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六)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80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现为大家带来的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六),超多精彩试题等你来做。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准备用播放歌曲作为新课的导入方式,以下哪一首歌曲不合适()

    A《烛光里的妈妈》

    B《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C《母亲》

    D《鲁冰花》

  • 2.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对父亲的歉疚情感。 (3)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写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 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运用了哪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从中你看到了什么?默读
    第六自然段,注意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的读法。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5)课件展示:父爱深深。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研读课文(合作学习)”环节,以下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B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

    C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

    D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

  • 3. 阅读两位教师教学《孙权劝学》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通过学习《孙权劝学》,同学们对“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了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如果持续安于“吴下阿蒙”的现状,是不会让人发自内心地“刮目相看”的。你身边有哪些曾令你刮目相看的人或事呢?把它写下来,然后讲给大家听一听吧。 教师乙:随着《孙权劝学》学习的结束,相信同学们对文言文的了解又更上了一层楼。就像我们刚刚说的那样,文言文其实没有那么难懂,只要耐心分析句式,掌握常用实词、虚词的意思,读懂一篇陌生的文言文绝对不在话下。(PPT出示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这篇文章不长,希望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心协力,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对上述教师课堂小结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为学生后期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B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C教师甲的总结有助于达成知识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D教师乙的总结让学生趁热打铁,强化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 4. 阅读某教师教学《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按要求答题。 在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因没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让市民们得到了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工作中,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很快被发表在1899年《麦克卢尔》杂志的圣诞专号上。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得到了心仪的圣诞礼物。从此以后,34627号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同学们知道他的笔名吗?对,是欧·亨利。非常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对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错误的是()。

    A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作者的故事来导入,切合小说的特点

    B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

    C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

    D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 5. 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
    第二节课上,我先展示出上联“韧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叫学生用课文内容来试对下联,在对之前,简要地讲解了对对子的要求,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协调等。这下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调动起来了,很认真地看起书来,因为要对出对子肯定要熟悉课文内容。我叫学生主动上去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上去写,一下子就写了六七句,有的学生写“坚似磐石,情仲卿殉情挂南枝”,有的写“坚若磐石,痴府吏违母缢庭树”,这些答案令我很惊喜。然后我趁热打铁,叫学生自己分析选择最好的一句,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叫他们来说对得是否工整,哪个词最好,讨论得很激烈,最后选定一句作为下联:“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经过这一环节,接下去的内容就讲得很顺,整节课气氛都很热烈。这是我心情最愉快的一节课,学生也学得轻松,既达到掌握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对学生又有了信心。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

    A要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必须多思求变

    B“对对子”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C要选择学生最易接受的切入点来讲授课文

    D虽然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脱离了语文教学方向

  • 1. 阅读以下教学实录,完成下题。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品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习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生:没关系。(个别学生说出,有的若有所思)
    师:你说说看,怎么个没关系?
    生:(沉吟一会儿)有关系吧。(笑声)
    师:就像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也许全忘了。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更要好好儿的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
    师: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仅仅要读出人家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这里的“我们”,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
    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
    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
    生:好好活。
    【问题】
    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从本文的阅读角度对此进行评析。
  • 2. 阅读综合性学习《浪之歌》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师:课文优美的语言使老师也陶醉在这种氛围里了。不过,有一句话我不太明白,谁能帮我解答?第六段的“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这个句子显得很不合逻辑,能不能这样理解:虽然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但我还是满腹爱情彻夜不眠而形容憔悴,写出了爱情的矛盾心理。
    师:找一找“浪”为爱情而“不清醒”的语句。
    生(七嘴八舌):“海誓山盟”“执拗”“急躁”“长吁短叹”“扑倒在他的脚下”“长吁短叹”“彻夜不眠”“形容憔悴”等。
    生:浪的爱情是理智的,理由是:“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师:看来,海浪“为爱痴狂”的同时,对爱情有着理性的认识。它爱得深沉,为了所爱,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作者借浪与岸的关系要抒发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写作者对爱情的认识。
    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爱。
    生:海浪是作者,海岸是祖国,对海岸的爱就是对祖国的爱。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来总结一下:作者通过塑造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就规范了。
    【问题】
    请结合案例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
  • 3. 阅读下面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教师出示下面几句诗,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并说出好在何处。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要求各小组采取合作的方式,推举发言人参加课堂交流)
    生1:我认为第一句中写得好的是“喧”和“动”,他们分别写出了竹林中和荷塘里的人们的活动场景。翠竹林里,欢乐的洗衣姑娘回家了,青莲水中,勤劳的捕鱼汉子返航了。
    生2:明明是“浣女喧”,而作者却说是“竹喧”,这是因为“浣女”们在竹林中,被竹林所隐没。作者不直接写“渔舟”,而先写莲叶分拨的场景,这是因为渔舟为莲叶所遮蔽,这样写更有诗意。
    师:诗人这样描写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也有远离官场的意图。
    师:后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很好,同学们体会得很到位。通过品味语言,我们不但可以知道诗中描写了什么,还能体会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所以,语言对诗歌来说非常重要。
    [问题]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表现出了什么特点?
  • 1. 回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 2.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3.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