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50分钟
已答人数:30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开始复习,本站为大家准备了初级审计理论与实务强化试题,难点重点都在这里了。
A采购部门购入过量或不必要的物资
B未按实际收到的商品数额登记入账
C应付账款记录不正确
D未及时向特定债权人支付货款
A存款准备金率
B贷款利率
C再贴现率
D贴现率
A分析
B函证
C外部调查
D检查记录或文件
A客户赊销限额的批准
B表账证之间的定期核对
C原材料采购和会计记录职责的分离
D财产物资的专人保管制度
A编制审计方案
B发出审计通知书
C编制审计报告
D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A要求管理层撤销该笔关联方交易
B核实该笔关联方交易的条款和条件
C询问管理层该笔交易未被披露的原因
D评价该重大关联方交易对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影响
A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可以相互替代
B国家审计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C国家审计是宪法确定的一项政治制度安排
D国家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审计管理的客体是审计业务活动及其相关的职能活动
B审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C审计管理贯穿于审计业务活动的始终
D审计管理只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
A审计通知书
B书面承诺
C审计业务约定书
D审计协议
A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额是否正确
B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合理性
C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是否正确
D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
A会计员和出纳员
B出纳员和会计主管
C会计主管和总经理
D出纳员和总经理
A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B在实施审计之前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C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
D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A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B审计证据是评价审计事项的事实依据
C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以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D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
A时间序列分析法
B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C逻辑模型法
D回归分析法
A转入内部控制测试阶段
B提高控制风险评估水平
C提高固有风险评估水平
D直接转入实质性审查阶段
A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B资源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
C管理者内部分权制
D资源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无法实施直接监督
A货币资金收付与记录岗位分离
B业务处理与内部审计独立
C款项结算与审核分离
D支票、印章由一人保管,但要与记录分离
A被消费者视为牛排替代品的某一商品的价格下跌了。
B国家降低了对牛排的消费税额。
C牛排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
D牛排生产者通过广告广泛宣传其产品。
A固有风险
B控制风险
C抽样风险
D审计风险
A应收账款的减少
B应收账款的增加
C应付账款的减少
D应付账款的增加
A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需要大量采用详查法
B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直接解决了全部审计风险问题
C账目基础审计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为基础
D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A非重大事项的审计工作底稿不用进行复核
B国家审计的审计工作底稿是行政复议的重要佐证资料
C一个审计事项只能编制一份审计工作底稿
D审计工作底稿所附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有矛盾应予以舍弃
A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对象只包括电子数据,不包括信息系统
B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的具体内容与传统审计一致
C计算机审计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D计算机审计的基本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
A以民事责任为主
B以刑事责任为主
C以赔偿责任为主
D以行政责任为主
A银行内部的纳税操作流程
B《增值税暂行条例》
C《增值税实施细则》
D《增值税营改增试点通知》
A库存现金短缺1 270元
B库存现金短缺670元
C库存现金短缺600元
D库存现金溢余600元
A将应收账款明细表与应收账款总账、明细账进行核对
B将应收账款总账余额与财务报表中应收账款余额进行核对
C取得或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
D抽取应收账款明细账个别记录,追查至有关原始凭证
A资本公积
B财务费用
C其他综合收益
D营业外收入
A内部审计人员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B判定社会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法律依据不包括刑法和公司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法律责任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法律责任
A材料分配表、领料单、盘点表、成本计算单
B生产通知单、领料单、产量记录、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
C存货明细账、生产通知单、费用分配表、领料单
D生产计划、费用分配表、工时记录、成本计算单
A满足随机选取样本的特征即为统计抽样
B统计抽样量化抽样风险,并加以控制
C统计抽样比非统计抽样得出的结论更准确
D统计抽样能够减少审计过程中的专业判断
E选择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对成本效果方面的考虑
A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
B内部控制可以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C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
D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
E内部控制通常是针对特殊业务活动而设置的
A检查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B询问固定资产购置流程
C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
D检查新增固定资产的各种手续
E检查固定资产账卡的设置情况
A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由基本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和具体准则组成
B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由一般准则、作业准则和报告准则组成
C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一般准则对内部审计风险识别和评估进行了规范
D绩效审计具体准则属于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中的业务类准则
E审计抽样具体准则属于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中的作业类准则
A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质量控制的要素之一
B审计工作的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
C审计质量控制只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D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和人员对自身业务活动进行的控制
E审计质量控制的直接目的是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理处罚
A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系统
B参与研究制定被审计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
C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
D已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过时)
E建议有关部门纠正该部门制度中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
A采取突击式监盘
B尽量安排在营业开始前或营业结束后
C事先通知出纳员做好准备,以节约盘点时间
D在被审计单位有关领导或主管会计在场情况下,由出纳员清点
E“库存现金盘点表”由出纳员、会计主管、审计人员共同签字
A风险因素
B成本效益因素
C重要性因素
D领导的偏好
E被审计单位的态度
A受托经济责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B西周时期施行的“上计制度”代表了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
C秦汉两代中央证券设“宰夫”一职,负责审查“财用之出入”
D元代设立审计司和审计院标志着我国使用“审计”一词命名的审计机构的产生
E1982年宪法规定我国建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
A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B初步评估的控制风险为低水平
C开展内部控制测试的成本较低
D初步评估的控制风险为高水平
E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预期运行有效
A报纸杂志的报道可以作为审计标准
B选用适用审计事项发生地的审计标准
C在审计过程中持续关注所选用审计标准的适用性
D用作审计标准的文件、资料应与审计事项密切相关
E当标准不一致时,选用权威和公认程度高的审计标准
A成立审计组
B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C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D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
E起草审计报告
A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B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C对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进行审计
D对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捐赠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E对国际货币资金组织向我国政府提供的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A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B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C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D对社会审计机构为本单位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E对本单位及所属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A隐瞒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B保持职业谨慎,合理运用职业判断
C向被审计单位提供供应商并收取佣金
D通过后续教育和培训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E保守审计中获悉的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
A了解计算机系统在组织机构内部的分布和应用
B根据审计目标和重要性程度确定应当详细调查的子系统
C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和验证
D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集所需要的会计和业务数据E:基于所创建的审计中间表分析发现问题线索并进行核查取证
A观察信用部门与应收账款记账部门是否相互独立
B询问是否按期编制并向客户寄出对账单
C审查有关凭证上内部检查的标记,评价内部检查的有效性
D检查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是否合理
E验证销售退回是否由业务记录以外人员批准
A经营性租出固定资产
B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C季节性停用的机器设备
D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
E已经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A虚减营业收入
B虚增营业收入
C少计存货
D虚减营业成本
E虚增营业成本
A分析本期与以前各期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
B计算固定资产总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前期比较
C复算各类固定资产本期计提折旧额的正确性
D比较本期与以前各期固定资产修理和维护费用
E审查本期新增固定资产计价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