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654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高级眼镜验光员模拟试题和答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想要一次通过考试,就快来备考吧。
A完全矫正眼
B近视眼
C远视眼
D散光眼
A镰刀菌和念珠菌
B念珠菌和细菌
C细菌
D镰刀菌和细菌
A真菌沉淀物
B脂质沉淀物
C蛋白质沉淀物
D胶冻块
A内斜视测定值减Kappa角/2
B内斜视测定值加Kappa角/2
C外斜视测定值减Kappa角
D外斜视测定值加Kappa角
A外斜视
B内斜视
C上斜视
D下斜视
A视盘对应区
B黄斑中心凹
C周边视网膜
D锯齿缘对应区
A老式标记法
B鼻侧标记法
CTABO标记法
D新式标记法
A凸透镜
B凹透镜
C透镜
D棱镜
A角膜
B结膜
C虹膜
D脉络膜
A10-25
B8-25
C10-21
D8-21
A瞳孔括约肌
B瞳孔开大肌
C睫状肌
D眼外肌
A5.0D
B50m
C5m
D1m
A不美观,分割线也不明显
B美观但分割线不明显
C不美观,而且分割线明显
D美观但分割线明显
A点入荧光素,用裂隙灯显微镜的钴蓝光滤光片
B只需要偏振光滤光片
C只需要无赤光滤光片
D用眼睛直接观察或者使用角膜地形图观察
A镜面反射投照法
B后映照法
C弥散投照法
D间接投照法
A排出眼内的代谢产物
B使眼压维持在一定水平
C屈光介质的组成部分
D眼球的外屏障
A围孔法
BKrimsky法
C四孔灯法
D拇指法
A清洁液冲洗不彻底
B肥皂、香水污染镜片
C镜片残留酶清洁剂
D以上都不是
A度数小于3.00D
B度数小于5.00D
C无明显斜视
D明显斜视
A为了克服复视及视混淆
B改善视力
C减少视疲劳
D为了改善眼球运动功能
A-3.0DC
B-4.0DC
C-2.0DC
D-1.0DC
A黄斑水肿
B玻璃体后脱离
C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D玻璃体积血
A提高弱势眼的镜度
B提高优势眼的镜度
C让优势眼保持较好的视力
D让弱势眼保持较好的视力
A泪小点
B泪小管
C泪囊
D副泪腺
A镜面角维持要求在170°~180°
B双侧身腿角偏差小于5°
C双侧外张角维持在80°~95°
D双侧鼻托支架对称,左右托叶前角、斜角及顶角对称
A高散光度
B低散光度
C规则性散光度
D一切散光度
A眶上壁
B总腱环
C眶内侧壁
D眶下壁鼻侧
A远近斜视角相等
B与调节有明显关系
CAC/A正常
D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
A10%
B27%
C57%
D87%
A±5mm
B±3mm
C±4mm
D±6mm
A1~3mmHg
B2~4mmHg
C4~6mmHg
D6~8mmHg
A视轴
B视角
C光轴
D固定轴
A隐性外斜视9△
B隐性外斜视3△
C隐性内斜视9△
D隐性内斜视3△
A内眦赘皮
B假性上睑下垂
C真性上睑下垂
DDuane后退综合征
A浅前房、视盘生理凹陷扩大
B晶状体混浊
C视网膜脱离
D玻璃体出血
A视网膜中央动脉
B眼动脉肌动脉支
C睫状后长动脉
D睫状后短动脉
A下直肌
B外直肌
C内直肌
D上直肌
A斜视度在20~30
B远视度数大于+4.00D
CAC/A正常
D多发生在1~4岁
AMarcus-Gunn综合征
BTolosa-Hunt氏综合征
CDuane后退综合征
DBrown综合征
A上斜肌
B下斜肌
C外直肌
D下直肌
A青光眼
B眼外伤
C玻璃体变性
D葡萄膜炎
A晶状体前方
B晶状体后方
C晶状体浅表
D角膜表面
A控制瞳孔大小
B控制调节玻璃体
C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
D有利于视网膜成像
A0.5~2mm
B2.5~3mm
C3.5~4mm
D4.5~5mm
A单眼视型角膜接触镜
B区域双焦角膜接触镜
C同心双焦角膜接触镜
D环区双焦角膜接触镜
A中央瞳孔区
B瞳孔外侧缘
C角膜边缘
D角膜内皮
A5~8mm
B3~5mm
C2~3mm
D0.2~1.5mm
A长期放置不用的镜片与镜盒
B长期使用多功能护理液
C泪液酸化
D连续过夜配戴角膜接触镜
A规则性散光、眼内散光、不规则散光
