某教师按照“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假设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该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是(  )。

    A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

    B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

    C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为主线

    D以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为主线

  • 7. 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 8. 下列关于探究学习与教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探究学习重过程,轻结果

    B探究学习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

    C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探究教学

    D只有实验教学才是探究教学

  • 9. 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

    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

    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 10. 中学实验室为完成表1中实验通常选择的装置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 11. 探究活动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探究活动形式

    B探究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

    C探究教学要讲求实效.一节课尽可能多地设计出各种探究活动内容

    D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资源共享

  • 12.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

  • 13. 核化学家在回旋加速器上用高能离子轰击靶,氪核与铅核融合放出1个中子,生成X原子,在120微秒后,该核分裂出1个仅粒子(即氦原子核),衰变成另一个新核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元素属于第八周期元素

    BX的原子序数是116

    CY原子的中子数为289

    DX原子的中子数是175

  • 14. 已知A、B、C、D四种元素,B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A、C的最高价氧化物均可与NaOH发生反应

    B元素B、D对应的氢化物的沸点:B>D

    C有机化合物必定含有A元素

    D原子半径:C>B;离子半径:C3+>B2-。

  • 15. 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的功效。绿茶中的单宁酸的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有26个氢原子

    C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38:26:23

    D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46个氧原子组成

  • 16.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 17. 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0.1mol/LAlCl3溶液中:K+、H+、NO3-、SO42-

    B能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NH4+、Ca2+、NO3-、Cl-

    C能使pH试纸呈深红色的溶液:Fe3+、Cl-、Ba2+、I-、SCN-

    DKw/c(OH-)=1×10-12mol/L的无色溶液中:Na+、HCO3-、Cl-、K+

  • 18. 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08 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1:c2=1:2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1<0.14 mol·L-1

  • 19. 化合物CH3COCH2CH(CH3)2的质子在核磁共振波谱中有(  )组信号峰。

    A2

    B3

    C4

    D5

  • 20.

    A1:2    

    B3:1

    C1:3 

    D2:1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化学理论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学习化学理论性知识时,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其中概念同化策略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来学习新概念的一种策略。
    问题:
    (1)简述运用概念形成策略需要经过哪些阶段。
    (2)请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形成策略学习该知识。
  • 2. 请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不同国家对中学科学教育的要求不同,提出的化学课程目标也有差异。但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以科学素养为核心,着重围绕科学探究、基础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展开。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化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作为一种向导的课程理念,而且作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问题:
    (1)中学化学中的科学探究具有哪些作用?
    (2)试分析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开展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 1.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SiC > Si>金刚石。
  • 1.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开展“碳循环的魅力”教学的主要环节。
    板块1:引入课题。(播放音乐,同时投影问题:音乐里有什么乐器在演奏?)
    【情境导入】展示骨笛图片。考古学家通过测定骨笛中14C的含量,推算出它们距今已有7000多年。什么是14C呢?14C原本是宇宙射线与空气中的气体原子发生核反应而产生的,它能与氧原子结合形成二氧化碳。14C最初以二氧化碳为载体存在于大气中。
    【引入课题】最初存在于大气二氧化碳中的14C是通过什么途径到动物骨骼中去的呢?带着这一问题,本节课我们就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板块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消耗途径有哪些?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分别是什么?产生途径有哪些?
    【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关路径。
    【提出问题】通过图片,你能找出CO2有哪些循环途径吗?
    【总结归纳】自然界中的六种碳生物循环途径。
    【资料介绍】除了碳生物循环之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碳的地球化学循环。
    【提出问题】CO2能进入海水,说明CO2具有什么性质?CO2溶解于水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个化学变化?课上我们是通过什么实验指导CO:与水反应能生成碳酸这一酸性物质的?加热变红的石蕊溶液,又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溶液的红色又变成紫色?
    【学生活动】给出碳的地球化学循环。
    【课堂小结】理解“碳循环”的几个要点。
    板块3:碳循环在生活中的运用。
    【演示实验】先放置一盆植物。在空气中燃烧一段小树枝,然后倒入澄清石灰水,最后再滴
    加几滴稀盐酸。
    【提出问题】若把小树枝假定为就是碳,请写出整个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若
    能写出符号表达式更好。
    【提出问题】①实验第l步中有碳循环吗?②实验第2步中有碳循环吗?
    【课堂过渡】很多出土的铜器表面都会有绿色物质,铜制眼镜用久了也会有,绿色粉末物质是什么呢?
    【提供资料】在潮湿的空气中,铜能与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氧气反应生成铜锈。
    【总结归纳】二氧化碳到铜锈,铜锈再到二氧化碳。原来,铜锈与碳循环也有关。
    【课堂过渡】“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低碳生活”的热潮。
    【提出问题】低碳,主要指的是减少什么的排放?解释下列行为,为什么能“低碳”:①开发“零碳”能源代替化石燃料;②装修时,减少木材的使用;③使用能耗低的电器产品。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能认识到物质循环:①能给化学学习增添趣味、带来便利。②能通过控制循环中某物质的量,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发展。③物质循环是复杂的。具体表现为同一循环中有小循环,有大循环;除碳循环外,还存在其他物质的循环。
    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理解“碳循环”的要点,并写出板块3中所提到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
    (2)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
    (3)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哪些优点?
  • 1.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课程内容标准: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中和反应
    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呢?
    实验l0-8如图l0-13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可以发现,上述反应中生成的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化合物叫作盐。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
    材料三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常见的酸和碱以及酸、碱指示剂作用。
    要求:
    (1)实验l0-8最后的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无色,请问溶液变为无色时,两种溶液一定恰好完全反应吗?如何证明?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