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十)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7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现为大家带来的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十),超多精彩试题等你来做。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阅读某教师《三峡》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学习文言文,是为了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人文素养。但如果只是将文言文分解成一字一句来阅读,既枯燥乏味,也难以向学生传递其中的韵味。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学资源,展示三峡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三峡的特点,将学生快速带入教学情境。接着就是弄懂文意。学生解读语言,读懂文意,才能真正明白文章到底在描述什么,三峡“奇”在何处,“关”在何处,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这一环节的教学必须严格与传统的自己讲解区分开。最后就是读。读是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在展示三峡图片的同时,为学生播放专业朗读录音,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步感知三峡。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看、听、读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高,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快便得到了解决。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展示图片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感受

    B实现与古人对话,需要逐字逐句理解文言文文意

    C播放朗读录音有助于把握阅读节奏,体会文章情感

    D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 2. 阅读下面的教学实录,按要求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都在猜,今天老师上什么课。有些同学在翻语文书,不要急,先来听一段故事。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有一个苹果园主叫杨格,他果园生产的高原苹果,畅销国内外,然而天公不作美,一次冰雹把苹果打得遍体鳞伤,但是杨格已经在果树开花的时候,订出了9000吨优质苹果,而现在苹果成熟,却遭到这样的打击,杨格将面临巨大的损失,但是杨格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在广告词上动了一番脑筋,以致后来让他的这批苹果更加的畅销,同学们来想想看,这个广告词应该是怎样的话呢?(学生思考)
    师:尝试一下。(点名学生回答,连续3个学生没有回答出)同学们没有经商的经验,我肯定是知道答案的,那我说?同学们不想再挑战一下了?(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
    生1:这是上帝咬过的苹果。
    师:“这是上帝咬过的苹果”,西方人信上帝,被上帝咬过的,这是一种福气啊,很有创意。
    生2:今年的苹果被上帝定购了。
    生3:经历风雨的苹果才更有滋味。
    师:大家想的都有创意,这位杨格先生他的广告词是这样的:苹果上的疤痕是被冰雹打过的,认准疤痕,谨防假冒。后来人们一看到疤痕,就知道这是杨格的高原苹果,是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杨格的这段具有个性化的语言,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广告词是这样,我们写作说话也都要有个性。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写作中的个性化的语言。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写出有个性化的语言。(板书:写作要有个性化的语言)
    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教学实录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教师用一个很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引进了学习的情境中

    B导入设计的情境内容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是课堂学习的鲜活的案例

    C教师在初次的冷场后能合理地使用激将法,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并适时给予鼓励

    D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给予的评价太过简单,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 3. 某教师在教学某版语文教材《苏州园林》一课时,带领学生欣赏了课本前面所配的苏州园林彩色照片。下列对编者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借助彩页照片的欣赏,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意境和层次

    B辅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如句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等抽象的表述

    C课文内容与彩页相印证,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D课文语言描写与彩页照片相互对照,有助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 4. 学习完《中国石拱桥》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的认识中国建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文章,以下选项中不能作为教师补充的文章的是()。

    A吴冠中《桥之美》

    B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D叶圣陶《苏州园林》

  • 5. 在学习了一系列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后,教师让学生搜集关于战争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学生搜集诗句的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6.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具有自传色彩的名家名作,供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高尔基《童年》

    B钱钟书《围城》

    C郁达夫《沉沦》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7. 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课堂一开始,便是一阵激越的鼓声,伴着鼓声,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然后在激越豪迈的阵阵鼓声中,老师带着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对这一教学设计,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语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其独特的效应

    B该教师的课堂导入方式为情境创设

    C通过在课堂中加入鼓声,能更好地激发师生情感,形成强烈的情感氛围

    D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教师不需要再过多讲解

  • 8. 某版教科书《端午的鸭蛋》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对于该题设计意图的分析,恰当的是()。

    A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B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C引导学生从鸭蛋入手了解家乡习俗

    D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了解端午的风俗

  •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某教师在教学《黄河颂》时插入了一段视频,画面中滔滔的黄河水滚滚而来。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伴随着雄浑的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视频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B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C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D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

