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招专升本小学教育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318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统招专升本小学教育模拟试卷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指的是下列哪项研究活动()  

    A行动研究

    B校本研究

    C质性研究

    D文献研究

  • 2. 在教育调研中,为获取相关资料而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学生进行专门调查属于()  

    A全面调查

    B调查法

    C抽样调查

    D个案研究法

  • 3. 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选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的是()  

    A问题必须具有参考资料

    B问题必须要新颖

    C问题必须具有可行性

    D问题必须有价值

  • 4. 教育研究的()指教育科学研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客观实际为依据,不能歪曲或虚构事实。()  

    A客观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伦理原则

  • 5. 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远距离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人开始提出所谓的“学校消亡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学校不能给孩子提供他们想要的教育,于是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担任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学校消亡论'‘的说法是正确的

    B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要互相配合

    C家庭学校能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育

    D学校环境能更好地系统传授知识

  • 6. 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这种家风有时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例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杏林世家”“梨园之家”主要体现了()  

    A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B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C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D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 7.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这体现了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 8. 除了街道、胡同与邻里对学生的教育外,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还有社区、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和()  

    A学校

    B大众传播媒介

    C家庭

    D社会生活

  • 9. 某小学组织学生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社区独居老人参与社区服务,希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美好情感,践行志愿者服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提升个人的素质和思想境界。这属于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中的()  

    A社会政治活动

    B社会公益活动

    C个人活动

    D小组活动

  • 10.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精神为主的课外活动是()  

    A科技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社会活动

    D学科活动

  • 11. 最能够有效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的方法是()  

    A概念图

    B操作评定

    C案卷分析

    D观察

  • 12. 以下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描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有差生会有课堂问题行为

    B课堂问题行为影响教学效率,是一种负面的消极行为

    C课堂问题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矫正的

    D对于课堂问题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 13. 李老师课前宣布:“今天讲的课非常重要,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随后学生们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况形成的纪律属于()  

    A自我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规则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 14.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为()  

    A课堂管理

    B课堂凝聚力

    C课堂控制

    D课堂气氛

  • 15. ()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也是其最高表现。  

    A指导性

    B统合性

    C操作性

    D创造性

  • 16. 教师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属于职业倦怠中的()  

    A精疲力竭型

    B低个人成就感

    C低挑战型

    D狂热型

  • 17. 美国学者福勒和布朗提出的教师成长阶段的划分依据是()  

    A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B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获得

    C教龄、职称

    D教学学科

  • 18. 教师的教学能力中,()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教学监控能力

    D交互沟通能力

  • 19. ()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传统以及社会心理优势而建立起来的威信。  

    A人品威信

    B职业威信

    C信服威信

    D权力威信

  • 20. 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柏曼

    B弗洛伊德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 1. ()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  
  • 2. ()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  
  • 3. ()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 4. 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通常称之为()。  
  • 5. ()是班级文化的首要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 6. ()是指题目呈现给学生一系列项目,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出正确答案。  
  • 7. 教师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所做的主观判断是()。  
  • 8. ()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 9. ()认为言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 10. 学习需要和()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  
  • 1. 教育合力  
  • 2. 陶冶教育法  
  • 3. 教师自编测验  
  • 4. 横断研究  
  • 5. 社交指向行为  
  • 1.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意注意不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  
  • 2. 在众多教育研究方法中,调查法的优点是能有效验证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 1.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是三次文献。()

    A

    B

  • 2. 定性研究区别于定量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其研究更多地使用理性思维。()

    A

    B

  • 3. 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A

    B

  • 4.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单独的品德教育。()

    A

    B

  • 5.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A

    B

  • 6. 学校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自编测验。()

    A

    B

  • 7. 所有的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A

    B

  • 8. 教育方式和风格是教育心理学家们最早和最多进行研究的一项内容。()

    A

    B

  • 9. 一个在教师面前较勤快的学生,有可能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懒惰。()

    A

    B

  • 10. 智力包括观察、想象、兴趣和动机等。()

    A

    B

  • 1. 简述语言的特征。  
  • 2. 简述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 3. 简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 4. 我国学校德育的任务有哪些?  
  • 5. 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 1. 试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 2. 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 1.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在可预见的未来,诸如超市收银员、银行柜台服务人员、高速公路收费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等,将会被人工智能部分或全部取代。但是,根据一项国际研究预测与分析,未来二十年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之一是教师职业。请结合案例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变化”与“不变”各是什么?  
  • 2.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被试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把两根绳子系住。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使绳子形成单摆运动,当两根绳子靠得很近时,抓住另外一根绳子,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的被试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认为钳子只有剪断铁丝之类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作重物来用。
    (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
    (2)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