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11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09年1月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真题及答案解析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作品中,反映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小说”是()

    A《“锻炼锻炼”》

    B《女房东》

    C《红旗谱》

    D《哦,香雪》

  • 2. 在《夜航船》中,作者对“夜航船文化”所持的态度是()

    A怀疑

    B羡慕

    C赞颂

    D批判

  • 3. 《怀念萧珊》创作于()

    A萧珊刚刚去世不久

    B“文革”期间

    C“文革”结束不久

    D20世纪80年代

  • 4. 下列属于王蒙的作品是()

    A《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B《高高的白杨树》

    C《春之声》

    D《陶渊明写挽歌》

  • 5.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这句话出现在下面哪篇散文中?()

    A《我与地坛》

    B《庐山面目》

    C《髻》

    D《巩乃斯的马》

  • 6. 《有赠》是写给()

    A儿童的诗

    B祖国的诗

    C一位女性的诗

    D青年人的诗

  • 7. 下列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人生态度的散文是()

    A《太阳下的风景》

    B《怀念萧珊》

    C《记波外翁》

    D《下放记别》

  • 8. 《麦地》的一个艺术特点是()

    A用浅白的语言袒露内在情感

    B借朴实的叙述,将历史与现实捏合起来

    C用素朴的速写式的视觉意象造成特定的氛围

    D机智的拟人化手法

  • 9. 下列作家中,早期散文细腻深沉,朴素率真,且受佛学思想影响的是()

    A丰子恺

    B秦牧

    C刘白羽

    D杨朔

  • 10. 《“锻炼锻炼”》中,主张“按性格用人”,“和事不表理”的人物是()

    A二诸葛

    B王聚海

    C小腿疼

    D李有才

  • 11. 诗集《白玉苦瓜》的作者是()

    A艾青

    B余光中

    C卞之琳

    D臧克家

  • 12. 《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是()

    A江华

    B林道静

    C余永泽

    D杨沫

  • 13. 《鲁鲁》中写人状物的主要手法()

    A白描

    B象征

    C戏剧穿插

    D暗示

  • 14. 著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的作者是()

    A孙犁

    B余秋雨

    C台静农

    D琦君

  • 15. 下列哪部话剧不是沈虹光的作品?()

    A《寻找山泉》

    B《同船过渡》

    C《五二班日志》

    D《寻找男子汉》

  • 16. 陈翔鹤早年属于下列哪个著名文学团体的成员?()

    A文学研究会

    B“浅草社”和“沉钟社”

    C创造社

    D语丝社

  • 17. 《受戒》在语言上的特色是()

    A纯朴淡雅

    B诙谐幽默

    C口语化、通俗易懂

    D辛辣犀利

  • 18. 《女房东》的故事发生在()

    A澳门

    B台湾

    C香港

    D美国

  • 19. 在《巩乃斯的马》中,马的象征意蕴集中体现为()

    A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B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

    C能适应各种严酷环境的忍耐精神

    D敬业精神

  • 20. 流沙河曾经获得全国优秀新诗(集)一等奖的诗集是()

    A《流沙河诗集》

    B《告别火星》

    C《草木篇》

    D《农村夜曲》

  • 21. 下列哪一作品,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

    A《秦腔》

    B《我与地坛》

    C《社稷坛抒情》

    D《茶花赋》

  • 22. 下列哪篇作品,写到了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疼爱?()

    A《法门寺》

    B《月迹》

    C《秦腔》

    D《拣麦穗》

  • 23. 曾与鲁迅等在20世纪20年代组织未名社的作家是()

    A骆宾基

    B台静农

    C邵燕祥

    D王蒙

  • 24. 《红旗谱》中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艺术典型是()

    A朱老巩

    B朱老明

    C朱老忠

    D江涛

  • 25. 在开篇引用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的散文是()

    A《庐山面目》

    B《父亲,树林和鸟》

    C《夜航船》

    D《秦腔》

  • 26. 《陈毅市长》创作于()

    A1958年

    B1961年

    C1979年

    D1986年

  • 27. 复沓的手法与重词叠字反复使用的诗篇是()

