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比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乡愁虽然有,但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的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渴望奔赴战场,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望。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家国情怀,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有删改)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的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的深刻内涵。
B. 文中引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C.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感。
D. 朱熹将杜甫与诸葛亮等人并举为“君子”,认为他们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255****93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5013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255****93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5014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的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的深刻内涵。 B.文中引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C.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感。 D.朱熹将杜甫与诸葛亮等人并举为“君子”,认为他们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价值观内涵较丰富,其教育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B.劳动倦怠感的产生与劳动报酬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 C.解决好高职学生择业问题的关键是调整其就业期望值。 D.人们的职业身份地位意识往往隐含着劳动等级观念。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批评文章用高深的理论与生僻的表达方式,自然无法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B.没有批评的文艺不是完整的文艺强调了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C.运用演讲体、书信体、序跋等形式写出的批评文字一定会拥有大批的读者 D.灵动的批评语言有内容、有味道,是真诚流畅、直指人心的口语化的语言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B.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D.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民间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意义系统,所以每个人都能加入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象 B.集体记忆总是根据某种当下观念、利益和要求对过去进行重构,所以集体记忆就是社会记忆 C.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维护共同的文化记忆,民族就会具有生存的活力 D.民间文学不仅承载跨越世代的文化记忆,也能体现当代社会的精神特质,具有变异性特征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既对立又统一,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就得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B.在传统教育者将“教育与生活分离”的背景下,改良主义者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口号。 C.作者认为,若把小鸟笼扩大成为兆丰花园里的大鸟笼,便可达到“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目的。 D.从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念可知他倡导先到社会去实践,再回学校学知识。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是通过促使语句变得更精练更自然更解放的语法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丰富词汇,来实现语言的诗化的 B.写诗的时候,虽然可以适当使用典故,但最好还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生活语言中的词汇 C.富于诗意的词汇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与广度越有普遍意义,则诗歌传唱越形象越典型 D.柳的形象在诗中逐渐增多,变成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就不再是生活中的语言
答案
多选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力量、时局及定位为核心才可以全面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B.当今世界,力量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并从西方国家移向了非西方国家 C.美国政府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导致世界秩序进入了无人区 D.大变局中的中国,核心任务就是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 B.冉有为人谦虚,説活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 C.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D.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未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
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