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280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1年公路水运检测师道路工程考试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A取样质量偏少
B滤筛筛孔偏大
C发现筛孔堵塞或过滤不畅;用手轻轻拍打筛框
D将滤筛及其筛上物在烘箱中烘干1h
A击实法测定的最大干密度一般大于振动压实仪法测定的最大干密度
B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时可采用击实法或振动压实仪法测定
C击实法测定的最佳含水率一般小于振动压实仪测定的最佳含水率、
D在级配碎石施工过程中无需再测定最大干密度
A③②①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③②④①⑤
A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
B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
C水泥稳定材料
D碾压贫混凝土
A左车辙Ru1
B右车辙Ru2
CRu1和Ru2的算术平均值
DRu1和Ru2中的最大值
A横向力系数检测结果不需要进行温度修正
B路面温度越高,检测结果越小
C空气温度为20℃时,检测结果不需要修正
D路面温度低于20℃时,检测结果无效
A反应类
B断面类
C标准差类
D平均值类
A50g
B100g
C150g
D200g
A在储砂筒筒口高度上,向储砂筒内装砂至距简顶距离为15mm土5mm,称取装入筒内砂的质量m,准确至1g
B将开关打开,让砂自由流出,并使流出砂的体积与标定罐的容积相当。然后关上开关
C不晃动储砂筒,轻轻地将灌砂筒移至玻璃板上,将开关打开,让砂流出,直到筒内砂不再下流时,将开关关上,取走灌砂筒
D称量留在玻璃板上的砂或称量储砂筒内砂的质量,准确至1g。玻璃板上的砂质量就是圆锥体内砂的质量m2。平行试验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A80%
B85%
C90%
D95%
A主要用于反滤设计
B复合排水材料不适宜用恒水头法测定其垂直渗透性能
C用于确定土工织物的渗透性能
D只适用于土工织物及复合土工织物的渗透性能检测
A1周;20℃±3℃
B2周;22℃±3℃
C3周;20℃±3C
D4周;22℃±3℃
A1000g;400g
B2500g;400g
C1000g;1000g
D2500g;1000g
A集料的密度
B集料公称粒径
C集料的含水率
D颗粒分析结果的精度要求
A将拌好的胶砂装模开始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
B将圆模提起开始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
C从胶砂拌和开始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
D从跳桌跳动完毕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A普通水泥
B矿渣水泥
C火山灰水泥
D粉煤灰水泥
A蜡封法不能用于测定空隙率较大的沥青碎石AM和大空隙透水性沥青混合料OGFC
B蜡封法不能用于测定SMA和吸水率低于2%的AC和ATB混合料
C蜡封法适合于测定吸水率大于2%的所有沥青混合料
D蜡封法试验后的试件不宜用于后续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等试验
A沥青混合料回收料置于烘箱中加热至拌和温度,加热时间越长越好,确保加热温度均匀
B新集料加热温度一般高于拌和温度
C拌和时材料投放顺序为:先倒入沥青混合料回收料,并加入再生剂,然后加入新粗细集料,再加入新沥青,最后加入矿粉
D拌和时应拌和至均匀,总拌和时间约3min
A采用210℃加热1h的质量损失评价木质纤维的耐热性
B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质量损失试验结果偏大
C耐热性试验时加热过程中可采用金属盘等容器
D耐热性试验前试样应充分干燥,否则试验结果会偏大
A浸出液注入蒸发皿前,该蒸发皿在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量
B蒸干后残液呈现黄褐色时,未加入15%H2O2反复处理至黄褐色消失
C蒸干后残渣呈白色,将蒸发皿放入105℃~110℃的烘箱中烘干4h~8h,取出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0.5h,称量;再重复烘干2h~4h,冷却0.5h,用天平称量,反复进行至前后两次质量差值不大于0.0001g
D若残渣中CaSO4·2H2O含量较高,则在180℃烘干
A成型试件应按照标准养生方法养生90d
B试验方法分为顶面法和承载板法,两种方法均适合测定粗粒式、中粒式和细粒式混合料
C计算单位压力的选定值为0.5MPa~0.7MPa
D抗压回弹模量结果用整数表示
A4.0%
B19.1%
C23.1%
D25.3%
A二;5%
B二;10%
C三;5%
D三;10%
A3%
B4%.
C5%
D6%
A业主
B监理
C设计
D监督
A自由水
B结晶水
C毛细水
D强结合水
A80%
B85%
C90%.
