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 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即全面的两种。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说知,即推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
B.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持大道之人,一天一天地不断剔除自我的私念。减少再减少自我的妄想与贪念,以至于达到没有人为造作的境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无事生非,如果老是无事生非,就不足以治理天下
D. 对言语有溯源的准则,有推究的准则,有实践的准则。向何处去溯源要向上溯源于古时圣王的事迹。向何处去推究呢要向下考察,从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去推究。如何去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972****31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5169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972****31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5170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即全面的两种。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说知,即推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 B.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持大道之人,一天一天地不断剔除自我的私念。减少再减少自我的妄想与贪念,以至于达到没有人为造作的境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无事生非,如果老是无事生非,就不足以治理天下 D.对言语有溯源的准则,有推究的准则,有实践的准则。向何处去溯源要向上溯源于古时圣王的事迹。向何处去推究呢要向下考察,从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去推究。如何去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答案
单选题
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B.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的继续发展 C.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D.工商业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答案
多选题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本证可见症状有()
A.身肿 B.手足逆冷 C.不恶风寒 D.小便短少或色黄 E.舌苔黄腻
答案
多选题
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该解说之要旨和倡导,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断案必须根据事实,要追究犯罪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 B.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C.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不给予刑事处罚 D.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当时传统司法审判有积极意义,但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答案
主观题
翻译: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答案
单选题
(2015山东)“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谓“三表法”。它的提出者是()。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孔子
答案
判断题
荀子认为“人之性本恶,其善者,伪也”。()
答案
多选题
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该解说之要旨和倡导,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2013年)
A.断案必须根据事实,要追究犯罪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 B.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C.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不给予刑事处罚 D.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当时传统司法审判有积极意义,但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答案
单选题
原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者,不可与之也。”
A.头痛,发热,汗出 B.时发热,自汗出 C.脉浮,汗出而气上冲 D.脉微弱,汗出 E.脉浮紧,发热汗不出
答案
主观题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客者除之”与“留者攻之”二者有何异同?
答案
热门试题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下列关于《春秋》决狱理解不正确的有: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大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 “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思想强调的是() 《春秋繁露》载:“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春秋决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黄宗羲曾说:“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以上言论中,可以看出黄宗羲() ①认为末业指不切民用的行业②反对重农抑商 ③主张工商皆本④反对以农为本 依据原文“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本证病机为()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下面关于春秋决狱理解错误的是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属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属于() 孟子认为“圣之清者也”是()。 对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如何理解? 对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如何理解 把文学的实用价值摆在首位,提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要之以实用为本”的作家是()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⑦月出于东山之上⑧何为其然也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⑩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之者。”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的“良知”内涵是()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