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22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95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22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离不开数以千计的科学家们(处心积虑)的科研工作。

    B来自科技界的政协委员,(兴高采烈)地参观了这个区的污水净化系统设施。

    C产品的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确保。

    D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秒想,真可谓(鬼斧神工)。

  • 人体免疫系统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识别并消灭癌,也许免疫疗法最终将是治愈癌症的最佳方法。然而,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它迄今尚未奏效,肿瘤免疫学家多年来都在寻找原因。 在应对大多数血液中的入侵者时,免疫系统都表现良好。它发现病细胞,发起攻击并将之消灭。癌细胞也是一种病细胞——在人体内无法停止生长的突变细胞。那么,为什么普通感冒能够激发的免疫反应,却似乎无法发生在癌症上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免疫系统根本无法将癌细胞识别为外来或异己细胞,因为它与正常、健康的自体细胞过于相似。少数肿瘤免疫学家并不同意,他们固执地相信癌拥有某种本领,使它能够欺骗和逃避免疫系统的猎人。就在不久以前,这种观点还被大多数癌症专家认为是荒谬的;然而,近年来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终于找到了阻止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癌的若干块缺失的拼图。 T细胞作为外来细胞的连环杀手,其存在和作用已经非常明确。这种免疫反应的特定点火开关,亦即通过识别患病或受感染细胞上独特的蛋白质指纹(抗原)而激活的T细胞上的受体,也已被确定。1984年,T细胞受体的发现及其随后的克隆,最终帮助确定了T细胞与其病原体靶标相互作用的方式。就像锁与钥匙一样,杀手T细胞的受体与其应当靶向并杀灭的抗原适配。正是通过这种锁和钥匙、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T细胞被激活并发生针对病细胞或异己细胞的免疫反应。不过,免疫系统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研究人员很快意识到,启动免疫反应需要不止一把钥匙。 随着激活T细胞所需的第二个信号的发现,人们开始真正破解免疫的秘密。人们一直在寻找另一个开始按钮。但出乎意料,研究者发现的不是油门,而是刹车。这个刹车名为CTLA-4,是一个检查点,可防止T细胞对自体细胞发起免疫进攻。癌利用这种内置于免疫反应中的刹车,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通过研发与刹车结合并阻断其作用的药物——某种抗体,科研人员阻断了T细胞的停滞,从而阻止癌细胞利用免疫抑制机制,让癌无法踩下免疫系统的刹车。 这一突破性发现促使研究人员重新思考并更加努力寻找其他检查点。第二个检查点也已经找到,即T细胞表面名为PD-1的抗原。在某些癌症中,肿瘤表面有一种与PD-1匹配的互补蛋白,简称PD-L1。研究人员猜测PD-1与PD-L1实际上是细胞之间更精确、更局部的秘密握手,通常出现在杀手T细胞和正常的自体细胞之间。癌细胞成功利用这一把戏骗过T细胞,免于被杀灭。研究人员希望能找到某种方法来阻止握手,继而破解癌细胞的生存把戏,这样免疫系统就可以杀死癌。 如果说CTLA-4是把门撬开了一道缝隙,那PD-1则是炸开了大门。突然之间,多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实验的失败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人们一直试图在拉紧手刹的情况下启动免疫系统。史上首次,人们似乎找到了松开手刹的方法。

    2.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疫系统能够很好地应对普通感冒,却常常无法对癌症做出免疫反应

    B免疫系统无法识别癌细胞,仅是因为癌细胞与人体健康细胞过于相似。

    C人们发现,启动免疫反应的点火开关是与细胞上的抗原相适配的受体。

    D免疫系统具有不止一个抑制机制来限定杀手T细胞对攻击对象的选择。

  •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村遗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兽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宇,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毀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如果在某种情况之下,幸运地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掘和幸运地发现了。
    总之,在我看來,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3. 第三段作者推断“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能说明该推断的一项是()

    A当时已有写在竹木上的文字,只是质地容易毁灭,难以保留至今

    B彩陶上的花纹虽然简单,但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C彩陶上所画的人和物的形状,已初步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

    D彩陶上的花纹说明当时己用顾料和柔软性的笔,某些刻画已具有文字的性质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①。督抚大吏争上符瑞②,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③,顾左右日:“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日:“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日:“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日:“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榜④讯。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两人并获释。.

    1. 简单概括世宗、海瑞的突出的人物特征。  
  •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
    找死的年轻人
    周涛
    从前,有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很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第四个月上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没什么可学的!”
    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的钱。到了第七个月上,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也没什么可学的!”
    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他认识到死是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后来,他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适合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也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他死后可以清静,免除尘世喧嚣。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第二天,他来到一颗五百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轮子。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
    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他搬车子,他想,搬完车子再死也不迟。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忙。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你这么久。现在,你可以去死了。”
    年轻人看着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谷仓,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花圃……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
    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活下去。
    他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南且他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著作,题目就叫《福乐智慧》。
    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2. 本文结尾说到:“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阴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阴僭入,而问曰:昔有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讲
    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 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裏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 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叹为孰是孰非?”
    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 子长先牛之门,习 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牛之况也,哀哉! ”
    【注】党:家人、亲戚。竖:年轻的仆人。移时:半晌。

    3. 《歧路亡羊》这篇寓言的主旨是什么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机器人主动地去给来客开门……”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围绕“机器人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以上。
    (2)用故事的形式来表明你的看法。
    (3)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机器人的时代”有关,即为符合题意。  
  • 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窗,是瞭望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窗,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以“窗”为感触点写一篇作文,鼓励选择较新的视角。
    要求:
    (1)文体不限。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 3.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 云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注]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儿,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髻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画集《云霓》代序,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作 (有删改) 【注】度:指华氏度。

    1.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云霓的消长引起了村民的心理变化,请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