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六)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8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现为大家带来的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六),超多精彩试题等你来做。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准备用播放歌曲作为新课的导入方式,以下哪一首歌曲不合适()

    A《烛光里的妈妈》

    B《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C《母亲》

    D《鲁冰花》

  • 2. 阅读某教师关于《寓言四则》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语文课不单单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潜在才能的素材进行教学,善于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在学生了解了《蚊子和狮子》的故事以后,我通过导语、多媒体课件创设表演的情境,激发学生表演的兴趣:我鼓励学生三人一组来表演,他们对此很感兴趣,小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也从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

    C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D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唯一任务

  • 3.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师:(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字“的”。
    (生读出这个词组)“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生读)
    生:“怀念的秋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
    生:我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
    师: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
    生:秋天的怀念。
    师:有什么变化?
    生: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是秋天的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
    生: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情感,这就是怀念。
    师:读出你的理解,这题的味儿就出来了!
    以下有关这段教学实录(节选)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

    B通过对课文题目巧妙地处理,可以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明白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情境,准确展示人物内心,准确表露自我情感

    C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不仅达到了品味语言、感悟思想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语感训练

    D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教师通过课文题目位置互换体会、想象词组所表述的不同场景、反复朗读、有重点地朗读等教学技巧,达到了这一目的

  • 4. 阅读《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张岱在湖心亭碰到了金陵客,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知音,遇到他们很高兴;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两种人,遇到他们很失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可以找前后桌意见相同的同学交流下。等会儿,我们来个小小的辩论赛。 生:我认为张岱遇到他们是很失落的。书上说“强饮三大白而别”,他勉强地喝了三杯就走了。 师:“强”,解释成“勉强”。可有人也把它理解为痛饮。我们再来听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这里的“三”是虚数,是喝好几杯。我们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不认为他们是知己,张岱就可以不过去,不理他们。 生:我也认为是知音,他问起了姓氏。如果不是就不问了。 生:我认为问姓氏不一定能说明他们是知音。毕竟张岱是有文化的人,他懂得礼节,客气还是要的。 生:我认为他们是知音,课文说“见余大喜”,碰到独特相似的人,我想他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他们见到张岱是高兴的,张岱估计也是同样开心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的和爱好。 生:我不这么觉得。课文说张岱一个人独往,他喜欢安静的、人少的环境。现在看到人多了,我想他肯定不高兴。 师:你是赞同舟子的看法。张岱是否同意舟子的看法呢?大家可以联系下张岱的性情喜好。 对以上教学实录片段中师生活动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语交际与阅读课相结合,教学形式新颖、独创

    B通过辩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说的平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领会课文的主旨

    C教师在教学中否定了学生提出的异议,属于教师的适时指导,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D面对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教师要点拨,引导学生另找根据,寻找信息源或者直接听听其他学生的答案

  • 5. 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
    第二节课上,我先展示出上联“韧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叫学生用课文内容来试对下联,在对之前,简要地讲解了对对子的要求,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协调等。这下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调动起来了,很认真地看起书来,因为要对出对子肯定要熟悉课文内容。我叫学生主动上去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上去写,一下子就写了六七句,有的学生写“坚似磐石,情仲卿殉情挂南枝”,有的写“坚若磐石,痴府吏违母缢庭树”,这些答案令我很惊喜。然后我趁热打铁,叫学生自己分析选择最好的一句,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叫他们来说对得是否工整,哪个词最好,讨论得很激烈,最后选定一句作为下联:“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经过这一环节,接下去的内容就讲得很顺,整节课气氛都很热烈。这是我心情最愉快的一节课,学生也学得轻松,既达到掌握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对学生又有了信心。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

    A要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必须多思求变

    B“对对子”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C要选择学生最易接受的切入点来讲授课文

    D虽然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脱离了语文教学方向

  • 6. 阅读某教师教学《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按要求答题。 在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因没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让市民们得到了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工作中,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很快被发表在1899年《麦克卢尔》杂志的圣诞专号上。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得到了心仪的圣诞礼物。从此以后,34627号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同学们知道他的笔名吗?对,是欧·亨利。非常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对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错误的是()。

    A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作者的故事来导入,切合小说的特点

    B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

    C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

    D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 7. 阅读两位教师教学《孙权劝学》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通过学习《孙权劝学》,同学们对“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了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如果持续安于“吴下阿蒙”的现状,是不会让人发自内心地“刮目相看”的。你身边有哪些曾令你刮目相看的人或事呢?把它写下来,然后讲给大家听一听吧。 教师乙:随着《孙权劝学》学习的结束,相信同学们对文言文的了解又更上了一层楼。就像我们刚刚说的那样,文言文其实没有那么难懂,只要耐心分析句式,掌握常用实词、虚词的意思,读懂一篇陌生的文言文绝对不在话下。(PPT出示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这篇文章不长,希望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心协力,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对上述教师课堂小结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为学生后期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B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C教师甲的总结有助于达成知识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D教师乙的总结让学生趁热打铁,强化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 8.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对父亲的歉疚情感。 (3)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写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 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运用了哪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从中你看到了什么?默读
    第六自然段,注意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的读法。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5)课件展示:父爱深深。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研读课文(合作学习)”环节,以下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B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

