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业务》3月28日

考试总分:1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29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3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业务》3月28日专为备考2023年广播电视业务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中国财经报道》()

    A专题性新闻栏目

    B杂志性新闻栏目

    C专栏型新闻栏目

    D消息类新闻栏目

  • 2. 作为一档浙江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的编导,在编排节目过程中,以下几个选题首先会排除的是()。

    A四川攀枝花矿难死亡人数上升到45人

    B研究报告称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势头逐渐趋缓

    C成都一女子和老公吵架赌气躲进下水道步行六七百米

    D解放军三大军区近日密集举行实弹军演

  • 3. 广播电视消息中倒金字塔式结构方式的特点是()。

    A头重脚轻、断裂行文、重点突出

    B保持事实进展的完整性,行文自然

    C叙事与客观进程一致

    D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来组织材料

  • 1.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具有平面媒体没有的复杂性,它的成功与否同时取决于()。

    A被采访者的现场表现

    B新闻素材的收集

    C设备运转情况

    D记者的观察

  • 2. 影像组接中一且出现“跳轴”现象,会带来()等问题。

    A破坏空间统一感

    B造成影像中对象在朝向上的变换

    C影响镜头的连贯性

    D造成理解混乱

  • 3. 电视新闻标题与报刊相比,主要特点是:()