D95%
A砂当量值越高,表示集料越洁净.
B砂当量值越低,表示集料越洁净
C砂当量值与集料清洁度无关.
D砂当量值越高,表示集料越粗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试验温度为25℃,拉伸速率为50mm/min
B试件拉伸长度达到10cm时停止,立即在中间剪断试件
C剪断试件在水中保温1h后,发现水温已经达到24℃,如果继续进行试验,则测定的弹性恢复率将偏大
D若测定试件的残留长度时,捋直试件时施加了一定拉力,则测定的弹性恢复率将偏小
A两种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既可以采用水煮法,也可以采用水浸法评价黏附性
B水煮法试验时,集料浸入沥青之前,应加热至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
C水浸法试验时,集料与沥青拌和之前,应加热至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以上5℃
D无论是水煮法还是水浸法,都要求两名以上经验丰富的试验人员分别操作,各制备1份试样分别测定,取平均等级作为试验结果
A软化点主要是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B闪点主要是反映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安全性,闪点越高,施工安全性越好
C离析试验的软化点差主要反映沥青混合料贮存稳定性,软化点差越大说明贮存稳定性越高
D质量变化主要反映沥青短期抗老化性能,质量变化只能出现正值,不会出现负值,且越大抗老化性能越好
A浸水一昼夜后,用软布吸去试件表面水分,称量试件质量
B试验加载前的试件高度
C试件破坏时的最大压力
D加载破坏后试件内部取有代表性样品的含水率
A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受成型试件状况影响非常大,试验时应控制成型试件的密度和含水率
B回弹模量越高,说明级配碎石承载能力越强
C回弹模量按试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
D在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时,当采用实测回弹模量时应采用动态三轴压缩法测定结果
A配制的1mol/L盐酸标准溶液需标定其摩尔浓度,标定时需在盐酸标准溶液中加入2~3滴甲基橙指示剂,然后采用碳酸钠溶液滴定至盐酸标准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
B制样时,可将样品直接过0.15mm筛,挑取10余克在110℃烘箱烘干至恒重,在室温下冷却、储存
C在采用盐酸标准溶液进行生石灰水溶液滴定时,采用酚酞指示剂,滴定至5min内不出现红色为止
D该方法适用于任何氧化镁含量的生石灰的测定
ACBR强度标准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和结构层位确定
B应以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为对象,绘制3~4条试验级配曲线,通过配合比试验,优化级配
C应按试验确定的级配和最佳含水率,以及现场施工的压实标准成型标准试件,进行CBR强度等试验
D应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使用比例和各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实际生产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
A试验前需要做量砂的准备,洁净的细砂晾干过筛,取0.15~0.50mm的砂置于适当的容器中备用
B用小铲向圆筒中缓缓注入准备好的量砂至高出量筒成尖顶状,手提圆筒上部,用钢尺轻轻叩打圆筒中部3次,并用刮尺边沿筒口一次刮平
C用钢板尺测量所构成圆的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准确至1mm
D同一处平行测试不少于2次,测点均位于轮迹带上,测点间距(3~5)m
A当粒径大于40mm的颗粒含量大于5%且不大于30%时,应对试验结果进行校正
B当粒径小于40mm时,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曲线上峰值点的纵、横坐标分别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如曲线不能绘出明显的峰值点,应进行补点或重做
C当粒径大于40mm的颗粒含量大于30%时,采用表面振动压实仪法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
D表面振动压实仪法测定无黏聚性自由排水的粗粒土和巨粒土最大干密度,但是当粒径小于0.075mm的干土质量百分数大于15%时,该方法不适用
A弯沉
B板厚度
C平整度
D弯拉强度
A增大击实功,最大干密度增大
B增大击实功,最大干密度减小
C增大击实功,最佳含水率增大
D增大击实功,最佳含水率减小
A在泡水期间,槽内水面应保持在试筒顶面以上约25mm
B试件泡水时间2昼夜
C试件泡水时间4昼夜
D泡水后试件高度的变化量即为膨胀率
A钢筋进场复试报告
B地基处理记录
C施工日志
D沥青混合料配合比
A基本要求
B实测项目
C外观质量
D质量保证资料
A试样清洁,表面无污染
B试样无可见损坏或折痕,不得折叠
C试样平面放置,上面不得施加任何荷载
