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7月9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09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7月9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
    金属历来都是通过采矿、冶金制取的。可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家发现在聚乙炔中加入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后,它的导电性能大大提高。因为这种塑料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人造金属”。近年来,它的发展极为神速,人们又先后研制成功了聚苯乙炔、聚苯硫醚和聚双炔类等。这种“人造金属”不仅具有金属光泽,还能导电传热,其用途十分引人瞩目。
    “人造金属”最奇特的功能就是它的导电性。与普通塑料不同的是,“人造金属”塑料具有一种独特的线性结构,许多同样的分子能奇妙地结合起来,并带来较多的“自由”电子,这就使原来的塑料改变了物理性能,能够导电。它的导电率比铜、银还要高。普通金属的导电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成为超导,但这种低温很难得到。而人造金属却相反,随着温度升高,外围“自由”电子释放越来越多,因而导电性增大,在常温下就呈现出超导电性能。实现超导,由低温变成常温,这是“人造金属”创造的一大奇迹,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用超导体制造的发电机,它的效率可以从30%提高到98%,超导电线将使远距离无损耗输电的设想成为可能,使火车悬浮在轨道上高速运行,并将使有控热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最终解决能源的问题。“人造金属”的另一突出贡献是,用它制成新型电池代替笨重硕大的铅蓄电池,可以使长期盼望的用蓄电池做动力的汽车有了实现的可能。“人造金属”电池可提供相当常规电池10倍的电力,不需要维修,充电次数可达1000次以上,使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4~5倍,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人造金属”在外压和光的作用下,都能产生电场效应,把它装在扩音器上,能将声音放大;把它装在红外摄像机上,在红外热能作用下,也能产生工作电流进行录像。此外,“人造金属”塑性大,易加工,重量轻,耐磨蚀性能好,强度大,成本低。

    1. 下面对“人造金属”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造金属”和普通金属的制取方法不同,但原料相同。

    B“人造金属”是由聚乙炔、聚苯乙炔、聚苯硫醚等材料制成的。

    C“人造金属”既有金属光泽,又能导电传热。

    D“人造金属”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所以是金属中的一类。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 ①      右耳、右视野的所闻所见总是传给左脑;左耳、左视野捕捉到的信息,则全部输入右脑:在左、右脑之间,有一条被称为“脑梁”的管道。 ②脑梁起到沟通左右脑的作用,使它们协调合作,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美国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的实验证明,人的“脑梁”一旦被阻断,右脑获得的图像信息便无法输送给左脑的语言职能部门。他曾在脑梁阻断者的左视野内放上螺母、螺栓,然后问:“这是什么?”回答是“不知道”。可是当问“这东两如何使用”时,患者便双手拿起螺母、螺栓,将它拧到一起, ③这项实验证明          
    ④右脑与左脑不同,还在于它的信息容量比左脑大得多。当今,计算机的能力之大令人惊叹。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容量最大已达100亿比特,如果将人脑记忆换算成比特,那么一个人的大脑每秒钟能接受10亿比特的信息。当然,人还有“忘却”这个特点,但是即使假如99%被忘掉,只有1%被记住,人的一生能记忆的信息量为10的16次方,仍高于计算机100万倍。
    ⑤人的记忆宛如一盘盘录像带,所有看型堕场景、所有听到的事情,都被无一疏漏地录下来。右脑,恰似一座能无限收藏录像带的巨型仓库。为了便于提取,给每盘带上依场景、情节的不同贴上标签,这便是左脑的功能之一语言的职责。
    右脑的记忆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在那些只重视左脑开发的家庭、幼儿园、学校中,孩子们右脑“仓库的空地”,将会越来越大。

    2. 第⑤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其作用是()。  

    A形象地说明右脑在记忆中的巨大作用。

    B形象地说明人脑在记忆中需要大量接收和储存信息。

    C形象地说明人脑在记忆中的巨大功能。

    D形象地说明人脑在记忆中接收信息时的特点。

  • 3.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勇、甚尘上、雄、气凌汉 

    B本、肩接踵、样、顶礼

    C的、犊情深、祭脐莫及 

    D、雕兰玉带、而不舍

  •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 开头两句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三、四两句,一个弃”字,表现了孟浩然怎样的感情。
  •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注]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戴天山:山名,在今四川江油。

    2. 诗歌前两联是如何与诗题相关联的?  
  •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①?往事知多少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③。 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⑤。问君能有几多愁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春花秋月了]一年中美好的景物。了,完结。
    ②[往事]过去值得回忆的事。
    ③[故国不堪回首]故国,指南唐。回首,回顾。
    ④[雕栏玉砌]指雕花栏干,白玉台阶,这用泛指宫廷。
    ⑤[朱颜改]朱颜,红润的面容。朱颜改,是说原来年轻貌美的宫女们现在已变得衰老,憔悴了。
    ⑥[问君]以第三人称设问,其实是自问。

    3. 说说这首词的结构特点。  
  • 1. 方和圆似乎格格不入,都和谐地搭配成一枚精妙的铜钱;野草和鲜花似乎是宿敌,却共同装饰了绚丽的大地;繁星和黑夜似乎是冤家,却共同点缀了美丽的夜空…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奇妙!请以“奇妙的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章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 2. (作文) 一个雕刻家在细心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头部、肩膀都已雕刻成形,雕成了一个美丽的天使。 这时,一个小女孩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的?” 雕刻家回答:。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机器人主动地去给来客开门……”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围绕“机器人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以上。
    (2)用故事的形式来表明你的看法。
    (3)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机器人的时代”有关,即为符合题意。  
  • 云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注]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儿,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髻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画集《云霓》代序,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作 (有删改) 【注】度:指华氏度。

    1. 文中括号处,“踏进”出现了三次,这种写法有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