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5月3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78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5月3日专为备考2022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大沙地,距北京不足200公里。对北京影响最大的系列风沙灾害的沙源地就是它。它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北京、天津和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
    说起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首先要弄清生态退化的原因。在支持生态系统的6大环境因子中,这里的光照没有变化,温度正常波动,氧气含量也没有变化,二氧化碳稍有增加,总体雨量正常,部分年份还偏高。
    我们都知道在温带以及寒带地区,雨、热、光是同期的,既然适合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仍存在,为什么草地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原因存在于土壤和矿物质的巨大变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被人为中断了,土壤损失严重;在日益减少草地覆盖的条件下,疏松的土壤在冬春季被风吹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元素不能循环使生态系统的运转失去了一个“轮子”。例如,锡林郭勒某牧场因常年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牛粪,造成氮素严重损失,损失的氮相当于78600吨硫酸氨。欲维持该牧场的氮平衡需要每年输入560吨纯氮.但遗憾的是这部分输入几乎为零,这对土壤系统的破坏是致命的。
    人口增加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人对生活追求的增加,牲畜数量更是急剧增加,50年内,当地净增加牲畜1700倍,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超过了极限。社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而实行的政策导向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目标,更加重了草地的退化。
    实际上,在元代以前,浑善达克沙地基本没有太大的人为压力,人很少,天然放牧;元忽必烈时代开始对这片土地利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定居开始出现;清朝初年(1616~1644)招徕大批汉民佣种,并开放牧场,但清中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这里的土地稳定了200年。1912年垦务总局成立,使这里草地退化开始起步。但是,最大的几次生态破坏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草地垦殖高潮,“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鼓励了对天然草地的掠取。最致命的破坏还是最近的十年,飞速发展的畜牧业使草场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成功的草地恢复模式。例如,清朝统一全国后,出现了连续200年的政策稳定,将草场范围划区固定(皇家禁地),分区轮牧,灾年赈济。对草地利用的核心是让草地能够“休养生息”。

    1. 元素不能循环使生态系统运转失灵的直接后果是()。

    A疏松的土壤在冬春季被风吹走

    B草地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

    C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超过了极限

    D氮素严重损失而又得不到补充

  •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 _____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许多年,_____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灯光的话。_____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_____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A定然 况且 因为 还

    B必然 况且 但是 也

    C居然 而且 因为 还

    D居然 而且 但是 还

  •   苔藓植物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植物之一,是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型,在地球上 有超过4亿年的演化历史。苔薄植物的祖先悄然上岸,慢慢进化出了适合陆地生存的特殊“技艺”——变水性。独特的变水性是它们的生存法宝,身体内水分的含量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极端干燥时,它们就进入休眠状态;在水分重新获得时,它们能快速恢复生机。      我们常见的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组织分化,苔藓植物也有,不过它们的根、茎、叶与种子植物并不相同,除了形态迷你,功能和结构还比较简单。苔藓的根是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吸收 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无维管束的分化,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而叶仅由单层细胞构成。 这种结构使得它们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可以直接利用叶片来吸收水分。由于它们的叶表缺少角质层的保护,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敏感很多。      苔藓凭借着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能适应极为苛刻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最早登陆)的植物。 (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老的植株死亡,逐渐转变成有机物,使得贫齋的土壤日渐肥沃,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其他类别的生物才逐渐兴起,“大自然拓荒者”的美誉由此而来。      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即便在城市中苔薄植物也随处可见。在城市道路边的斜坡,为了预防水土流失和滑坡,常需在表面喷混凝土进行巩固。刚开始的时候,混凝土的表面没有一丝绿色。一年过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工建筑的表面逐渐变绿,有一些苔藓定居下来,它们是(最早的定居者)。再过一些年,苔藓愈发繁茂。老的植株死亡后,分解成腐殖或有机质,改良了小环境,然后陆 续有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多样性逐渐增加,形成一个小巧的生态系统。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半固定沙漠和我国第二大沙漠。在沙漠地表广泛生长着一片片不起眼的生物类群,生物学家称其为生物土壤结皮或生物结皮。它是由细菌、 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虽然这些黑绿色的块状体看起 来很不美观,但正是它们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风速,有效地维持了沙漠的地表稳定性。其中,苔藓作为环境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植物,成为生物防沙、固沙的主力军。在荒漠里,水贵如油。生物结皮就像一块海绵,将荒漠中的降水吸收到体内。每当降雨来临,结皮中的各类物种开始各显其能地吸收水分,其中苔藓植物对外界水分变化的(反应最明显)。干燥状况下,苔藓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外表呈黑色;一旦水分充足,(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在园艺上,苔藓最经常的用处就是制作微景观。我们可以利用苔藓的不同质感把它们做成大 树或者小草。苔薄盆栽很适合现代人的家居装饰,小巧鲜绿,节省空间。在包罗万象的植物界中, 苔藓那种卑微又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怜爱,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节选自张力、稻城《苔藓——从荒野“草垫”到城市新宠》)

