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151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税务师财务与会计选择题(一)已经整理好,还有专业的答案解析!
A1615000
B835000
C1720000
D870000
A标准式公司分立
B衍生式公司分立
C换股式公司分立
D解散式公司分立
A10.0
B10.5
C11.5
D12.0
A55.1
B98.5
C100.4
D113.6
A2000
B2050
C1980
D2100
A17.47%
B18.49%
C19.53%
D19.88%
A1.2
B2.4
C3.6
D4.8
A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B固定资产的成本就是购买价款
C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无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D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为基础确定
A260
B340
C360
D440
A-5
B5
C-14
D15
A30.45
B31.65
C31.35
D31.45
A因自用房地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
B因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
C将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
D因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
A25
B10
C15
D35
A导致2018年末未分配利润增加
B导致2018年末资本公积一股本溢价减少
C导致2018年末其他综合收益增加
D导致2018年末盈余公积减少
A单位售价50元,盈亏临界点销售量3200件
B单位售价70元,盈亏临界点销售量8000件
C单位售价100元,盈亏临界点销售量1600件
D单位售价60元,盈亏临界点销售量640CI件
A3280
B3696.31
C3999.92
D4000
A甲公司产品保修费用的计提比例为售价的3%,乙公司为售价的1%
B甲公司对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按不少于10年确定,乙公司按不少于15年确定
C甲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乙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D甲公司对1年以内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为期末余额的5%,乙公司为期末余额的10%
A120
B515.6
C116.1
D15
A1068
B1180
C1080
D1200
A资产规模的收缩上
B业务的收缩上
C管理效率的收缩上
D资源利用效率的收缩上
A因该项固定资产2016年年末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29.69万元
B因该项固定资产2016年年末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8.75万元
C因该项固定资产2015年年末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10.94万元
D因该项固定资产2叭5年年末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8.75万元
A若i<k,债券溢价发行
B若i>k,债券折价发行
C若i>k,债券溢价发行
D若i<k,债券平价发行
A发行时,计入“应付债券一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金额为800.62万元
B发行时,计入“其他权益工具”科目的金额为800.62万元
C2017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费用319.94万元
D假定2018年1月1日债券持有人在利息支付前将持有的可转换债券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票,计入“资本公积一股本溢价”科目的金额为4239.94万元
A320
B400
C240
D160
A68
B102
C138
D170
A以当年实现的利润弥补以前年度结转的未弥补亏损,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会计处理
B年末要将“利润分配”科目所属的其他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
C年末要将“本年利润”科目的余额转入到“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
D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贷记“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
A420
B436
C425
D441
A2
B3
C3.6
D0.3
A70200
B73800
C76800
D78600
A35
B45
C-5
D80
A依法筹资原则
B负债最低原则
C规模适当原则
D风险最小原则
E结构合理原则
A结转发出材料应分担的材料成本差异超支额
B结转发出材料应分担的材料成本差异节约额
C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额
D收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库存同类型材料计划成本的差额
E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减少的计划成本
A建设期间发生工程物资盘盈净收益
B进行负荷联合试车领用原材料费用
C工程管理费
D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
E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工程报废净损失
A应交职工养老保险
B应付已决诉讼赔偿
C应付未决诉讼赔偿
D收取的包装物押金
E应付生育保险费
A交易性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B采用售后回购方式融资的,对于回购价格与原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转销、确认利息费用,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C多交的增值税在以后月份抵交当月应交增值税时,借记“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贷记“应交税费一未交增值税”科目
D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负债时,应将该项交易性金融负债已经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E应付票据到期,如企业无力支付票款,按应付票据的账面余额,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
A在税务机关对其增值税纳税情况进行检查后,应调减账面进项税额的,贷记“应交税费一增值税检查调整”科目
B企业购进的货物等已到达并验收入库,尚未收到增值税扣税凭证且尚未付款的,应在月末按货物清单或相关合同协议上的价格以及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暂估入账
C按照会计制度确认收入或利得的时点早于按照增值税制度确认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点的,应将相关销项税额记入“应交税费一待转销项税额”科目
D“减免税款”专栏,记录企业按规定准予减免的增值税额
E企业初次购买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支付的费用以及缴纳的技术维护费允许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全额抵减的,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借记“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A车辆购置税
B耕地占用税
C房产税
D车船税
E城市维护建设税
A初始确认时按企业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B在资产负债表日,需按当日该负债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
C等待期内所确认的负债全额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
D在行权日,将行权部分负债的公允价值转入所有者权益
E在行权日之后,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A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维修费,应按期提折旧
B维修保养期应计提折旧并计入当期成本费用
C已达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已办理竣工决算,但尚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
D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暂估价的,应同时调整已提折旧额
E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应补提折旧
A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投资性房地产
B需要18个月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销售状态的存货
C需要8个月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D经过2年的建造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生产设备
E经过3个月的建造即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生产设备
A2015年12月31日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为8 240万元
B2015年12月31日少数股东权益总额为440万元
C2015年12月31日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为8 160万元
D2015年度少数股东损益为60万元