    A标题的写作要求有所不同

    B标题的长短有不同

    C作用有所不同

    D标题的显示方式不同

  • 1. 阅读以下电视新闻稿件,根据你掌握的写作知识对其做简要分析。(20分)焦点访谈·地沟油实在不想在大家吃饭的时候给您添堵,可这个话题又不能不说,地沟油已经困扰我们很多年了,有关部门也已经查了很多年,那么,围绕着非法制售地沟油存在着一条怎样的产销链条?到底是什么人在做这样的黑心事呢?不久前,浙江警方发现了这样一条线索。2011年3月,浙江省宁海县警方在一次例行的任务排査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条线索,有人在秘密收集、炼制地沟油。当地百姓反映附近经常有一种来历不明的异味传出来,警方随即发现了一个地沟油的加工窝点。根据相关行业政策,地沟油可以回收加工,用于生产工业产品,但如果把提炼出来的地沟油作为食用油流向餐桌,则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那么,警方发现的这个小作坊,它的粗炼地沟油究竟是流向哪里呢?随着跟踪排查工作的深入,一个专门从小作坊收购粗炼地沟油、并且贩运到外省的人进入警方视线,此人名叫黄长水。黄长水说这些地沟油都被山东来的人收走了,收购的时候他们还拿试纸检测油的酸价。测定酸价是食用油一项重要检测指标,这一点引起了警方的高度关注。那么黄长水所贩运的地沟油,收购方为什么要测定酸价指标呢?他们是否在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呢?根据对黄长水的跟踪和讯问,所有线索都指向了山东省的一家油脂企业。虽然这家企业引起了警方的高度怀疑,可是在外围的调查走访过程中,就连周围的村民,都不知道企业的具体情况。有人说是生产柴油,但刮风的时候会闻到一种像死老鼠一样的臭味。这家声称生产生物柴油的公司到底在生产些什么呢?在公安部的支持协调下,浙江、山东两地警方联手展开调查,经过长时间的侦查、守候,终于掌握了大量证据,揭开了这家企业的秘密。进入这家名为格林公司的企业,厂房布局错落有致,各种设施一应倶全,看上去很正规。在格林公司厂区内,我们看到大量尚未加工的原料,格林公司就是在用这样的地沟油炼制食用油。通过对格林公司银行账户、发货票据的查证,警方发现格林公司有相当数量的产品被当做食用油流向了河南等地的粮油市场,格林公司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的证据确凿。地沟油,泛指各种潲水油、餐馆下水道排出的垃圾油,等等。当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涤剂,而在小作坊的提炼过程中,根本无法除去其中的细菌和有害化学成分,反而会滋生其他毒素。一旦被人体长期食用,轻则会引起消化不良、头痛、失眠、腹泻、腹痛等症状,重则会引发胃癌、肠癌、肾癌等病变,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对于格林公司生产、销售地沟油案件,警方仍然在进一步深挖线索,力争把此案的社会危害降到最低点。从已经侦破的这起案件当中,我们发现,非法制售地沟油的犯罪行为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国家一直鼓励回收利用地沟油,用于生产工业产品,但格林公司却打着生产生物柴油的旗号,偷梁换柱,让地沟油流向了餐桌。而且,地沟油从收集和粗炼,到深加工,再到批发销售往往涉及好几个省市和地区,这种跨地域作案特点,给有关部门的执法检查带来难度。面对这些新特点,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是当务之急。
  • 2. 下面是获1994年度中国电视奖电视新闻短消息一等奖的《天安门广场竖起“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的新闻导语。请分析这条新闻导语的新闻五要素。“观众朋友们,今天12月19日是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10周年的纪念日。现在我是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将这里银装素裹。来自全国及首都各界的数百位群众集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门前”,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的揭幕仪式今天上午在这里举行”。
  • 3. 简述《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 1. 将下列新闻稿改写成一篇适于广播的300字左右的消息。
    重庆沃尔玛涉嫌售假“绿色猪肉”发致歉书未提赔偿
    日前,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媒体通报,该部门近期查获沃尔玛在重庆的多家超市涉嫌销售假冒“绿色猪肉”。这件事情今天(6日)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昨天,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媒体通报,今年以来,重庆沃尔玛超市3家分店以低价普通冷鲜肉假冒高价“绿色食品”认证的猪肉1178.99公斤,涉案金额4万余元。据介绍,8月24日,重庆工商部门接到市民的举报,称沃尔玛超市重庆凤天店用普通冷鲜肉假冒有“绿色食品”认证的“绿色猪肉”在销售。经过重庆工商局执法人员多方查探,在沃尔玛在重庆的3家超市中都发现此类待售的“绿色猪肉”。通过现场清点、调取查阅沃尔玛超市电子进销货记录以及对供货商的调查,执法人员发现其“绿色猪肉”的销量明显存在着倒挂问题。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重庆市工商局也表示将根据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沃尔玛超市实施行政处罚。
    昨天21时左右,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该事件向媒体发来声明,称对广大消费者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并称沃尔玛正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对这件事件进行全面核查,对相关商场存在的问题立即纠正和严肃处理。同时,该公司应急处理小组已对重庆所有门店相关猪肉产品展开核查,将全面加强猪肉的产品监管,确保所有猪肉的销售品类准确无误、合法合规,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我们看到这份声明虽然称“真诚欢迎和感谢相关部门的指导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但是对已经购买假冒“绿色猪肉”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等问题,声明中未作任何的说明。
    作为世界500强以及全球知名零售商的沃尔玛公司频频违法,欺骗消费者,引来了众多网友的批评。搜狐一位网友表示,外资企业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牛?是不是我们对外资太心慈手软了,感觉有关部门在外资违法违规问题上总是苦口婆心,但就是没有多大的处罚力度。有网友质疑说,既然沃尔玛已经违法了这么多次,而且是属于严重违法,那么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吊销其营业执照?还有网友表示,洋品牌也入乡随俗了,就是因为在中国的违法成本太低。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处罚力度。
  • 2. 这是新华社2011年的一篇报道。请将该报道改编成广播电视新闻专稿,要求从语言到结构均符合广播电视特点,字数500字左右。走基层“找水书记”抗旱记
    位于黔桂交界的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当前西南大旱的重灾区,旱情50年一遇,大量农作物绝收,部分群众饮水困难。
    15日下午,记者随者保乡党委书记张恺婧前往雅口村那哄屯一个水源点查看村民取水情况。山间小路崎岖不平,一边是山坡,一边是不见底的山沟,只能容一人通过。从找泉眼、建集水池到组织村民挑水......
    此次已是张恺婧第4次来到这个水源点。虽然是女性,但张恺婧并不文弱。她带领乡村干部和群众扛着锄头,一个山沟一个山沟地找水源,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找水书记”。
    对于“找水书记”,记者并不陌生。去年大旱时,记者在这个县采访,曾偶遇时任平班镇镇长的张恺婧。当时她穿着迷彩服,正风风火火地带领镇里的干部和群众抗旱送水、巡山防火。张恺婧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仡佬族,今年4月份到者保乡任党委书记。上任伊始,就恰遇大旱,找水、送水、统计缺粮户就成了她和全乡干部的中心工作。“我每天一到办公室,就要查看哪个村、哪个学校需要送水,然后一一落实,生怕遗漏了一个地方。”她说。
    那哄屯十多人的挑水队伍以留守老年妇女为主。一位农妇一只手拿着锄头,肩上挑着两桶水,身后还背着小孙子。尽管山路崎岖不平,但他们挑得稳、走得快,随行的记者必须加快脚步才跟得上。
    “找到水源了,也要节约用水,要保护好水源点,不要被污染或破坏,以后还要在周围种几棵芭蕉以保持水分。”张恺婧叮嘱村民们。
    返程路上经过一块绝收的稻田,张恺婧蹲在龟裂的田地上对记者说,这旱情不知会持续到什么时候,真希望社会各界能伸把手,帮助修建一些水柜、水塘等抗旱项目。
  • 3. 根据下列新闻,写一则约600字的电视新闻评论。
    高考考生家长收到11封大学录取通知书
    如今高考录取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大部分上线的考生们都已经收到录取通知书,但居住在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事处南隅路的高考生小林就遇到了一件奇怪事:从8月初至昨天为止,他的爸爸竟然连续收到了11封来自各地的录取通知书,令人啼笑皆非。
    小林是今年新会一中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他的高考成绩入本科A线,早就收到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正规录取通知书。不过奇怪的事情发生在他和家人身上,从8月初开始,陆续来自各地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他家里。
    “大概在8月初开始到如今,共收到11封,我完全没报过这些学校的,而且都没有联系过。”小林说,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录取通知书上写的竟然是他爸爸林先生的名字,“觉得很奇怪和惊讶,为什么爸爸都一把年纪了,这些学校还待他当作学生来招收?估计是这些学校从其他渠道获悉我的资料后,把爸爸与我的资料混乱了,错把爸爸当考生。”
    记者发现,这些发出录取通知书的学校,大部分都是位于粤西地区的,基本上都是中专、职业技术之类的社会民办学校,与正规大学相去甚远,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提出各种各样令人心动的优惠条件,像一张录取通知书上写着“享受用人单位补助的各种优惠政策”;另外一张还附带着劳动合同;还有一张表示要向林先生提供2500元的奖学金,毕业后岗位工资在2800元至12000元不等,还可享受户口迁移和集团分房政策......
    很明显,这些录取通知书都是冒牌的,“而且还有什么助学金,天上哪会掉下这么大的馅饼啊?担忧资料泄露出去搞出很多麻烦事来。”小林不无担心地说。
  • 1. 简述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 2. 简述假新闻的危害。
  • 3. 简述确定新闻栏目编排思想应注意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