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根据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列行为不属于“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是()。

A.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B.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组织
C. 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D. 对某政府官员实名举报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839****17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7709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839****17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7710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根据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列行为不属于“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是()。
A.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B.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组织 C.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D.对某政府官员实名举报
答案
单选题
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构成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情形
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浏览次数达到3000次 B.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300次 C.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十分痛苦的 D.2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答案
判断题
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发次数超过500次的,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
答案
判断题
根据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虚假信息是针对不特定的自然人或者单位、公共事件编造的虚假事实。
答案
单选题
2013年,国家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指出,“网络诽谤”犯罪标准之一是诽谤信息被转发的次数达到(  )。
A.5次以上 B.50次以上 C.500次以上 D.5000次以上
答案
单选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A.1000 B.2000 C.3000 D.5000
答案
主观题
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
答案
单选题
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伦理责任 D.刑事责任
答案
单选题
2013年9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近年来日渐增多的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的违法犯罪活动,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A.法律解释具有评价作用 B.法律解释具有指引作用 C.法律解释具有功利作用 D.法律解释具有强制作用
答案
判断题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答案
热门试题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2013年9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近年来日渐增多的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的违法犯罪活动,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以及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定罪处罚。关于法律解释的作用,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最高法、最高检出台的《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纳入“为他人实施犯罪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且情节严重”的认定范围()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 ()行为属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中“情节严重”的情形。 根据《GongAn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GongAn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时,对的时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应认定为() 下列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行为属于情节严重的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信息网堵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处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根据刑事案件司法结论,不构成刑事案件的,应在安全保卫信息系统中予以销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事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网络谣言入刑标准作出了明确界定。这一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事件适用法阶段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网络谣言入刑标准做出了明确界定。这一界定() 办理刑事案件中,下列人员不适用回避的是()。 办理刑事案件中,关于辨认说法正确的是()。 办理刑事案件中,关于辨认说法正确的是!() 信息网络破坏是指利用等方法对敌方的信息网络进行干扰、破坏或打击() 甲利用信息网络发布大量有关制作毒品、槍支等违法犯罪信息,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甲利用信息网络发布大量有关制作毒品、木仓支等违法犯罪信息,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下列哪些属于刑事案件信息() 公安机关办理侵犯民警执法权威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适用关于回避的规定()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