E2015年12月31日合并财务报表中股东权益总额为8 680万元
A资产负债表日对发生减值的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B融资性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取得的价款不确认为收入
C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
D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E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计量
A产权比率
B权益乘数
C现金比率
D市净率
E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
A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B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存货时,其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C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其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D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存货时,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E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其账面价值小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A负债和权益成分分拆时应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B发行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之间按照各自的相应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C附赎回选择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赎回日若需支付的利息补偿金,应在债券发行日至约定赎回届满期间计提
D可转换公司债券属混合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时需将负债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
E企业应在“应付债券”科目下设“可转换债券(面值、利息调整、其他综合收益)”明细科目核算
A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B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不需要按月计提折旧或摊销
C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允许再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D如果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的,应在原计提范围内转回
E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允许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A收入与非日常活动有关,利得与日常活动有关
B收入是经济利益净流入,利得是经济利益总流入
C两者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
D收入与日常活动有关,利得与非日常活动有关
E收入是经济利益总流入,利得是经济利益净流入
A因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
B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
C发行公司债券时发生的溢价
D发行公司债券而发生的折价的摊销
E企业发生的权益性融资费用
Aβ系数越大,表明系统性风险越小
Bβ系数越大,表明非系统性风险越大
Cβ系数越大,表明投资该资产的期望收益率越高
D单项资产的β系数不受市场组合风险变化的影响
E投资组合的β系数是组合中单项资产β系数的加权平均数
A在通货膨胀初期,应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
B在通货膨胀初期,应进行长期投资
C在通货膨胀初期,应取得长期负债,保持资本成本的稳定
D在通货膨胀持续期,采用比较严格的信用条件
E在通货膨胀持续期,应采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A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B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C加上或减去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面值乘以票面利率得到的应收利息
D加上或减去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到的利息收入
E扣除累计计提的损失准备
A补偿性余额提高了短期借款的实际利率
B短期借款的筹资弹性大于公司债券
C采用收款法时,短期借款的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
D采用折价法时,短期借款的实际利率低于名义利率
E采用加息法时,短期借款的实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大约1倍
A固定资产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
B债权投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C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D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E应收款项按照账面价值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低计量
A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应按可转换公司债券包含的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记入“应付债券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
B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应按实际收到的款项确认为负债
C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实际收到的款项与可转换公司债券包含的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记入“其他权益工具”科目
D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应按可转换公司债券包含的权益成分的公允价值,记入“应付债券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
E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应按实际收到的款项记入“其他权益工具”科目
A发行时,按实际收到的款项记入“应付债券”科目
B发行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与该项可转换公司债券包含的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记入“其他权益工具”科目
C未转换为股票之前,按照债券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利息费用
D债券持有期间,按债券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记入“应付利息”科目
E转换为股票时,按应付债券的面值与可转换的股票面值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一股本溢价”科目
A在每年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一定的情况下,期限越长,资产的价值越大
B折现率应该是投资者冒风险投资所要求获得的超过货币时间价值的那部分收益
C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要利用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企业可以用该“剩余”的现金流量偿还债务、支付股利或扩大再生产
D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利用市场作为参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E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最科学,但是参数估计非常困难
A甲公司持有43%股份,且甲公司的子公司丙持有8%股份的被投资企业
B甲公司持有40%股份,且委托代管乙公司持有的30%股份的被投资企业
C甲公司在报告年度首次购入47%股份的境外被投资企业
D甲公司持有40%股份,且甲公司的母公司持有11%股份的被投资企业
E甲公司持有38%股份,且甲公司根据章程有权决定其财务经营政策的被投资企业
A企业持有的3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
B企业为购买股票向证券公司划出的资金
C企业汇往外地建立临时采购专户的资金
D企业向银行申请银行本票时拨付的资金
E企业为购入货物而预付的资金
A因销售商品发生的业务招待费
B销售产品延期交货致使购货方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应付的赔偿款
C随同产品出售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成本
D因销售商品发生的保险费
E专设销售机构发生的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大修理费
A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而应付的款项
B应向职工收取的垫付款项
C拨出的用于购买国库券的存款
D代缴的个人养老保险金
E支付的工程投标保证金
A对
B错
A对
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