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题库分类
下载APP
帮助中心
首页
考试
搜题
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查试题
>
学历类
>
自考公共课
>
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论语》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A.这段文字阐释了什么样的社会理念?B.说明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C.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主观题
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论语》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
A.这段文字阐释了什么样的社会理念?
B.说明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
C.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779****64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24657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779****64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24658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搜索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多选题
阅读《宝黛吵架》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A.为什么说这段描写体现了宝黛爱情的深挚? B.如何理解作者所言“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 C.这里运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方法?
答案
单选题
《吃饭》提及的古人中,被作者认为“早已明白”“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的是()。
A.伊尹 B.老子 C.孔子 D.孟子
答案
主观题
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论语》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A.这段文字阐释了什么样的社会理念?B.说明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C.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
主观题
(13年10月真题)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论语》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1)这段文字阐释了什么样的社会理念?(2)说明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3)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
主观题
阅读《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A.问题在,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任公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的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要做的事太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熙熙攘攘,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砷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以人废言。 B.和珅说的话是否有道理作者为什么说“我们不可以人废言”
答案
主观题
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照我们的意见,完善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A.这里倡导什么样的社会理念?B.文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C.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联想方式?
答案
主观题
(13年10月真题)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论语》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1)这段文字阐释了什么样的社会理念?(2)说明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3)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
主观题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贰:庸:及:
答案
判断题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 30~32 小题。第 30 题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答案
多选题
阅读说明,回答问题。
A.B、C、D、E分属几个网段?哪些主机位于同一网段? B.168.75.146 255.255.255.240 C.168.75.158 255.255.255.240 D.168.75.161 255.255.255.240 E.168.75.173 255.255.255.240
答案
热门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星期一,
阅读梁实秋《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33~35 小题。第 33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标书,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并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柬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溴,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这段话出于文中哪位人物之口?“尔”是谁?2.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3.这段文字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钱钟书《论快乐》中的一段,然后回答 33~35 小题。第 33 题 从上面一段文字看来,作者所论证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暗:穿:
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隐:作:兵:小康: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我国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某省
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当:(2)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在Word2010中,选中一段文字后,按住Ctrl键并将其拖拽到目标位置,可实现__操作。
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袭:盥栉: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我方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 《红楼梦》中“潇湘馆”名称有着怎样的内涵?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逆:就:滋:淫辞:
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陈:所:会:之:
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填空和回答问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免费查看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
20
次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免费注册
新用户使用手机号登录直接完成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
【个人中心】
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
手机号后六位
我知道了
APP
下载
手机浏览器 扫码下载
关注
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
微信
小程序
微信扫码关注
领取
资料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