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材料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诫子书》原文


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⑨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⑪,险躁⑫则不能治性⑬。
年与时驰⑭,意与日去⑮,遂成枯落⑯,多不接世⑰,悲守穷庐⑱,将复何及⑲!
【注释】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②[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⑨[广]增长。⑩[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⑪[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⑫[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⑬[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⑭[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⑮[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⑯[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⑰(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⑱[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
陋室。⑲[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预习提示
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课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这种情感。
参考注释阅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先与同学讨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
思考探究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2.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积累拓展
4.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背诵全文。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
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简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534****71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4699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534****71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4700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热门试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写出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诗歌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