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57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366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冶金机电类案例 某10.0万t/a的铜冶炼企业位于有色金属产业园内,现有熔炼、制酸、电解和贵金属回收等生产车间,以及废气处理、废水处理、固废暂存、供配电、给排水、供热等环保、公辅设施。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拟在现有厂区实施烟尘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以本企业熔炼车间产生的铜冶炼烟尘为原料,处理规模0.5万t/a,产品为阴极铜和阴极锌,主要建设1座配置有烟尘储罐、硫酸贮槽、浸出槽、压滤机、萃取槽、电积槽和废水处理设施的烟尘综合利用车间。铜冶炼烟尘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主要元素含量见下表。生产工艺以回收烟尘中的铜、锌为主线,银萃取流程见下图。 铜冶炼烟尘中主要元素分析结果(干基) 在图中,首先采用硫酸将铜冶炼烟尘中的铜、锌以硫酸盐的形式浸出,经压滤得到浸出液和浸出渣,然后采用铜萃取剂(有机相,15%M5640+85%煤油)将铜从浸出液萃取至有机相,得到负载有机相和铜萃取液,铜萃取率99.5%,再利用硫酸进行反萃取,将铜从负载有机相中反萃出来,得到硫酸铜溶液和萃铜有机相,铜反萃率98%,最后硫酸铜溶液通过电积(铜回收率99%)产出合格的阴极铜产品。锌回收与铜回收工艺类似,锌萃余液依次经萃取、反萃和电积得到合格的阴极锌产品。浸出渣送本企业贵金属回收车间回收铜、金、银等有价金属;锌萃取余液送本项目配套的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萃铜有机相、铜电积贫液、萃锌有机相和锌电积贫液分别用于铜萃取、铜反萃、锌反萃和锌提取。 烟尘浸出、压滤工段采用批次投料方式,每批次反应时间为2h,投入产出情况如下: 投入:烟尘,500kg(干重);98%H2SO4,25L;H2O,1500L。 产出:浸出液1300L,其中硫酸浓度为30g/L,Cu、Pb、Zn、Bi和As的含量分别为37.05g/L、13.85mg/L、4.5g/L、23.37mg/L和14.09g/L;浸出渣285kg(干重)。 根据园区规划环评提出的关于铜冶炼产业的环境准入清单要求,企业确定本项目烟尘综合利用生产阴极铜的铜回收率不应低于90%。查相关资料,拟建车间场地天然包气带的防污性能分级为“弱”。

    1. 计算浸出渣中Cu、Pb的含量(干基)。  
  • 2. 判断本项目铜回收率与规划环评环境准入要求的符合性,说明理由。  
  • 3. 指出锌萃取液的主要污染物,推荐可行的处理方法。  
  • 4. 本项目是否需要申请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说明理由。  
  • 5. 判定烟尘综合利用车间的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等级,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 金属矿采选案例 某铜矿位于中南部某省低山丘陵区,矿区面积0.375km2,开采标高+320m~+55m,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铜矿(CuFeS2),含少量硫砷铜矿(CuAsS4),脉石主要为石英、钾长石。矿山现有200t/d(6.6万t/a)采选工程,包括地下开采巷道、地面采矿工业场地(内有主井、副井各1口及临时废石场1座)、风井工业场地(内有回风井1口)、选矿厂(位于采矿工业场地西北侧的矿区边界)、尾矿库(位于选矿厂南侧1.1km的山谷内)和集中办公生活区,地面设施占地25.05hm2。矿山地下采出的铜矿石由主井提升至地面筒仓暂存后转入选矿厂,经碎磨后加入丁黄药等药剂浮选产出铜精矿产品。现有工程井下涌水量563m3/d,经中和沉淀处理后优先回用于生产,剩余255m3/d外排西边河(外排水质见下表),西边河傍矿区西侧边界由南向北流过。选矿产生的含固率55%的尾矿浆由1.6km长压力管道送往尾矿库,尾矿浆在库内沉淀后,澄清水通过溢流井排出尾矿库并全部回用于选矿生产。集中办公生活污水生化处理并消毒后用于矿区绿化,不外排。现有工程采矿废石露天堆存于副井旁的临时废石场,定期送建材厂综合利用,废石场仅设有拦挡坝。现有尾矿库总库容136万m3,剩余库容103万m3,尾矿浆于主坝前均匀排入尾矿库,在库内自然沉积形成堆体和干滩面。2018年年底,该省公告该矿区所在区域列入落实“水十条”实施区域差别化环境准入的管控区域,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执行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现有工程井下涌水外排水质                     单位:mg/L,pH量纲一 西边河矿山所在河段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水环境保护目标,评价技术单位判定扩能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在地表水评价范围内有一处民采铜矿废水排放口,为保障区域水环境质量,政府已将该铜矿列入关停计划。矿区土壤类型包括红壤、紫色土,主要植被为次生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评价技术单位判定扩能工程涉及土壤环境生态影响与污染影响,其中污染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在矿区下游河道宽缓带两侧有少量水稻田位于土壤评价范围内。为掌握经尾矿充填站分级后排入尾矿库的细粒尾矿浆固废属性,评价技术单位提出在扩能工程投产后重新取样进行浸出毒性试验的要求。矿山计划依托现有工程,通过新建深部盲主井和盲风井,改造提升设备,扩建选矿设施实现采选扩能。新建尾矿充填站实现部分尾矿充填井下采空区,进而延长尾矿库原服务年限;为缓解废石外运不畅暂存压力,扩能工程拟在采矿工业场地以北的山坳处新建1座废石场,库容2万m3,需新征占地35hm2。矿山扩能后矿区范围不变,开采深度延伸到-500m,总采选规模500t/d(16.5万t/a),可继续服役17.7a。扩能工程实施后,矿山井下涌水正常产生量2441m3/d,采用三级接力排到地面中和沉淀处理后,905m3/d回用于采选生产,剩余1536m3/d依托现有排放口外排西边河。扩能工程选矿尾矿浆先送尾矿充填站分级,其中粗粒尾矿与水泥混合后胶结充填井下采空区,剩余含固率40%的细粒尾矿浆(干重6.8万t/a)送现有尾矿库。扩能工程建成后,尾矿浆澄清水、生活污水仍然回用,不外排。

