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8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重点题目已经为大家整理到了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及答案里面,快来瞧瞧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某同学围绕研究课题收集如下素材:“大机器生产”“殖民侵略”“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他的研究主题可能是()。

    A清政府自救

    B东西方文明冲突

    C工厂制普遍推行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2.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 3. 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横渡印度洋,开辟西欧到达印度的新航路。这一壮举的完成的时间是()。

    A1492年

    B1494年

    C1496年

    D1498年

  • 4. 1922年.住在莫斯科的彼得罗夫以每月35卢布的价格,承包自家附近的面包店,每天购买面包的人络绎不绝。彼得罗夫生意红火的原因得益于( )。

    A自身经营有方

    B市场供销两旺

    C当时食物紧缺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5. 观察下表中的数据.指出造成其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

    B农村公社制度重新受到重视

    C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农户间互助

    D集约化生产的现实需要

  • 6. “二战”结束后,苏联曾进行三次大规模的改革,最后却病入膏肓,走向解体。下列改革措施中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是()。

    A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B将经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

    C以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

    D军队“非党化”和“非政治化”

  • 7. 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题干中的照会()。

    A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中国的利益

    B协调了列强在华利益的矛盾,促进了中国局势的稳定

    C危及了西方列强在华的根本利益,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

    D反映出美国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

  • 8. 历史学者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说:“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哥伦布大交换”导致了()。

    A东西半球平等的交流

    B欧洲工业文明的到来

    C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D英国成为新贸易中心

  • 9.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原有的幻梦破灭了,现实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依次兴起。上述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甲午战争后的维新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论战时期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探索时期

  • 10.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时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A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

    C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D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 11. 新文化运动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异常活跃,他们将各种“社会改造”提高到“个性解放”之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

    C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

    D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

  • 12. 在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五百人会议

    D十将军委员会

  • 13. 新文化运动中有关中西文化论战,观点可谓异彩纷呈。之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 )。

    A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B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C《新青年》:“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D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 14.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A编译《四洲志》

    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D戊戌变法

  • 15. “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以中国聪明才力,国耻足以振矣。”这段话体现了( )。

    A洋务派的观点

    B维新派的观点

    C实业派的观点

    D革命派的观点

  • 16. “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 17. 1979年秋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从原来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小岗村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 )。

    A人民公社的建立

    B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C科学种田理念的普及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 18. 我国第一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B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 19. 考古工作者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类似的符号还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的历史遗址中。这些符号()。

    A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特点

    B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C是商周甲骨文字的范式

    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

  •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工农业比重逐渐失衡

  • 21.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学汉礼法。”这些关键词与哪一事件有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商鞅变法

  • 22. 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中国倾销,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大多不能维持正常运转。这反映出()。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

    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

    C“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

  • 23. 据统计,199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6.9%,同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世界平均比重为73%,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59%。据此可以推出()。

    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C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

  • 24. 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我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 25. 1995年11月,美国财政部长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美国财政部长评价的事件是()。

    A欧洲联盟的成立

    B北美自由贸易区诞生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 1. 简述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讲授能力。
  • 2. 请就如何选择教学适用的史料谈一谈你的认识。
  • 3. 简述课程总目标与学科课程目标的概念。
  • 1. 材料:某教师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结尾部分。采取“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进行本课小结。教师总结完毕后距下课还有一小段时间,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是为了拓展教学内容,灵机一动,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情节:
    教师板书“以史为鉴”,并讲道:“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到以史为鉴。当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看到新兴的工业文明和传统的农耕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时候,先后涌现出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等先进的中国人投入到救亡图存、富民强国的时代大潮中。这些历史人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开阔心胸,关注世界,主动向西方学习技术,推动社会变革,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我们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关系问题,面临着如何解放思想、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问题:根据材料内容,请对该教师在课堂小结后的教学安排进行评价。
  •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代瓷器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排外心理。元代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外国的传统审美理念。明代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丰富起来。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用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的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英国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器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器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等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代至清代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 3. 材料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材料三: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四: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新华网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推动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2)材料二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史实依据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
  • 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课文摘录: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在双方谈判过程中,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接着,英军又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
    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力竭牺牲。英军溯江而上,攻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