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申论真题汇编卷(三)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47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三支一扶申论真题汇编卷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文化是农村发展的软实力,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路径。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环境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比较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远发展。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城乡发展二元经济模式。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城市文化成为强势和主流文化,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农村现存的文化样式不断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逐渐被边缘化。政协委员H说,一方面,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常年在城市生活,他们慢慢习惯了城市的各种文化潮流,但自身缺乏对城市文化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在农村,传统农业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小农意识依然存在,新生代农民工已不习惯传统农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和道德标准等,对本土文化失去了回归属感,进而使农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既失去了自身文化特色,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L教授认为,我国农民群体中知识份子较少,有农村孩子考取大学,也只以此为跳板流向城市,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这成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农村蕴藏着许多原生态文化财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有些已流失,有些已后继无人,缺少专业人才挖掘和保护原生态文化;另一方面,目前缺少针对城乡二元化结构下农村新文化体系建设的专业人才。 材料二 近年来,A县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新时代乡村振兴规划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是“新观察”栏目记者对该县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采访的一些情况反映。 管农村工作的刘副县长告诉记者,全县28个乡镇,目前尚有16个未建成乡镇级文化站。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文化站,但形同虚设,缺乏适当的活动场所和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一些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几乎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而行政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更为奇缺。全县原有农民文艺团队(村社戏班子)125个,现在正常活动的农民文艺团队不到10个。南港镇副镇长说,镇文化站编制少、人员少,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部分村虽然开展了一些文艺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农民在农闲时间的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上网,就是玩牌、打麻将,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大桥乡曾经被称为“龙灯之乡”,如今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长期在外务工,不少村庄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临时组织开展玩龙灯,跳广场舞,唱山歌等一些简单地文化活动。去年乡里组织了一次广场舞比赛,虽然进行了广泛动员,还专门从县文化馆聘请评委,但效果不理想,有些村跳广场舞的人数不够,根本无法组织参赛队伍,及时勉强报名参赛的,水平普遍不高。 记者发现,A县文化站的管理由过去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 材料三 近日,G县纪委通报了该县新田镇茂化村村干部套取私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典型问题。 经查,2017年10月,新田镇茂化村获得了财政下拨的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5600元。除去该村2016年春节运动员参加新田镇篮球赛和拔河赛等开支1100元外,该款还剩余4500元。 2018年1月,村委会主任韦某提出将剩余的4500元文化经费作为“福利”,村支书黄某、村副主任陈某均表示同意。最后,韦某、黄某、陈某各分得1500元。 2018年5月,韦某、黄某、陈某等3人分别被给予开除党籍和停职处分,违规发放资金已全部被追缴。 G县纪委负责人表示,今后对于挪用侵占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违法乱纪行为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问责一起,让顶风违法乱纪者付出沉重代价。 材料四 近年来,S市以“五星达标,3A争创”为总抓手、总载体,突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施《S市乡村富裕、美丽、和谐、文明全面振兴计划》,全市农村呈现出蓬勃向上、日新月异的生动局面。 东王村曾经是有名的后进村,村委会主任王某告诉记者,作为采茶戏诞生地,东王村过去没有一个像样的舞台,建设古戏台成为全村百姓几十年来的夙愿。2017年8月,在市政府的关心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东王村新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850平方米、高13米的仿古戏台。新戏台古色古香,颇具典雅韵味,成为全体村民赞不绝口的标志性建筑。此外,2017年,东王村还实施了主要道路“白改黑”、弱电线路“上改下”、景观“绿改彩”、香火堂布展等工程,联动打出治水、拆违、整治系列组合拳,以精品村建设为目标,争创AAA级景区。如今的东王村以全新的姿态完成蝶变,从一个破败落后的后进村,一跃成为一个昂扬向上、景美人美的新东王。 材料五 D市赣剧院、民族乐团、戏剧学院等单位近日与郊区M镇的多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让“文化下乡”变成“文化在乡”,在乡村振兴中推进乡村文化再兴。 自建立结对共建的长效合作关系之后,乡村学校、“草根”社团等还与专业剧团进行“文化联姻”,分别成立了赣剧、黄梅戏、京剧传习基地,一批艺术名家来现场讲课、演出,通过戏曲的“传艺、传神、传德”,将戏曲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乡村、校园。 D市文化部门负责人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再兴是重要一环。从以往的“文化下乡”到“文化扎根在乡”,这一变化将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繁荣群众文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1. 根据材料二,概括A县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 2. 根据所给材料,假如你是一名“三支一扶”工作人员,请你设计一份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问卷。
  • 3. 请根据你对材料五划线部分的理解,结合所给材料,但又不拘泥于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思想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语言流畅,700-900字。