    6. 指出现有工程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以新带老”措施。  
  • 7. 本扩能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8. 指出开展正常工程下的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需调查的水污染源。  
  • 9. 按污染影响型,给出本扩能工程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布点位置和布点类型。  
  • 10. 给出扩能工程投产后尾矿进行浸出毒性试验的取样位置、取样方式及推荐采用的浸提剂。  
  • 管道工程案例 华北某天然气管道工程首站东起T市,末站西迄S市,全长194km。管材为内径914mm的直缝埋弧焊钢管,设计输气压力12MPa,输气规模300亿m3/a。工程全线设5座站场(首站、末站、2个分输站和1个分输清管站)、11个截断阀室。工程于2016年4月取得环评批复。 环评文件载明:各站场均配置一定数量的旋风分离器、过滤分离器、计量设施和调压设施,配套建设1根20m高放空立管、电加热取暖设施和1套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输清管站设有收、发球装置,配收球筒和发球筒。站场输气流程为:上站来气先进入旋风分离器,分离后气体再进入过滤分离器滤出岩屑等杂质后,经计量设施计量后部分外输到用户,其余经调压后输送到下游管道。 陆地管道敷没采用挖沟法,施工作业带宽度为18m。穿越工程包括采用顶管9次穿越等级公路;采用挖沟法(辅以围堰导流)穿越A河;采用定向钻法从河床下15m深处穿越B河。工程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为:管沟采用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和施工带临时占地恢复措施;定向钻施工产生的废弃泥浆异地处置,顶管产生的弃土渣用于铺路;站场污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清管废物在储存罐暂存并定期送填埋场处置;旋风分离器和过滤分离器等设备采用减振降噪措施后噪声低于75dB(A)。 设计阶段工程发生以下变化:管道路由总体走向不变,但为使管道两侧100m范围内无村庄,调整了局部管道路由,调整段总长度共45km,调整后管道总长度200km;管道设计输气规模不变,但内径增大至1016mm,压力降至10MPa;全线陆地管道施工作业带宽度增至24m;截断阀室增至14个;1个分输站改为压气站,调整后的压气站站场边界长320m,是边界最长的站场,站内增设电机驱动压缩机及配套的空压机各6台。电机驱动压缩机和空压机设备声功率级分别为105dB(A)和90dB(A);因管道穿越A河点位于新设立的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和综合管理区,该段管道施工方式采用定向钻法,在A河及湿地公园外部设施工场地和出入土点:地质勘探发现B河河床下存在40m厚连续砾石层,不适合定向钻法施工,经对挖沟法、定向钻法、顶管法、隧道法、盾构法和多跨桁架法等穿越方式的工程比选,设计推荐挖沟法。建设单位界定工程属于重大变动,拟重新批环评文件。 变更环评编制单位调查得知:管道沿线陆地穿越段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间有少量林地,农作物为小麦、水稻和棉花等。压气站西侧165m处有1个村庄共20户居民;A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为387hm2,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宜教和综合管理区,植被以怪柳、芦苇、红蓼和香蒲等湿地植物群落为主,主要保护动物有鸳鸯、大天鹅、游隼、红脚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鲫鱼、黑斑蛙等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湿地保育区是鸟类主要栖息地和产黏性卵鱼类的产卵区。

    11. 指出界定工程重大变动的因素。  
  • 12. 分析工程重大变动后的环境影响,说明变更环评的重点工作内容。  
  • 13. 对国家湿地公园应补充哪些生态现状调查内容。  
  • 14. 指出穿越B河不同施工方式的环境比选主要内容。  
  • 15. 识别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危险单元。  
  • 公路与铁路案例 梅林市拟对连接城市近郊和市西北乡镇武源镇的四级公路进行扩建。武源镇位于山岭重丘区。现在公路全长56km,为砂石路面,沿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草地和耕地,公路穿越市级森林公园的一般游憩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武源河发源于市域西北部,流经武源镇、市级森林公园和梅林市中心区。梅林市城区上游6.0km处上建有一座梅林水库,主要功能为防洪和农业灌溉。 工程拟将现有四级公路改、扩建为二级公路,铺设沥青路面。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定的工程方案为:沿现有公路改、扩建,局部改移路段累计长度约5.6km(其中森林公园改造段3处累计长度1.2km),在梅林水库回水区上游2.5km原桥址处新建S大桥跨越武源河,线路全长54.2km。拟定的工程方案部分技术指标见下表。 拟定工程方案部分技术指标 S大桥至城市近郊路段东侧山坡有处敬老院,院内有前后相距12m的平行布置的A、B两栋二层建筑,楼宽8m,层高均为3m,B栋一层内地面较A栋一层室内地面高7m,敬老院国墙高2m。扩建后公路红线距正对公路的敬老院围墙10m,距首排正对公路的A栋建筑40m,路面比A栋建筑一层室内地面低1m。评价技术单位拟在敬老院围墙前1m、A栋建筑二层窗前1m各设1处声环境监测点。

    16. 评价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还需了解哪些工程建设信息  
  • 17. 开展森林公园的路线评价,需关注哪些主要影响(列举四项)  
  • 18. 为评价S大桥施工期水环境影响,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 19. 对敬老院的声环境监测布点应做何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