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5月15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77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5月15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  

    A

    B

  • 2. “野芳发而幽香”下句为“佳木秀而繁阴”。()  

    A

    B

  • 1. 下列每组句子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夫晋,何厌之有?,

    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使动用法

    C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②而君幸于赵王。

    D①欲呼张良与俱去。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2. 时值国家课程改革的推动,一系列读书活动,一群“点灯人”,点亮了青少年阅读世界。下面是某班开展文学文化常识赛场上的声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B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恶习,如英国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C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江南人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D谦辞体现了中华民族谦逊有礼的民族性格,如“不佞”“拙荆”“鄙人”“寒舍”“小店”“愚见”“家严”等。

  • 1. 关于唐代诗歌及诗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杜牧

    B王维和孟浩然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家

    C杜甫的诗因为反映了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名句

  • 2.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段中【】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 1. 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树”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狂风中  马路边  河水
    情景二:阳光下  小河边  树
    扩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体会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有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2. 本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并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 1. 解释下列括号字多义词的意思。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③(始)速祸焉
  • 2. 指出下列句中加括号字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其意。
    毕礼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