    C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

    D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

  • 9.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教材中有许多可挖掘的开放性教学因素。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学生的生活时空与思维时空纳入教学体系。这样做既可充实教材和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以课堂学习为基础,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一体。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演课本剧、开故事会、举办新闻发布会、自办小报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组建朗诵、书法、写作等课外兴趣小组,或帮助学生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基于材料倡导的综合性语文教学,下列理解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A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有待教师和学生去开掘

    B教师只要处处留心,时时留意,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就会无处不在

    C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

    D开展综合性活动的实践探索阶段,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和调控作用

  • 10. 教师在学习《社戏》一文时,为学生普及鲁迅的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鲁迅的作品的时()

    A《子夜》

    B《朝花夕拾》

    C《二心集》

    D《呐喊》

  •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列是某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A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B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C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D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 12. 教师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后,对课后的“词义和语境”部分进行了拓展学习。为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本义的理解,教师举出下列例子,其中的加点词在句中表示本义的是()。

    A她带着个孩子嫁过来,大家都说她带了个大包袱

    B老一辈的人渐渐都不在了,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挑大梁

    C在这狭隘的山道里,他想挪一步都很难

    D这昏宫生怕丢了乌纱帽,一句话都不敢说

  • 13. 教师以“今齐地方千里”一句中的“地方”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古今异义词。下列加点词语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今异义词的是()。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口技》)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C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D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 14. 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语句中不包含名词作状语用法的是()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 15. 阅读有关写作教学“创新评价方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双评作文批阅发下后,还务必要求学生重读点评过的作品,写自我反思后记。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作文评改反馈最终还要回归落实到作者本身。此时作者再次阅读修改自己的文章,就等于重新进行一次再创造。因为有针对性评价的对照,学生每次可纠正自己一点错误,每次都可在反馈中前进一步,如此作文反馈,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新起点。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双评可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灵感

    B评价方式的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C反思是一种学习能力,互评后自我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D作文修改的过程等于再创造,可以逐渐纠正缺陷

  • 1. 阅读以下教学实录,完成下题。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品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习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生:没关系。(个别学生说出,有的若有所思)
    师:你说说看,怎么个没关系?
    生:(沉吟一会儿)有关系吧。(笑声)
    师:就像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也许全忘了。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更要好好儿的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
    师: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仅仅要读出人家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这里的“我们”,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
    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
    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
    生:好好活。
    【问题】
    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从本文的阅读角度对此进行评析。
  • 2. 阅读下面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教师出示下面几句诗,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并说出好在何处。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要求各小组采取合作的方式,推举发言人参加课堂交流)
    生1:我认为第一句中写得好的是“喧”和“动”,他们分别写出了竹林中和荷塘里的人们的活动场景。翠竹林里,欢乐的洗衣姑娘回家了,青莲水中,勤劳的捕鱼汉子返航了。
    生2:明明是“浣女喧”,而作者却说是“竹喧”,这是因为“浣女”们在竹林中,被竹林所隐没。作者不直接写“渔舟”,而先写莲叶分拨的场景,这是因为渔舟为莲叶所遮蔽,这样写更有诗意。
    师:诗人这样描写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也有远离官场的意图。
    师:后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很好,同学们体会得很到位。通过品味语言,我们不但可以知道诗中描写了什么,还能体会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所以,语言对诗歌来说非常重要。
    [问题]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表现出了什么特点?
  • 3. 阅读综合性学习《浪之歌》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师:课文优美的语言使老师也陶醉在这种氛围里了。不过,有一句话我不太明白,谁能帮我解答?第六段的“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这个句子显得很不合逻辑,能不能这样理解:虽然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但我还是满腹爱情彻夜不眠而形容憔悴,写出了爱情的矛盾心理。
    师:找一找“浪”为爱情而“不清醒”的语句。
    生(七嘴八舌):“海誓山盟”“执拗”“急躁”“长吁短叹”“扑倒在他的脚下”“长吁短叹”“彻夜不眠”“形容憔悴”等。
    生:浪的爱情是理智的,理由是:“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师:看来,海浪“为爱痴狂”的同时,对爱情有着理性的认识。它爱得深沉,为了所爱,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作者借浪与岸的关系要抒发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写作者对爱情的认识。
    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爱。
    生:海浪是作者,海岸是祖国,对海岸的爱就是对祖国的爱。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来总结一下:作者通过塑造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就规范了。
    【问题】
    请结合案例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问题。
    【原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画横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单元介绍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1.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2.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3. 回答课后练习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