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真题及答案(12350)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519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2017年10月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真题及答案(12350)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心理工具是()

    A语言

    B动作

    C情感

    D思维

  • 2. 爱因斯沃斯认为,抗拒型依恋儿童的母亲具有的特点是()

    A拒绝

    B敏感

    C合作

    D冷漠

  • 3. 根据依恋理论,在熟悉的环境里,陌生人的出现可能激活的行为系统是()

    A陌生焦虑

    B交往

    C依恋

    D警觉一恐惧

  • 4. 习性学的核心是()

    A敏感期

    B关键期

    C依恋

    D适应

  • 5. 内化的可逆的动作是()

    A平衡化

    B组织

    C相互作用

    D运算

  • 6. 以下表述中不属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特性的是()

    A随意

    B概括

    C直接

    D主动

  • 7.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儿童现实发展水平

    B儿童独立达到的水平

    C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D儿童现实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 8. 力比多的非常态发展形态是()

    A停滞

    B压抑

    C退化和停滞

    D发泄

  • 9. 从意识与无意识的角度看,同一性可分为自身同一性与()

    A同一性混乱

    B自我同一性

    C个人同一性

    D集体同一性

  • 10. 认为人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环境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班杜拉

    C巴甫洛夫

    D斯金纳

  • 11. 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的人格结构部分是()

    A自我

    B超我

    C本能

    D本我

  • 12. 弗洛伊德将儿童的焦虑分为真实性焦虑、道德焦虑和()

    A神经病焦虑

    B投射性焦虑

    C防御性焦虑

    D压抑性焦虑

  • 13. “不成熟”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不包括()

    A适应作用

    B准备作用

    C加速作用

    D可塑作用

  • 14. 儿童起先使用一只手,然后两只手一起使用,接着更喜欢使用另一只手,然后又一起使用,最后形成固定的优势手,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发展的()

    A发展方向原则

    B相互交织原则

    C机能不对称原则

    D个体成熟原则

  • 15. 格塞尔认为,正常儿童的行为发展是()

    A高度模式化的

    B受外部调节的

    C后天决定的

    D由心理成熟决定的

  • 16. 以下不属于斯金纳程序教学原则的是()

    A小步前进

    B难度递减

    C主动参加

    D及时反馈

  • 17. 发展理论中,认为心理发展是量变的心理学家是()

    A格塞尔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华生

  • 18.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都是起步于()

    A假设

    B实验

    C分析

    D调查

  • 19. 学前期的发展任务是()

    A获得亲密感

    B获得信任感

    C获得自主感

    D获得主动感

  • 20. 把当前的动作、经验资料或知识纳入到已有的整体结构之中的心理过程是()

    A同化

    B顺化

    C适应

    D平衡

  • 1. 心理实质
  • 2. 准备
  • 3. 低级心理机能
  • 4. 联结
  • 1.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 2. 霍妮认为,无意识的心理冲突是一切神经症的根源,而一切神经症的核心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困扰。
  • 3. 维果茨基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中,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的产物,彼此之间没有交织与融合。
  • 4. 儿童在关键期的学习一定能达到相对应的效应。
  • 1. 简述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
  • 2. 简述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学说的贡献。
  • 3. 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 4. 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师工作的启示。
  • 5. 简述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 1. 运用观察学习理论,论述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 2. 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 1.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思明是个比较好动的小男孩,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但他常常不按老师的“规矩”行事,他的评比栏上没有一颗星星。这天,老师上课的内容是童谣《西游记》,思明听得特别认真,边学童谣边做里边角色的动作。当张老师邀请小朋友来表演这首童谣时,思明立即跑上来,说:“老师,我来,我来!”张老师示意大家坐端正,说:“谁坐好了就请谁来。”思明立马坐正举手,他的身子有些前倾,手举得比别人都高,眼神急切。他获得了张老师的允许,表演得很生动。张老师立即表扬他:“今天思明小朋友学得可认真啦,他的表演也很生动,还学会了举手示意,真棒!我要奖励他一颗学习之星,大家为他鼓掌!”思明从张老师手中接过星星,小心地贴在评比栏上自己的名字后面。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学习之星”。一直到该活动结束,他都积极地参与表演,并遵守了规则。 结合强化原理,分析上述案例中张老师如何塑造思明的良好行为习惯。
  • 2.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松紧带、弹簧、乒乓球等材料,让幼儿探索弹性的特征。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了弹性的概念,接着引导幼儿区分弹性材料。幼儿甲说:“乒乓球也有弹性。”幼儿乙立刻反驳道:“乒乓球没有弹性。”乒乓球到底有没有弹性呢?教师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教师解释道,因为乒乓球弹起来时并未改变形状,所以乒乓球没有弹性,可幼儿甲坚持说乒乓球能弹那么高,肯定有弹性。 请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分析案例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