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材料
张抗抗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顺便喝出来许多陈规积习。 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用粳米烧的粥又黏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样。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而几乎融化,粥才成为粥。那样的白米粥,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那个时侯,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每当我稍有不满时,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真是不懂事了,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白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炮制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且必须经过分场大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在后院菜园子种过些豌豆,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他们纷纷如蝗虫般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见底,就差没像我外婆那样把锅舔净了。 在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粥还是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这就是大碴子粥和小米粥。 大碴子,其实就是把玉米粒轧成几瓣约如绿豆大小的干玉米碎粒。在一口大锅里放上玉米碴子和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越长,碴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烂,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大碴子粥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的黏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 煮大碴子粥必须在碴子下锅时,放上一种长粒的饭豆。那种豆子有紫色、粉色、白色的,还带花纹,五光十色的令人眼花缭乱。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小米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易被人体吸收,是北方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在北大荒农场的土炕上生下我儿时,有农场职工的家属送来一袋小米。靠着这袋小米,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每天,几乎每餐每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呈现在我面前。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或生肉片,任顾客选用。确定了某一种,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热量,生鱼片很快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鱼生粥就炮制而成。粥米入口即化,回味无穷;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独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生粥或鸡丝粥。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粥的偏爱。 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 (有删改)
单选题

对“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稀粥,南北方人通吃,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和聪明才智。
B. 喝粥的本质也许源于贫穷,但借此解决了生计问题,体现了人们节俭的美德。
C. 物质不再匮乏的今天,喝粥成为习俗,饱含温情和情趣。
D. 中国人对于粥有独特的爱好,中国人的味蕾只记住了粥。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528****72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4785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528****72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4786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对“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稀粥,南北方人通吃,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和聪明才智。 B.喝粥的本质也许源于贫穷,但借此解决了生计问题,体现了人们节俭的美德。 C.物质不再匮乏的今天,喝粥成为习俗,饱含温情和情趣。 D.中国人对于粥有独特的爱好,中国人的味蕾只记住了粥。
答案
单选题
对于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的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然界的东南季风是中国境内春风的来源之一。 B.中原在地域辽阔的中国,长久拥有主导话语权。 C.西南季风以及西北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 D.受农耕文化以及气候的影响,“东风”的说法比较广泛。
答案
判断题
中国人对于死后生命的理解,其实是基于一种阴阳世界观()
答案
主观题
关于中国人际交往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
单选题
中国人对熟人遵循的原则是下面哪一项()。
A.人情 B.亲情 C.爱情 D.友情
答案
单选题
文章始末写“稀粥南味”,中间穿插“稀粥北味”,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脉络清晰。作者走南闯北,依序展开南北喝粥的经历。 B.主旨凸显。北大荒的粥更能承载人生,影响命运,故设置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使主旨有张力。 C.前后呼应。始末都写“稀粥南味”,凸显回味,结构也显整饬。 D.形成对比。表现了北粥不如南粥,而作者只喜欢南粥。
答案
判断题
许多德国人认为中国人都吃狗肉,这是德国人对于中国人的“他定式”的文化定势
答案
主观题
下列对文中提到的“中国人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
答案
单选题
“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是中国人对下面哪一项的要求()。
A.音乐 B.形体 C.知识 D.技术
答案
单选题
中国人的五伦关系,哪一项不在其中()
A.君臣 B.同乡 C.父子 D.夫妇 E.兄弟
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