  • 10. 教师在讲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时,让同学们说出其他的描写春天的诗句,以下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11. 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按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词的词性和基本功能的语言现象。初中课文中出现了很多词类活用现象,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下列各项中画横线的字不属于这类用法的是()

    A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B一狼洞其中(《狼》)

    C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下面是某地中考试题: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踏___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___;
    痛___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___。
    A.毁灭彷徨莽原呐喊
    B.莽原呐喊毁灭彷徨
    C.莽原彷徨毁灭呐喊
    D.毁灭呐喊莽原彷徨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答案:B
    对该试题语文知识学习导向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A运用对联知识学写对联

    B运用短语知识恰当表达

    C借用文学常识丰富表达

    D借用相关资料巩固知识

  • 13.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重要文言实词“病”的不同意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君之病在肠胃”的“病”是动词,“得病”的意思

    B“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中的“病”是动词,“使……成病态”的意思

    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中的两个“病”都是动词,“担心,忧虑”的意思

    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病”是形容词,“困苦”的意思

  • 14. 下列选项中,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关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整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C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D语文学习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 15. 在讲授《木兰诗》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木兰诗进行内容分析,以下同学对诗歌《木兰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小王:《木兰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小李:“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C小乔:“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D小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拟人手法,别具一格。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的赞美和歌颂

  • 1. 阅读下面的《如何立意作文》指导课实录,完成下题。
    师:请以“风”为话题,选择你自认为适合的一种方法进行立意。
    生1:我想到了“思念如风”。
    生2:地理课上学到了“风能”。
    生3:春风拂面。
    生4:暴风吹过,大地一片狼藉。
    生5:乘风破浪。
    生6:近听八闽“民主风”。
    生7:我想到时装流行风。
    生8:我想到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我想写与刘邦有关的故事。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大家看,同样是“风”,不同的人能想到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立意。通过刚才大家的回答,我们可以学到几种立意的方法。我们最容易想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春风、暴风等,但我们也可以转换角度,把“风”思考为社会现象,如“民主风”“时装流行风”,还能因此从古诗词句中想到“风流人物”,这告诉我们,立意上,我们可以不停地——
    生:转化角度。
    师:对,这是立意的方法之一,不要拘泥于一种方式。我们再看,即便是写“春风”,我们也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写。
    生:可以写自然中的春风,也可以写对待我们如春风一般的人,还可以写在春风里的故事。
    师:由表面的“春风”联想到深层次的“春风”,这叫作由表及里,透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也是立意的方法之一。
    【问题】
    (1)阅读上面的教学案例,试评析该教师的教学。
    (2)简要论述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 2.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完成问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
    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用了“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姝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的歌词,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从而走向积极。
    [问题]
    (1)阅读上面的教学反思,简要评价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2)简要论述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 3. 阅读课文《老马》的教学现象,完成问题。
    某初中语文老师,在执教臧克家的《老马》时,要求学生用两个成语概括“老马”的形象。这个设计相当不错,因此激发了学生的解答欲望,短短2分钟里。提出了10来个成语,什么“逆来顺受”“精疲力竭”“百折不挠”“负重致远”“心地善良”“心力交瘁”“槁项黄馘”(此成语笔者课后查了词典才解其意,觉得十分贴切),结果都被老师一一否定,最后老师公布答案:忍辱负重,忠厚善良,而且要求学生必须记住。有专家问执教的老师:“你们不是在搞‘多元教学’的课题吗?为什么学生说出那么多成语,你都不予肯定呢?”该老师坦承道:“研究归研究,做归做,解读可以‘多元’,但答案只有一个。我不能让学生冒‘多元’风险。”他又补充了一句:“你别看现在大家都在喊‘多元教学’,真正能做到的依我看一个都没有。”
    [问题]
    (1)你对该老师的课堂处理有什么看法?
    (2)你对该老师的回答有什么看法?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原文】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日“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思考探究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四、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单元介绍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阅读提示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令人赞叹。本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阅读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感受这件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1. 从“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角度,写出你对《核舟记》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 2.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 3.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