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5月25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57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5月25日专为备考2022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狡兔三窟"成语出自()

    A《郑伯克段于鄢》

    B《秋水》

    C《李将军列传》

    D《冯谖客孟尝君》

  • 2. 《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歌属于()

    A

    B

    C

    D

  • 阅读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穿上杠房或喜轿铺所预备的绿衣或蓝袍,戴上那不合适的黑帽,他暂时能把一身的破布遮住,稍微体面一些。遇上那大户人家办事,教一干人等都剃头穿靴子,他便有了机会使头上脚下都干净利落一回。脏病使他迈不开步,正好举着面旗,或两条挽联,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 可是,连作这点事,他也不算个好手。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于至妇女,他也会去争竟。他不肯吃一点亏。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勾不停勾,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作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他似乎也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大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1. 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中祥子的形象。
  • 阅读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试题。 那三位麦琪,读者都知道,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带来礼物, 送给生在马槽里的圣婴耶稣。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 他们既然有智 慧,他们的礼物 无疑也是聪明的,可能还附带一种碰上收到同样的东西时可以交换的权利。 我 的拙笔在这里向读者叙述了一个没有曲折、 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 但是,让我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一句最后的话。 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2. 文中的两个“笨孩子”具体指谁 ?
  • 1. 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 2. 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 1.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也有人说:“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请根据上述材料,自己确立题目和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夜深了,一位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执行这一指令,便弯腰捡起几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里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
    这是科学家巴甫洛夫讲的一个故事,尤其发人深省的是,在他讲完故事后说:“教育就是这么一回事一 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发现以前的科学知识是珍贵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惜,因为我们学的毕竟太少了。”
    请以《面对拥有》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 阅读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然后回答问题。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阅读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 ,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 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