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
    我对中央电视台的奥运会转播有一点儿意见,那就是它对别国运动员的成绩说得少,在奥运会头几天,我们错过了多少游泳比赛的精彩场面呀。可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以上观众就喜欢看国旗升起,听国歌奏响,关心全人类的是少数。
    美国NBC的转播也受到一堆批评,他们酷爱沙滩排球,阳光、沙滩、海浪、大美人,还有什么项目能展现如此的运动之美。可一个美国专栏作家说了,奥运会又不是沙滩排球比赛。NBC的转播太关注皮肤,国色天香。除了美国人参加的比赛,就剩沙滩排球了。《悉尼先驱晨报》说得好,女运动员不再仅仅展现其体育技能,还要显示好身材,就如一位模特儿所言,这是一种上瘾的事,因为你通过别人的眼睛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
    据说,在澳大利亚看电视,你就很难看到乒乓球和体操,他们把奥运会改成了游泳比赛,从早上的预赛到晚上的决赛,场场转播。别的项目,那只有澳大利亚人参加的马术、赛艇和田径了,简直可以算是一场“澳运会”。
    由此说来,一场全人类的聚会被分割了,观众在这里加强了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而不是对人类的认同。有记者跑到悉尼,说世界多和平呀,伊朗人和美国人能和谐相处,朝鲜选手和韩国选手都携手入场了,这世界没有霸权主义没有恐怖主义。是呀,这愿望是美好的,奥林匹克呈现了这种假象,但检点一下自己被奥运会鼓荡起来的民族情绪,就会警惕,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被一位德国导演拍摄成一个纪录片,片名叫《意志的胜利》,据说它展现了纳粹的美感,给德国人灌上了迷魂药。
(选自《生活周刊》2000年第19期,有改动)
单选题

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三国只关心自己国家的运动项目,对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漠不关心。
B. 伊朗人和美国人,以及朝韩两国运动员的和谐相处,说明世界没有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了。
C. 作者认为各国电视台转播奥运会表现出来的民族情绪,是将“一场全人类的聚会”“分割”了。
D. 澳大利亚电视转播,只转播澳大利亚人参加的游泳、乒乓球和体操比赛,将奥运会变成了“澳运会”。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845****77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2406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845****77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2407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确定失事飞机的航次、日期等,可查听语音通话记录器的磁带记录的语言信息。 B.飞机失事前25小时的机长和飞行机械师的谈话内容,可在黑匣子保存的磁带中查听到。 C.当黑匣子掉入大海之中,海水有助于启动水下定位信标的石英震荡电路。 D.数位飞行资料记录器的磁带上有6个资料轨道,从中可查到飞机的马赫数。
答案
单选题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答案
主观题
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春》一文的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 B.《荷花淀》《芦花荡》是孙犁《白洋淀纪事》中最负盛名的“姊妹篇”。 C.《天净沙·秋思》是我国明朝散曲家马致远的作品,其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第五段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
答案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新研究发现,质子要比以前科学界认为的小4% B.接近原子核,能清楚地探测到质子的结构 C.氢原子在激光的刺激下,可以改变能量状态 D.里德伯常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物理常量
答案
多选题
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艺术 B.本文首尾呼应,开通写了王叔远的技艺高超与结尾技亦灵怪矣哉呼应 C.文章详略得当,因为是核舟记,所以详写了核舟的构造整体,略写了人 D.这是一篇说明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答案
多选题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答案
单选题
下面文学常识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编年体史书《战国策》,强调了劝谏的艺术和策略,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启示。 B.邹忌的妻、妾和客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这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有明显的不同,如客用了肯定语气更为强烈的反问句来表达奉承之意。 C.邹忌现身说法,设喻说理,直白地进行劝谏,将“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与“宫妇左右”对君主的畏惧进行类比。 D.齐威王的“三赏”、“三期”,运用了夸张、排比手法,体现了齐威王的纳谏决心和开明大度。
答案
单选题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的鲜明和反衬的强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也力透纸背地一再表现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