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28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还在为找不到口腔修复工四级试题及答案而烦恼吗?本站现为大家带来了口腔修复工四级考试题及答案(一),不要错过哦。
A切割食物的功能
B捣碎和磨细食物
C发声和言语功能
D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
E保持口腔清洁
A牙冠邻而相接触点
B牙冠最突出的点
C牙冠各面最高的点
D牙冠骀面最突出的部分
E牙冠轴面最突出的部分
A降低表面张力
B增加对被粘物体表面的浸润效果
C与被粘物体表面产生化学结合力
D提高表面能
A藻酸盐印模材料
B磷酸盐包埋材料
C义齿基托材料
D硅橡胶印模材料
A增加强度
B增加色度
C有利于塑形
D增加韧性
A1.5~2.0mm
B2.0~2.5mm
C2.5~3.0mm
D3.0~3.5mm
AⅠ
BⅡ
CⅢ
DⅣ
A湿砂期
B粘丝期
C面团期
D橡皮期
E坚硬期
A滑动摩擦力
B静摩擦力
C约束力
D约束反力
A乳牙患龋率低
B完整的乳牙列有助于儿童的消化吸收
C健康的乳牙能刺激颌骨的正常发育
D乳牙缺失是造成错牙合畸形的原因之一
A末端人工牙远中
B磨牙后垫下方
C磨牙后垫前缘
D磨牙后垫1/3-1/2
A为颈动脉三角与下颌下三角的分界标志
B手术中就是颈部与颌面部的主要分界标志
C下颌后静脉经过其深面
D颈外动脉经其深面
E面神经颈支经其浅面
A下颌下三角
B颈动脉三角
C肌三角
D枕下三角
E锁骨上大窝
A唇或颊楔状隙
B楔状隙
C牙合楔状隙
D切楔状隙
E邻间隙
A远缘链球菌
B黏性放线菌
C黏液奈瑟菌
D牙龈卟啉单胞菌
E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A炎症
B松骨质破坏
C死骨形成
D成骨和破骨
E以上均不是
A鞍结节
B鞍背
C垂体窝
D海绵窦
E鞍膈
A反锁牙合
B锁牙合
C反牙合
D开牙合
E对刃牙合
A颈脏器筋膜脏层
B颈深筋膜浅层
C颈脏器筋膜壁层
D颈深筋膜中层
E颈深筋膜深层
A髁突
B牙槽突
C颏孔
D下颌支
E下颌下缘
A0.7mL
B0.4mL
C0.6mL
D0.5mL
E0.8mL
A咬肌
B颞肌
C下颌舌骨肌
D翼外肌
E颏舌骨肌
A前带
B中间带
C后带
D双板区
E以上都不是
A走行皮下,血流速度快
B静脉无瓣膜
C面部化脓性感染易在面静脉内形成血栓
D可经内眦静脉,下颌后静脉而逆流至颅内海绵窦
E以上都不是
A大20%~30%
B大10%~20%
C小10%~20%
D小20%~30%
A涂塑遮色瓷时,连接体等凹部振动时瓷易散落,涂塑时应避免过薄
B瓷泥调合过稀时瓷牙冠形成困难,层次结构变形,且因反复吸水影响速度
C瓷泥调合过稠容易产生瓷层裂痕或气泡陷入
D瓷泥涂塑应循序渐进,每层涂塑时应及时多次吸除多余水分,压填时用力均匀
E各层瓷粉涂覆时不得混合掺杂,添加水分时不得影响各瓷层结构的层次
A眼裂至口角的距离
B鼻底至口角的距离
C口角至颏底的距离
D鼻底至颏底的距离
E上下牙槽嵴顶间的距离
A钴铬合金
B镍铬合金
C金合金
D钛合金
A咬肌、翼内肌和颞肌
B咬肌、翼外肌和颞肌
C咬肌和翼外肌
D咬肌和颞肌
A邻邻嵌体
B邻切嵌体
C核桩冠
D部分冠
E全冠
A唇面外形高点在颈1/3处
B尖牙唇面轮廓呈五边形
C牙尖顶偏近中方向
D两条牙尖嵴相交成直角
E唇轴嵴较显著
A铸道太细
B铸圈温度过低
C没有采用高频铸造机
D合金熔化不充分
E合金量不足
A压力印模
B功能印模
C边缘伸长的印模
D解剖式印模
E印模胶印模
A模型制取一般在拔牙前进行
B修复体组织面应压迫伤口以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C义齿戴入后24小时最好不要取下
D适当时候应该进行修复体组织面衬垫以保证修复体密合性
E修复体可起到夹板作用,防止血块脱落
A坚固耐用,不易折裂
B体积明显减小,戴用舒适
C温度传导差
D修理与增补人工牙困难
E适应证较严格
A颞支
B颧支
C颊支
D下颌支
E颈支
A0.5mm
B0.5cm
C1cm
D5cm
A双氧水
B硫酸钠
C氟化钠
D生理盐水
E氢氧化钠
A位于前牙舌面及后牙面的不规则的凹陷
B为牙冠表面的凹陷部分
C钙化不良而形成的凹陷
D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E为几条发育沟相交的凹陷
A钝而细
B钝而粗
C尖而粗
D尖而细
E以上均错误
A切牙乳头与上颌中切牙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
B切牙乳头位于上颌腭中缝的前端
C切牙乳头下方为切牙孔排牙时要防止此处压迫
D切牙乳头的位置变化小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E5条
A磨除牙体组织少,易于保持口腔卫生
B舒适美观
C强度好
D咀嚼效率高
A基牙间无共同就位道
B根据金属种类恰当选择包埋材,或按厂家规定的粉液比进行调拌
C邻牙邻面倒凹过大,影响义齿就位
D蜡型制作变形
A1㎜
B2㎜
C3㎜
D4㎜
E5㎜
A靠近支点线
B在支点线上
C间接固位体与义齿游离端在支点线同侧
D间接固位体与义齿游离端在支点线两侧,并远离支点线
A进入倒凹区的长度为全臂的1/3,深度为0.3mm
B进入倒凹区的长度为全臂的1/3,深度为0.5mm
C进入倒凹区的长度为全臂的1/2,深度为0.3mm
D进入倒凹区的长度为全臂的1/2,深度为0.5mm
A在形成近远中邻面时,接触区龈向轴面的形态应较平或微凸
B过大的接触区可能造成食物不能顺利溢出
C颊、舌面突度过大将造成食物残渣和菌斑在颈部停留,形成龈炎
D过长的边缘在熔模脱出时容易破裂
E对熔模进行抛光时,切不可用喷灯,否则可造成熔模形态及颈缘变形
A1mm
B5mm
C10mm
D15mm
E20mm
A颞下间隙
B咬肌间隙
C眶下间隙
D咽旁间隙
E颌下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