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综合知识》5月22日

考试总分:1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39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综合知识》5月22日专为备考2022年综合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引用和报道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传言或猜测性信息()

    A

    B

  • 2. 新闻事件中保持中立立场,是符合马克思“一般的公正”原则的。

    A

    B

  • 3. 马克思的“报刊的使命”,是与其对报刊公共性质的认定结合在一起的。

    A

    B

  • 4. 在社会道德风气不改善的情况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可能得以提高。

    A

    B

  • 1. 根据相关规定,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终审判决,如有不同意见,媒体正确的做法是()。

    A可以公开报道不同的意见

    B可以公开报道但需客观全面反映各方意见

    C不能公开报道,但可在内部提出或登内参反映

    D不能报道

  • 2. 按照约束力的强弱,社会规范可分为()。

    A民风和民德

    B民俗和民德

    C民风和民俗

    D民情和民俗

  • 3. 以下关于姓名变更权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变更自己的姓名

    B未满18岁的人可以自己去派出所变更姓名

    C姓名中有难于书写辨认的冷僻字可以申请变更姓名

    D变更艺名需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

  • 4. 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体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因为()

    A市场形成价格是保证价格等于价值,实行等价交换的惟一途径

    B市场形成价格才能促进竞争,有效反对垄断

    C市场形成价格才能保证价格反映价值和供求关系,引导资源合理流动

    D市场形成价格才能保证商品交换正常进行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涵盖社会主义关系各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

    B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

    C与法律实施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基本齐全

    D法律体系内部总体上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 2.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原则包括()。

    A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B应当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C应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D应当简单、方便

    E应当符合效率要求

  • 3. 社会学一般把文化看作是由三个大的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就是()。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规范文化

    D认知文化

  • 4. 从众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A表面顺从

    B内心接受

    C人云亦云

    D随波逐流

  • 1. 请分析以下这条广播消息的材料特点。
    【标题】《“数字敦煌”工程让敦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留存》
    【导语】今天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最后一个子项目,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开放。数字敦煌工程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这一工程解决了游客欣赏与文物保护难以协调的矛盾,让敦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保存。本台记者XXX,XXX报道
    【正文】身穿彩衣的飞天从头顶优美地舞过,佛像表情细腻传神。造型独特,衣裳华丽鲜艳,看得真切逼真。这是游客张女士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虚拟漫游洞窟《梦幻佛宫》中体验到的一幕。
    【音响】“太逼真了,太逼真了,就像我刚才看到的20窟,进去以后就像我真的到了这个窟一样。”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艺术,使游客在球幕影院身临其境地观看洞窟实景。之后,再适度地参观洞窟,达到文物保护和开放利用的双赢。
    【音响】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原来我就进洞,除了进洞,还是进洞,还是进洞,现在真佛也让大家看,数字佛也让大家看,既是为了保护文物,又让它永续地保存下去。”近年来,随着游客激增带来的压力,如何让敦煌文物得以更好地保存,成为摆在研究人员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2003年初,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联名其他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最终促成了总投资3.4亿元的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实现莫髙窟文化的数字化。
    【音响】敦煌研究院教学中心主任吴建研究员:“我们的目的呢,就是让数字敦煌这样的一个展示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示敦煌艺术的伟大魅力。”十多年来,敦煌研究院通过全景式高清数字化釆集和计算机二维三维合成的方式,全方位记录,展示洞窟所有信息。目前已经完成了60个洞窟的高清数字化采集工作,拍摄图片50多万张。预计到今年年底,可以完成莫高窟A类洞窟的高清釆集工作。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更髙效的配置。莫高窟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由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数字敦煌工程改变了文物退化的不可逆转性,使文物永续留存或成为现实。
    【音响】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我们有很大的责任保护好它,研究透它,把敦煌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材料来源: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青少广播《咨询在线》,2014年8月1日首播,时长3分04秒。该广播消息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 2. EFP电子现场制作
  • 3. 下面是某电视台最近播出的一篇报道,根据报道内容,谈谈这篇报道是否属于“走基层”报道?为什么?(15分)甘肃省榆中县今年种植了28万亩夏季蔬菜,眼下正是销售旺季。夏菜卖得红火,但在收获、冷藏、运输时清理掉的那些菜根菜叶,也就是菜农们所说的尾菜,却给榆中县带来了不小的烦恼。那么这尾菜之困有什么解决之道呢?日前,本台走基层记者来到愉中县一探究竟。榆中县定远镇蒋家营村的菜农蒋海宏告诉记者,这个垃圾场已经存在10年了,榆中县80%的尾菜都堆积在这里。那么,如此多的尾菜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记者来到了菜农蒋应涵的菜地。蒋应涵说,像这个品种的菜花,一亩地一般能收获二千多棵,会产生六千多斤废弃的菜叶。照此推算,仅蒋应涵一家,6亩地一種菜产生的尾菜叶子就超过了三万斤。而在冷库收菜点加工装车前,菜花还要经过“再处理”,又会产生新的“尾菜”。记者看到,不仅是菜花,其他很多菜因为长途运输或进入超市都要大幅度“瘦身”。尾菜的出路在哪里?在榆中县高墩营村,一种将尾菜变成肥料的实验正在进行。因为简单实用,目前榆中县已有850多户农民熟练掌握了这种方法。与此同时,利用一半废弃菜叶、一半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物养蚯蚓,也从今年初开始尝试。近段时间,甘肃榆中的“尾菜之困”也引起了各地的关注。截至目前,榆中县已经接到了外省近100位投资商和专家打来的电话,寻求合作和规模处理的路子。就在记者结束釆访时得知,榆中县占地2000亩的高原夏菜产业园区已经提上日程,而尾菜的集中规模处理将是产业园的主体功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