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08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现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及答案,不要错过哦。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 2.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上述内容实质上是在( )。

    A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 3.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  )。

    A开始以人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

    B反对宗教神权对人性的束缚

    C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

    D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 4.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逐步实行的( )。

    A土地改革运动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5. 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材料表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  )。

    A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政府干预私人垄断受到打击

    B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出现“经营者革命”

    C生产力的发展,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

    D经营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新中间阶层”出现

  • 1. 简述开发历史乡土资源有哪些意义。
  • 2. 简述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辛亥革命”这一课中“有关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两面性的体现”的难点讲解,某位老师通过让同学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以下是该老师在上本课时的教学片段:
    材料一
    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成为反清革命的坚决反对者,梁启超曾公开表示:“刀加吾颈,枪指吾胸,吾敢日期期以为不可,期期以为不可也。”
    材料二
    孙中山曾说:“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
    材料三
    辛亥革命成功之前,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起义:1906年蔡邵文、刘道一发动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22日发动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2日发动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12月20日发动镇南关起义,1911年4月27日发动黄花岗起义,无一不是以失败而终,但革命党人没有放弃直至辛亥革命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三段材料自由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通过材料分组讨论,简单归纳辛亥革命的过程。
    ②通过材料简要总结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原因。
    (1)结合设问,对该老师选取的材料有何评价?
    (2)对该老师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教学片段运用了哪种教学方法?并谈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 1. 材料:
    师:作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有三个重要机构——议会、内阁和国王,他们的首领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请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分别担当议长、首相、英王并每人回答一个问题,给2分钟的准备时间,等会儿到讲台上阐述。别的同学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的谋士。(展示英国现在议长、首相、英王的图片)
    议长的问题:介绍议会的人员构成,议会的权限是什么?
    首相的问题:介绍你是如何当选的,你有哪些权力?
    国王的问题:你是怎样当上国王的,你有哪些权力?
    2分钟后教师请三位学生分别阐述。
    师:通过三位同学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即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议会掌权,但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内阁和首相。说到英国,我不禁将其与中国做对比,18世纪的英国内阁与同时期中国的军机处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书并回答问题。
    师:(板书总结)英国内阁——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是政治民主化的产物。中国的军机处——为皇帝决策提供建议,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君主专制、大权独揽,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问题:
    (1)教师在上课时运用了哪些历史教学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教学方法,为什么?
    (2)课堂上运用情境实践教学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 2.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时齐三服官(汉官名,负责制作皇帝的冠服)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汉朝少府属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江苏铜山出土过一块汉代画像石。画像石上绘两层楼,楼下屋内正中有一台织机,一名女子端坐在织机前与三个跪拜者交谈,织机前的一名女子头悬丝团调丝,另一名女子跪坐纺线。
    材料三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织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三工官”的手工业类型,概括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画像石反映何种经济形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传统纺织业在生产方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 3. 材料一:
    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材料二: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之《苏州府志》
    材料三: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办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何尝不先行断发哉?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四: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的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孙中山《工业建设会趣旨》
    问题:
    (1)据材料一说明土地对农民来说意义何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社会土地的占有情况。
    (2)材料二中所述现象出现于何时何地?“计日受值”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康有为依据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提出了断发的哪些理由?当时,他的主张没有实现,断发易服的风尚变化又是在何时发生的?
    (4)材料四中孙中山为什么会认为“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 1.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材料二:
    课文摘录: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