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10月14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53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10月14日专为备考2022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不胫而走 旁证博引 即往开来

    B鞭辟入里 变本加厉 瑕瑜互见

    C轻歌曼舞 始作勇者 一愁莫展

    D以逸代劳 谈笑风声 变换莫测

  • 2.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树木的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辐射热。当树木成片、成林栽植时,_____,而且由于林 内、林外的气温差,林外的热空气上升而由林内的冷空气补充,______,______,从而使人们感到舒适。而在冬季,由于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大,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小,____,所以在树木较多的小环境中,___。 ①能够降低皮肤的温度②气温要比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高一些 ③不仅能降低林内的温度 ④可以形成对流的微风 ⑤空气流动大、散热快

    A①③④②⑤

    B④②⑤①③

    C③④①⑤②

    D②③⑤④①

  •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关于地震前兆丰富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古书《隆德县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则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出现的地声和地光等。宏 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 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现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 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冬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 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二是地形变化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測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预測未来大震的发生。三是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測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量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3. 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一项是()

    A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量。

    B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充以及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弱的变化。

    C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判断地震时地球的物理变化。

    D用仪器测量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預测地震的发生。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源于感情的亲疏,但公正的灵魂会时刻提醒你,让你警惕感情陷阱的误区

    B环顾四周,对外语能力的强调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外语考试五花八门,而语法的正确与否几乎变成了技术性苛求

    C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D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适时调整国债资金投向,加快禽流感防治设施建设,增强医疗机构的收治能力,有效遏制疫情向农村蔓延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绵密 幅射 不付众望

    B砥励 藐视 一愁莫展

    C凭据 挑畔 赏心悦目

    D贻误 履历 闻名遐迩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1995年8月,当“亚洲通信卫星2号”升空不久,突然发生爆炸,而这场灾难的元凶是由太阳活动引发的高空切变风,这是由空间天气突变而引发的灾难。
    空间环境中,有时呈现这种情景——太阳上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中可影响空间和地面技术系统的运行和可靠性以及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状态。科学研究表明,太阳是一个能量输出不断变化的天体,正是这些变化,才引起了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状态的强烈扰动。同时,太阳有时能把百万吨带电物质,以每秒近千公里的高速度抛向地球,即发生太阳风暴,引起地球空间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如地球磁层被压缩,绕地球赤道的高空环电流大大增加,电离层无线电通讯的临界频率会突然改变,高能带电离子流可增加3~5个量级等等。如有时太阳耀斑爆发,能量相当于全球50亿人每人引爆100万吨TNT。这些给人类活动造成灾害的突发性空间环境变化称为灾害性空间天气。
    灾害性空间天气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导致卫星失控或坠落,通讯中断,导航定位不准,输电网等技术系统受到损害等灾害性事件发生。也可能引起人类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皮肤癌患者增加。据统计,仅在航天领域,卫星故障中的大约40%与灾害性空间天气有关。
    为了研究和预报空间天气灾变规律,避免或减轻灾害性空间天气可能给人类活动带来的灾害和损失,一门把空间天气的监测、研究、模式、预报、效应、信息传输与处理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以综合与集成的新学科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应用卫星、载人火箭、空间站以及地面技术系统的安全运行与剧烈变化的空间环境关系越来越密切,空间天气学就越发显得重要。我们相信,明天的空间天气预报也会像今天常规天气预报那样,为我国的建设和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灾害性空间天气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必然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皮肤癌患者增加

    B太阳风暴吹过地球时,能引起地球高能带电离子流增至3~5个量级

    C灾害性空间天气可导致卫星失控或坠落,据统计,有约40%的卫星故障与灾害性空间天气有关

    D在一般情况下,空间天气并不对人类活动造成灾害,但是,它具有突变性特征,因此,有时会造成突发性灾害

  •   上大学时,从家到学校之间往返都乘火车,是那种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的绿皮火车。与慢车相匹配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站。北营站就是这样的小站。      在北营站,上下车的旅客不多,以附近高校的学生为主。站虽不大,但位置重要,距离我们学校仅两三公里。去那里乘车对于学生们来说要比去大站方便实惠得多。小站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记录下了匆匆过容的平淡记忆,偶然回味其间,能从那些记忆碎片看到透射出来的微光。      因为乘车时间大都在晚上,去北营站的小路又偏僻,所以来往其间的大多是男生。出于安全原因,女生很少走北营站,偶尔有女同学出现,也是结伴搭伙而行,但只有一个女生“DNA”除外。      我跟“DNA”认识纯属偶然。因为车站小,候车的学生大都挤在仅有的几条长椅上。慢慢地,经常出没于此的学生就熟了起来。“DNA”的与众不同,不是她长得漂亮,而是因为她学习的劲头太大。她学习的刻苦劲儿让人佩服,至少我是感动的。那时候,上大学国家包分配,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像她这种利用候车时间还能抓紧学习的精神,我们连参加高考前都没有。      记得第一次认识她时,她正在啃一本很专业的书。昏暗的候车室里,穿着朴素、灰头土脸的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存在。要不是书掉在我脚下,我顺手帮她捡起,估计我们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书的封面上有很大的“DNA”字样,我递还她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书吧。她兴奋地问我是哪个系的,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DNA的知识。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她不少的信息,但除了名字,所以只能叫她“ DNA”。      她是生物系的,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也许是因为意外遇到一个文科“知音”的缘故,她兴奋地向我介绍生物专业。那时候,考研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得知她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我很震惊。      我在小站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她依然是一副我行我素、忘我学习的范儿,我与她再无交流。然而在我大二时又在小站邂逅了 “DNA”。那天,她明显认出了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说她第一次出远门到南方,考研成绩还好,面试时导师对她指点不少。对于她来说,不光是未来读研的一切让她兴奋,而且南方的一切也令她大开眼界。她说着还掏出一只装在瓶子里的小龙虾,说是在南方的水沟里抓的,其他几只在实验室留着试验用,这一只带回家让家里人看看新鲜。一 个来自贫寒农家的女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和几乎不用破费的“礼物”之外,确实无以回报家庭。她带回的这只小龙虾,更多的是向家人展示一种新奇的、别样的生物。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DNA”,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有读研、读博。我想,凭她的努力和执着,一定不会错的,她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与为人熟知的大站相比,小站都显得有些寂寥,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通向更大的 站,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让你抵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当年在小站昏暗灯光下努力读书的那个平凡女孩,想必一定到了她想要去的地方吧。      没有人能许你未来,除了你自己。  (节选自李耀岗《小站记忆》)