  • 1. 材料1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第一产业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城乡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文明的扩展和城乡文化的融合。因此,城镇化是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协同发展的过程。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材料2 2013年6月,一篇题为《葛村该留还是该拆?文物保护部门为何总不敢发言?》的报道被各大媒体转载,千年古村葛村的去留问题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葛村是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千年古村落,也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在当地政府规划中,葛村要被改造成为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古典家园”。而葛村的百姓却并不领情,他们喜欢“麒麟送子”“福禄寿三星”及“灵芝如意”的砖石雕刻,喜欢古井、老宅,喜欢这些古文物浸染的文化。他们认为,当地政府所谓的“保护性拆迁”,破坏了古村的结构和肌理,即使有的文物保住了,古村落也消亡了。“拆掉的东西,是永远无法再建的,我们只想给子孙后代留一点祖宗的东西。”他们呼吁:保护古老而文明的家园,给葛村留下“根和魂”,给全国的古村落留下“根和魂”! 拆迁部门认为,保护古村落是很重要,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很重要,葛村的文化价值到底大没大到需要停止原先定下的发展计划或者修正拆迁方案的地步,这是当前应该仔细考虑的。“我们只想给子孙后代留一点祖宗的东西”,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我们不应该为保住一个古村落而牺牲未来的发展,让古村成为发展路上的一颗“钉子”。 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为了发展,城镇化是必由之路。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会议报告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但一旦城镇化进程与古镇、古村落保护相碰撞,则又会生出很多无奈。 材料3 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古村落的价值和地位尤为突出。但在国人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经济时,传统的古村落生态文化渐渐被蚕食,大多数古村落就如行将就木的老者,浙渐远去。 在全国230万村庄中,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数目锐减,现在几乎每一个月就有一座古村落在消失。对古村的未来,我国著名民间艺术工作者冯骥才很悲观,“现在城市的悲刷正在向农村转移,打着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大批的房地产商把城市土地开发完了后,正在转向农村,因为农村还有大量的土地。这一波,如果我们控制不了,千姿万态的中国村落就会变成城市里那些建筑垃圾。”“每一分钟,都有文化遗产消失。再不保护,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就没有东西留存了,如果我们再不行动,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子孙?”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落,没人去发现,去关注,很难谈得上保护。但是,那些受到“重视”的古村落往往因独具特色多数已成为旅游开发的“摇钱树”。我们看到一些古村落大张旗鼓发展旅游业,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似乎已成为各地采用的普遍办法。 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停车场、餐饮设施、宾馆和道路交通建设为游客提供了方便,但也对当地独有的儒雅和幽静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为了旅游开发而对古村落进行保护,难免使其遭受外界的纷扰甚至超负荷运转带来的破坏,从而也就失去了保护的原真意义。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古城的命运也令人担忧。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决策者把文化遗产当成旅游经济开发区,有的政府至提出“把风景的名山变成经济的名山”,这种错误的观念引发了大规模的破坏性开发,导致一些文化遗产面临游客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人满为患”使文化“商业化”“大工化”和“城镇化”,严重伤害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 材料4 改革开放以来,在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出现了“建设性破坏”现象。城市发展越快,新城市建设的力度越大,对文化遗产的冲击越大。比如南方的浙江嘉兴和北方的山东德州,这两个城市在发展和建设中,城市里面的历史街区板块(德州除去一个文化性的遗址之外)基本上完全没有了,它们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名城,基本上连历史建筑都没有了。 城市发展中最容易受伤害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水平不高、保护后使用不当等因素致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迅速流失、传承悠远的历史文脉被粗暴割裂、千姿百态的城市个性逐渐消遁。据2012年首次开展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大检查显示,全国1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13个名城已无历史文化街区,18个名城仅剩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一半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经面目全非,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准相差甚远。少量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古旧建筑,落寞伫立,情势堪怜。 材料5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的弊端,以至于有人担心“将来中国人会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不论哪个城市,满眼全是现代建筑。所有文化旧址、胡同、街道,都被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铲平,造起来的楼盘,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原有的城市个性和特点都消失了。”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说:“有的城市整条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成片的历史民居变成了高楼大厦。片面求洋、求变、求大的心态,使一些历史名城风貌荡然无存,导致‘千城一面’”。他拿出4张照片说:“没人知道这些城市叫什么名字。”4张照片是4座不同城市的街景,照片上,都是高楼大厦和宽大的马路,景致几乎一模一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秘书长张富春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突出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对名城保护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他说,各地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各个环节,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为标准或模仿的对象,把高楼大厦看作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中国传统城市变得面目全非。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城市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是发展城市的文化内涵。城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国的城镇发展要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一座城市留给人影响最深的不仅有城市的容貌,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文化。 材料6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指导全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这份规划确立了城镇化的几个基本原则,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要注重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并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新型城镇化“要注重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结合材料,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2)观点明确,具有说服力; (3)字数600~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