D试样数量不少于3块
A介质
B小牛角匙
C漏斗
D李氏比重瓶
A26℃
B22℃
C20℃
D17℃
A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量程应选择试件破坏荷载大于压力机全量程的20%且小于压力机全量程的80%
B压力机应具有加荷速度指示装置或加荷速度控制装置,上下压板平整并有足够刚度,可均匀地连续加荷卸荷,可保持固定荷载,开机停机均灵活自如,能够满足试件破型吨位要求
C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50时,试件周围应设置防崩裂网罩
D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的测量精度为±2%
A水灰比的大小
B单位用水量多少
C原材料的特性
D砂率过小,砂浆数量不足
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
B大空隙率沥青混合料OGFC
C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D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ASCI
BPQI
CTCI
DBCI
A1年2次
B1年1次
C2年1次
D5年2次
A最大间隙
B标准差
CIRI
DSFC
A最左侧车道
B中间车道
C最右侧车道
D随机抽取一条车道
A87.67
B90.0
C90.50
D90.5
A碱含量(以Na2O计)为0.9%
B碱含量(以K2O计)为0.9%
C碱含量(以Na2O计)为1.4%
D碱含量(以K20计)为1.4%
A3
B4
C5
D6
A水泥与砂的质量比为1:2.25
B一组3个试件共需水泥400g,砂900g
C跳桌跳动次数为25次/25s
D砂浆流动度105mm~120mm
A24h±4h,20℃±2℃
B24h±8h,20℃±2℃
C24h±4h,23℃±2℃
D24h±8h,23℃±2℃
A0.05%
B0.08%
C0.10%
D0.12%
A料堆
B拌和机的热料仓
C运料车的车斗
D储料仓
A66.0g,78.0g
B63.5g,75.0g
C66.2g,78.0g
D63.7g,75.0g
A空隙率增大,VMA和VFA降低
B空隙率降低,VMA和VFA增大
C空隙率增大,VMA不变,VFA降低
D空隙率降低,VMA不变,VFA增大
A无需调整,继续进行马歇尔击实成型所有试件
B降低拌和温度5~10℃,同时增加试样质量继续成型试件
C第一个试件应废弃,并重新进行击实试验
D适当增加试样质量,重新马歇尔击实成型试件,再次判断试件高度是否满足要求
A采用的试验方法正确,且毛体积相对密度误差符合要求,数据有效
B采用的试验方法正确,但毛体积相对密度误差不符合要求,数据无效
C采用的试验方法不正确,且毛体积相对密度误差不符合要求,数据无效
D毛体积相对密度误差符合要求,但采用的试验方法不正确,数据无效
A要求机构试验室重新进行该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给出合理配合比
B自行增大砂率,重新拌制混凝土
C分析出现差别的原因,明确机构试验室配合比是在集料干燥条件下进行试验和计算得到的结果,而项目工地使用的集料含水率随时间和环境条件不断变化,与基准配合比有明显差异
D在现场进行混凝土拌和时,应按项目工地所测集料含水率进行材料用量的修正 考点来源:2021年真题
AC=Cj=423kg
BS=565×(1+4.5%)=590kg
CW=Wj=190kg 考点来源:2021年真题
DG=1215×(1+1.2%)=1230kg
A实际需水量为W=190kg-190kg×15%=162kg
B水灰比为w/c=0.450
C实际水泥用量为:C=162kg/0.45=360k
D掺减水剂后减少了水泥用量
A坍落度值达到设计要求,且粘聚性和保水性亦良好,原有初步配合比无需调整
B坍落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但粘聚性和保水性较好时,应保持原有的水和水泥的用量,在维持砂石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砂率
C当流动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时,但粘聚性和保水性却不好时,应在水灰比和砂石总量维持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用水量和砂率,直到符合设计要求为止
D如发现拌和物的坍落度不能满足要求,且粘聚性和保水性也不好,应保持原有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调整水和水泥用量。
A较为密实
B强度较低
C耐久性较好
D节省费用
A90%
B91%
C92%
D93%
A93.8%
B94.2%
C96.2%
D96.6%
A优良
B合格
C不合格
D无法确定
A最大干密度可由重型击实试验获得
B击实试验曲线具有与饱和曲线相交叉的特点
C现场检测压实度值有可能超出100%
D现场检测压实度值绝不可能超出100%
A当压实度平均值小于规定值时,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
B当压实度平均值大于规定值时,相应分项工程不一定合格
C当压实度代表值小于规定值时,相应分项工程评为不合格
D当压实度代表值大于规定值时,相应分项工程评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