    1. 在文中,作者对女孩表现出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瑟瑟:一种碧玉。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2. 诗的第二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江水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 在我的记忆中,写信是14岁那年开始的秘密。  那个时候,我的身体与心绪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闭塞而又贫穷的小山村让我找不到人交谈,和班上的同学、代课老师,也没有共同语言。我在寂寞中渴望与远方交流。可远方太远,我怎么也够不着,除了止不住的无边想象,唯一能接触的就是收音机里播出的“文艺听众之家”节目。星星与萤火虫出没的夏夜,我时常躺在屋外草地的凉席上,头枕微风,微闭双眼,闻着丝瓜藤里的花香,一直听到入梦,最后空气中只剩下收音机哗哗啦啦的电流声。第二天,受到父亲严厉责备,才知他又一次把我从地上扛回了家。在那档定期播出的文艺节目里,我听到太多来自远方的心声。我发现在遥远的地方,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小山村,也有如我一般寂寞的人。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这个世界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人的快乐与忧愁。我羡慕主持人念到的那些有故事的写信者,我认真地记下了他们的通信地址。  我迷恋上了聆听别人的故事,迫切希望主持人念到我的信,让远方更多的人听到我的心声。可写信者太多太多,每期的节目里,最终盼来的只有失望。我想一定是我的字不够好,我的故事没有别人的精彩,我的表达还没有得到主持人的认可,也难以打动听众。总之,我的水平比那些被念到的写信者低。  有点自卑,但从未放弃自己。我下决心要写得更好,便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一次又一次在纸上诉说心中的故事。除了写给电台的节目组,我还写给那些通过电波感动我的人。他们有的是常年拖着军需物资在川藏线上奔跑的汽车兵,有的是在山沟沟里支教的小学教师,有的是小镇上输液器厂的女工,还有在监狱里服刑的年老的犯人。从铺开信笺,到酝酿情感,再到将字落入方格里。  每一封信写好,我都会反复地念上几遍,模仿主持人在优美的背景音乐里念。只是我念的背景,是一盏沉默的煤油灯和屋角上硕大无朋的蜘蛛网,背景音乐则是窗前蛐蛐儿的不停叫嚷声。只要感觉哪些地方念着不舒服,我便撕了重写,然后检查自己的表达是否妥当,猜想对方读了我的信是怎样一种心情。  我对写信的认真,远远超过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文。因为我知道,当信投进邮筒的那一刻,我就把心交给了远方,生怕读信者嫌弃我不够水平,没有文采,甚至认为我表达心绪太幼稚而拒绝给我回信。  我就在这样的表达与发现中开始了作文,我就在这样的等待与徘徊中靠近了写作。每当收到一封回信,我就觉得是自己写作的成功,是自己的信打动了别人。越来越多的回信让我更加自信。  直到有一天,我的信在电台里播出,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平静过。当主持人口中念出“接下来,我们欣赏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金台乡虎榜村十二组凌仕江寄来的信,标题叫《乡村男孩》……” 当背景音乐响起,主持人圆润而磁性的声音开始念出我的心声。我捧着咚咚乱跳的心儿,一个人跑进屋里,把自己偷偷藏起来。我怎么也控制不住眼泪掉下来。 山村里喜欢听广播节目的人,都听到了自己耳熟能详的生活与地名,他们纷纷跑来,大声地问父亲,是你家小路写的吗?刚才你听见了吗?真的是他写的吗?太不简单了!父亲懒得看他们一眼,只顾干自己的活,全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件,朝我铺天盖地卷来。他们告诉我,被我的信感动了。收信与回信,成了我乐此不疲的“作业”。  每当听见邮递员在山坡上喊我名字的时候,我就会突然感觉自己再也不寂寞了……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等待倾听我的故事。 历经文字伴随的岁月长旅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就是最初的写信时光为我的写作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血液,助长了“文学马拉松”的恒久力量,培育了写作前期的微量元素。我的写作是从写信开始的。这看似黑白电影里的一节生活小插曲,却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写作,从内心的需要出发,你总可以找到共鸣!

    3. 为什么写信成为14岁少年“我”的秘密?试作简要分析。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有关学习的著名论述。温习旧有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总结过去的人生经验,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在,开创未来。请以“温故而知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