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五)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9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令大家无比期待的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五)已经上线,快来测试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华盛顿于1787年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在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他主要是想说明( )。

    A农民起义高涨

    B中央政府软弱无权

    C南北方矛盾尖锐

    D战争债务负担沉重

  • 2. “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 )。

    A牛顿运动三定律

    B爱因斯坦相对论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

  • 3. “经过长时间的迟疑之后,英国虽然有引以自豪的岛国独立传统,但还是决定加入这一组织,同样加入进来的还有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瑞典和奥地利也加入进来。这一共同体,现在叫作欧盟。”欧盟的出现( )。

    A制订了关税壁垒政策

    B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政府

    C标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D降低了民族主义情绪

  • 4.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长,那么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霍布斯鲍姆说的“1917年革命事件”(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标志着该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

  • 5.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这样一句顺口溜:“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句顺口溜应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三年困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6. 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不同的音乐配合不同的礼仪,但强调天子、诸侯、卿等都是音符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西周礼乐的主要功能是( )。

    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统治

    B辨别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

    C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

    D和谐贵族关系,构建平等社会

  • 7. 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的时间是(  )。

    A330年

    B355年

    C395年

    D421年

  • 8. 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故意欺诈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古罗马法( )。

    A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

    B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

    C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

    D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

  • 9.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从这条史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列强可以在中国建立租界

    B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C列强取得划分势力范围的特权

    D列强取得了设立使馆界的特权

  • 10. 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

    B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C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

    D反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理想

  • 11. 1935年,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强行增持官股至50%,把这两家金融机构收归国有。中国银行的前身为清朝的户部银行,后来又是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自其创办之初,就写明“官商各占股份50%”,只是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部分股权落在了银行和商股手里。据此可知,国民政府对当时金融机构的调整( )。

    A反映了清末以来中央集权遭破坏的现实

    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是官僚资本大肆掠夺民间资本的范例

    D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 12. “‘里根经济学’针对经济低迷采取的措施可以形容为‘四大支柱’,即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下列选项中与材料大意相符的是(    )。

    A社会供给平衡思想

    B货币学派思想

    C新保守主义思想

    D新自由主义思想

  • 13.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 )。

    A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

    B使市场调节的活力大大增强

    C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

    D无法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

  • 14.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 )油田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建设,形成完备的石油开采和加工体系,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

    A长庆

    B玉门

    C大庆

    D克拉玛依

  • 15.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俄( )。

    A加快工业化进程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所有制结构

    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 16.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唯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7.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 18.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演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

    A已找到了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 19.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 20. 以下有关《孔子改制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

    B发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

    C否定了“敬天法祖”的守旧思想

    D认为“六经”中所称尧、舜大业是真实存在的

  • 21. 汉初改变了秦朝“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的做法,“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允许百姓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   )。

    A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 22. 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23.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缫(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 24. 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这一变化(  )。

    A强化了天子权力

    B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

    C降低了女性地位

    D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

  • 2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一外交主张的出现是因为(  )。

    A两极格局解体,世界走向多极

    B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

    C和平力量增长,战争威胁消除

    D建成中美两国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 1. 简述历史教材和历史教科书间的关系。
  • 2. 试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不同点。
  • 3. 简述蒸汽机的运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 1.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有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隶了。
    ——摘编自费孝通、昊晗等著《皇权与绅权》
    材料二:
    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三:
    从12世纪末到l5世纪,是英国贵族“如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土绅和英国贵族的特点及产生此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为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
    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做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问题: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是如何实现“议会至上”的。
  • 3. 材料:
    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如果教师直接设问“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如何”,学生是难以回答的。而教师若分层设问:“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经济地位怎样?政治地位怎么样呢?思想地位怎么样呢?在当时的国情下预测一下它未来发展趋势怎么样呢?”等,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最后,师生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一起探讨。就能较好地归纳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
    ①经济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②政治上,它的产生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上,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近代中国产生了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科学思想,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④发展趋势上,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合理,工业结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问题: 请对该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
  • 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材料二:
    课文摘录: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