B残余散光、眼内散光、双斜散光
C眼内散光、规则性散光、不规则性散光
D规则性散光、不规则性散光、双斜散光
A免疫机能较好者
B老视初戴者
C老视曾戴者
D缺氧耐受值较高者
A夹角不等,夹角和约为60°
B夹角不等,夹角和约为90°
C夹角相等,夹角和约为60°
D夹角相等,夹角和约为90°
A远用角膜接触镜联合近用单光SP
B远用角膜接触镜联合近用双光SP
C远用角膜接触镜联合近用多焦SP
D近用角膜接触镜联合远用单光SP
A远视力不佳
B中距离视力不佳
C近视力不佳
D远、近视力均不佳
A瞳距是指双眼瞳孔几何中心的距离
B光心距是指双眼眼镜透镜光学中心的间距
C视近物时瞳距与眼镜光心距完全一致
DK角是导致瞳距与眼镜光心距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A将镜片的内曲面向下放置,近用区的基准点位于测座中心
B将镜片的外曲面向下放置,近用区的基准点位于测座中心
C将镜片的内曲面向下放置,近用区的基准点上1mm位于测座中心
D将镜片的外曲面向下放置,近用区的基准点下1mm位于测座中心
A眼镜的水平倾斜
B眼镜位置降低
C眼镜的水平偏移
D睫毛与镜片接触
A平视时右眼瞳孔内缘到左眼瞳孔外缘的距离
B平视时右眼角膜内缘到左眼角膜外缘的距离
C交替遮盖法检查右眼瞳孔内缘到左眼瞳孔外缘的距离
D右眼角膜内缘到鼻中线距离与左眼角膜内缘到鼻中线距离和
A雾视后双眼红绿检查以及双眼平衡检查、试镜
B雾视后双眼隐斜检查、散光检查、双眼平衡以及主视眼检查
C客观检查后双眼平衡检查、试镜
D客观验光后主观红绿检查、散光检查、双眼平衡及主视眼检查、试镜
A全是球镜镜片
B全为远视镜片
C看远处方基础依调节力确定
D可以不考虑远用处方
A1个月
B2个月
C1~2周
D3周
A±0.15D
B±0.09D
C±0.18D
D±0.25D
A±0.25DC
B±0.37DC
C±0.40DC
D±0.50DC
A采用定位钳作为辅助钳固定桩头的近镜圈侧,另一镜片钳作为主钳修改身腿角大小
B采用镜片钳作为辅助钳固定桩头的近镜圈侧,另一分嘴钳作为主钳修改身腿角大小
C采用平嘴钳作为辅助钳固定桩头的近镜圈侧,另一平圆钳作为主钳修改身腿角大小
D采用平圆钳作为辅助钳固定桩头的近镜圈侧,另一平嘴钳作为主钳修改身腿角大小
A+5.11DS/+0.36DC×180
B+5.0DS
C+2.50DC×180
D-5.0DS
A视标是验光盘的一部分
B牛眼是肺头的一部分
C内外置附镜是验光盘的全部
D验光盘由视孔、内外置辅镜、主透镜组组成
A额托手轮
B光心距手轮
C垂直平衡手轮
D水平平衡手轮
A底向外
B底向内
C底向上
D底向下
A尽量保证双眼视线分别自眼镜透镜的光学中心通过
B以测量右眼瞳孔内缘至左眼瞳孔外缘的距离为主
C远用瞳距与近用瞳距的和除以2为最佳方法
D以测量左眼瞳孔内缘至右眼瞳孔外缘的距离为主
A睫状突纤维的张力下降
B睫状体和巩膜组织的弹性增强
C晶体的后囊膜弹性下降,玻璃体固化
D睫状肌纤维的张力下降、晶体的弹性下降、睫状体和巩膜组织的弹性下降
A偏振红绿视标、十字环形视标、水平垂直对齐视标
B红绿视标、偏振红绿视标、十字环形视标
C斑点状视标、偏振红绿视标、偏振平衡视标
D远交叉视标、十字环形视标、偏振平衡视标
A焦度计
B眼底镜
C眼镜测试卡
D焦度表
A镜腿弯垂部压迫耳郭后下侧
B眼镜下滑
C眼镜发生水平移位
D睫毛与镜片发生接触
A评价镜片的远近用光区的大小
B评价镜片的整体大小
C评价镜片的可用视野、区域大小、渐变区通道的宽度
D评价镜片的渐变带的长度。
A远用瞳距与近用瞳距相比只相差2mm
B远用瞳距与近用瞳距均为一固定不变值
C左、右眼单眼瞳距一定完全对称
D近用瞳距依近用距离不同而不同
A垂俯角、垂内角与弯长点长
B前角、斜角与顶角
C外张角、前倾角与身腿角
D大小、压迫方向与质量
A一线型、圆顶型、平顶型、平行线型
B胶合型、缩镜型、像差型、棱镜分离型
C一体型、圆顶型、平顶型、缩镜型
D弗兰柯林双焦、胶合型双焦、熔合型双焦、一体型双焦
A顾全大局,一切听从上级指挥
B大公无私,拒绝亲戚求助
C知人善任,努力培养知己
D坚持原则,不计个人得失
A晶状体
B玻璃体
C角膜
D脉络膜
A3.0mm
B2.6mm
C2.0mm
D1.5mm
A15°
B125°
C90°
D165°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