    A《我》

    B《冬》

    C《春天,遂想起》

    D《相信未来》

  • 28. 下列哪篇作品是冯骥才创作的?()

    A《大淖记事》

    B《棋王》

    C《神鞭》

    D《红日》

  • 29. 讴歌人民群众与子弟兵鱼水深情的小说是()

    A《百合花》

    B《草原上的小路》

    C《女房东》

    D《透明的红萝卜》

  • 30. 《有的人》在表达诗人的爱憎褒贬方面,主要使用了()

    A拟人手法

    B对比手法

    C衬托手法

    D讽刺手法

  • 1. 《游园惊梦》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

    A采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

    B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刻画人物

    C通过性格化的对白、象征、暗示等手法强化喜剧讽刺性主题

    D熔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多种艺术手段于一炉

    E风格淳朴,富于幽默感

  • 2.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的创作特色体现在()

    A按生活原貌全景式展示人物的命运遭际

    B着意描写人的精神痛苦,给人以情感冲击

    C叙述和议论相结合

    D笔墨多讽刺,嘻笑怒骂,自成一体

    E具有轻松诙谐的喜剧性

  • 3. 《和尚之喻》告诉读者,民谚之所以取譬于和尚,是为了()

    A反映人们对“空门”内事物的理解

    B表达人们对“空门”内矛盾、不公现象的批判

    C反映人们对俗世现实的观察

    D表达人们对僧俗两界相通性的看法

    E表达人们对俗世不公平现象的批判

  • 4. 下列属于七月诗派的诗人有()

    A牛汉

    B流沙河

    C艾青

    D曾卓

    E冀汸

  • 5. 下列对《草木篇》的评价,正确的有()

    A是一组咏物言志诗

    B语调平缓,语言质朴

    C主要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D热烈赞颂了白杨树的孤傲、仙人掌的顽强和梅花的脱俗

    E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 1. 小说《哦,香雪》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 2. 试述《茶馆》中王利发的形象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 3. 《拣麦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 结合作品,分析穆旦的诗歌《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1. 阅读《豆角鼓》,结合作品,写一篇500—700字的文学评论。要求:(1)紧紧围绕本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来写。(2)不要借题发挥,写成读后感。(3)表达通顺,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豆角鼓毕淑敏有一个在幼儿园就熟识的朋友,男生。那时,我们同在一张小饭桌上吃饭。上劳动课的时候,阿姨发给每人一面跳新疆舞用的小铃鼓,里头装满了豆角。当我择不完豆角筋的时候,他会来帮我。我们就把新疆铃鼓称为“豆角鼓”。以后几十年,我们只有很少的来往,但彼此都知道对方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愉快地生活着。一天,他妻子来电话,说他得了喉癌,手术后在家静养,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他妻子略略停了一下说:“通话时,请您尽量多说,他会非常入神地听。但是,他不会回答你,因为他无法说话。”第二天,我给他打了电话。当我说出他的名字后,回答是长久的沉默。我习惯地等待着回答,猛然意识到,我是不可能得到回音的。我便自顾自地说下去,确知他就在电话线的那一端,静静地聆听着。自言自语久了,没有反响也没有回馈,甚至连喘息的声音也没有,感觉很是怪异。好象你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棉花垛……那天晚上,他的妻子来电话说,他很高兴,很感谢,希望我以后常常给他打电话。我答应了,但拖延了很长的时间。也许是因为那天独自说话没有回声的感受太特别了。后来,我终于再次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当我说完“你是××吗?我是你幼儿园的同桌啊……”我停顿了一下,并不是等待他的回答,只是喘了一口气,预备兀自说下去。就在这个短暂的间歇里,我听到了细碎的哗啦啦声……这是什么响动?啊,是豆角鼓被人用力摇动的声音!那一瞬,我热泪盈眶。人间的温情跨越无数岁月和命运的阴霾,将记忆烘烤得蓬松而馨香。那一天,每当我说完一段话的时候,就有哗啦啦的声音响起,一如当年我们共同把择好的豆角倒进菜筐。当我说再见的时候,回答我的是响亮而长久的豆角鼓声。(选自马明博、高海涛主编的《小小说十五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