    3. 下列文中语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

    B即便在城市中苔藓植物也随处可见。

    C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毘虫迁徙而来。

    D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 4. 根据文意,下列对苔藓功用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苔藓是陆生植物的急先锋,是“大自然拓荒者”。

    B苔藓是环境演替的先行者,是生态系统的开发者。

    C苔藓可以固沙,维持沙漠地表的稳定,保护环境。

    D苔藓可以制作微景观,为现代城市家居节省空间。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以下题。
    绝句二首(其二)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叉过,何日是归年?

    1. 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能做一件事儿: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只能有出息点。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那是一个炎热的晌午,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都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想丢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里,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炸辣椒。这几道菜都是干的,耐放,很拌饭。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先炒米,炒黄豆、芝麻,炒熟后,用石磨磨成粉,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我陶醉于母亲说的营养时,喝着麦乳精的同学都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我又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我既说不好普通话,也说不好省城的方言,说普通话边音和鼻音、卷舌音和非卷舌音分不清;说省城话,走在大街小巷,别人一听,都嗤之以鼻,我为企图抬高自己装腔作势而难受。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老乡来后,我打肿脸充胖子招待他们,我怕他们说我小气,说我忘恩负义,我瞧不惯他们的心眼儿,同时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以此忧戚:难道真的抛不开村庄了吗?
    我在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得感谢利叔,利叔是我同村人,出来许多年了,混出了一点名堂,他常常为帮不了村庄而揪心,给我办事他找到了寄托,他说他不是在帮我,只是给村庄办了点事。在城里我单身了许久,和乡下女子相处惯了,和城里的姑娘总有点格格不入,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弥补我的家用,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都端在大桌上。家乡菜全都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父亲喜上眉梢地来回奔忙,有时难以应急,母亲也还会拿假土鸡充斥,算账时偷偷打点折。借助土菜馆,我发了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这种感觉很亲切,很暖和,也很自得。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在一起聚会,在街道、在集市、在公园旁若无人地侃起村庄,就好像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的拷问中,把名利修炼成淡、成轻,这时,我的村庄才真实地突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有愿望回一趟村庄,回一趟家,干点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少是我们想缩短我们与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心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进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在那里久久徘徊,匆匆忙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是因为过去我们带走太多,所以总认为取之不尽,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个把铁锹,一把斧子,那些东西对我们没有用,我们带走的是别的东西,尽管两手空空,带的东西已多很多了,这似乎只有我更知道,而我只有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一个盹儿,我要带着她去上路。

    2. 怎样理解文中“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这句话?
  • 3. 文章写利叔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赤壁
    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注】荆襄:荆州和襄阳,在今湖北境内。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沧浪:指古代隐士所唱的《沧浪歌》。

    4. 首句“依然形胜扼荆襄”,突出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古人的这些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 2.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就读书方法展开讨论。有的同学支持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认为读书要关注和把握内容要领;有的同学支持南宋朱熹“熟读精思”的方法,认为读书应该更加重视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对此,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思考,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