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3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02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3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宓子贱为单父①宰⑦,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③错④饵,迎而吸之者,阳桥⑤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⑥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选自《说苑》)
    【注】①单父:古地名。②宰:春秋时把卿大夫所属私邑的长官称为“宰”。③纶:钓鱼用的粗丝线。④错:同“措”,放置。⑤阳桥:鱼名。⑥鲂:鱼名。

    1. 你认为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应该是下面的哪一条()。  

    A治国办事看清人的面目。

    B上任做官不可重用逢迎讨好的人。

    C治理国家要依靠作风正派又有真才实学的人。

    D做官办事要“知人善任”。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
    动物震前预兆知识
    蒋锦昌
    一个大地震前往往会有多种动物出现异常行为反应,其中,鸡、狗、猫、猪、兔、羊、牛、马、鼠和鱼等较为多见,蛙、蛇和鼬等也有不少的震例记载,这也许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性有关。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以惊恐性行为反应为主,是物种进化过程中为逃避灾难性事件所获得的非特异性本能行为。因此,地震、火山、海啸和风暴等灾难性自然事件之前,某些动物所出现的异常行为模式是基本相似的。同时,天气变化、污染、天敌和人为扰动,及其自身的机能状态的变化,如发病、求偶、怀孕、哺乳和恶习发作等,也同样可出现类似的行为活动。地震,尤其强烈地震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由自然选择的方式,形成某种专门对地震敏感的物种或个体,乃至某种感知地震前兆信息的特异性检测系统,更不可能产生某种反射性学习或某种经验的积累。因此,科学地排除干扰和识别真假异常是极其重要的,既可避免不必要的惊慌,也可不失去有用的前兆现象。我们之所以说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与地震有关,是指相当数量异常事件的统计概念,并非指某一起异常事件。换言之,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出现时间和地区的分布、反应强度与未来地震的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之间,具有一定的统计关系,这已被许多震例资料所证实。其中,在前兆时间里,动物异常行为事件是地震的一种短临前兆现象.即主要或集中出现在地震前一天之内,也有短至几分钟的,长至数天或十几天的。
    当然有一些特殊现象是否与地震有关,还是巧合,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例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抚宁县坟坨公社徐庄大队。7月25日上午10时许,20余人目睹黄鼠狼成群结队从村北一堵古墙里跑出来,向村里大转移。当晚8时许,无处藏身的十余只黄鼬,绕核桃树乱转,当场被打死五只。夜间,这批转移到村里的黄鼬号叫不息。7月26日27日,这批黄鼬又从村里向村外树林里转移。这一现象在当时曾引起村里人的纷纷议论。
    事实上,唐山大地震中,有些幸存者是得到宏观异常现象的警示而逃生,并进行自救的。据震后考察,唐山地震前出现异常现象的动物有30余种,2202起异常事件。其中,有45起目睹者看到动物异常现象后认为可能要发生地震,有的采取了一定的防震措施,如搬出屋外、转告邻居或上报有关单位等。例如,丰南县一家,主人曾经历过1970年云南通海7.7级地震,知道一点地震前动物异常现象,7月27日夜间屋里顶棚上老鼠多而乱串,感觉不对,叫醒家人随即跑到户外,没多久大地震发生,全家人幸免于难。有115起目睹者发现动物异常现象后,感到疑惑不解,在观望中或在追赶动物的过程中发生地震。但是约80%的动物异常现象未能引起目睹者的注意,震后才醒悟到与地震有关。例如,丰南县稻地村一妇女在大地震时受重伤,临终前诉说,7月27日晚上孩子见到院内老鼠乱跑,说可能有地震,要搬出屋外住,自己没有理睬,反而责怪孩子乱说,大地震时孩子不幸遇难。这充分表明,普及地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念之差就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1976年松潘7.2级地震,与汶川同属于龙门山地震带。但是松潘地震前,动物异常等宏观前兆现象,在空间展布上,沿龙门山断裂带“三起三落”,逐步向震中迁移。宏观异常的三次高潮期分别为6月5日至7月3日主要在该断裂带南端的大邑、天全和宝兴一带,7月4日至28日主要在该断裂带中部的灌县、绵竹一带,8月2日至8月14日北移至震中附近的北川、江油等地。这不仅为松潘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并有利于提高地震区广大群众抗震防震的警觉性。

    2.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动物地震前的异常行为的是()。  

    A唐山大地震前,7月25日上午10时许,20余人目睹黄鼠狼成群结队从村北一堵古墙里跑出来,向村里大转移。

    B7月26日27日,这批黄鼬又从村里向村外树林里转移。

    C丰南县稻地村一妇女在大地震时受重伤,临终前诉说,7月27日晚上孩子见到院内老鼠乱跑。

    D1976年松潘7.2级地震,与汶川同属于龙门山地震带。但是松潘地震前,动物异常等宏观前兆现象,在空间展布上,沿龙门山断裂带“三起三落”,逐步向震中迁移。

  • 眼睛与仿生学①
    王谷岩
    眼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感觉器官。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不仅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而且有些是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据研究,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眼睛。
    眼睛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光的刺激、识别图像:从外界景物来的光线,通过眼的光学系统投射到视网膜的感觉细胞上,感觉细胞把光的刺激转换成一种电信号,而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再经过脑的综合分析,人和动物便看到了景物的形象、色彩和运动的状况。
    人和各种动物的眼睛,构造是不同的,各种构造不同的眼睛,功能又都有特殊的地方。研究、认识眼睛的各种构造和功能,可以从中得到重要的启示。这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有重要的意义。
    人眼的光学系统跟照相机是十分类似的。但跟照相机只是把外界景物的图像映在照相软片上不同,人眼并不是把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图像一点不漏地传给大脑,而是先对图像进行信息加工,抽取线段、角度、弧度、运动、色度和明暗对比等包含重要信息的简单特征,并把它们编制成神经密码信号,再传给大脑。人眼的这种信息加工原理,对于改进某些机器的输入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送器,研制新型跟踪和发现系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眼还可以对比周围的景物,使人感知自身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确定物体的距离、形状和相对大小。人们由此得到启示,研制成功了一种叫做“生物一电子位置传送器”的“人造眼”。进一步完善这种技术装置,将可以用来自动控制宇宙飞船下降阶段的制导,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并实现稳妥的着陆;还可以控制无人驾驶探险车,使它准确灵活地避开障碍,选择道路,在人迹从未到过的地方长途巡行。
    你如果看过科教片《保护青蛙》,一定会为青蛙动作的敏捷、捕食的准确而赞叹不已。青蛙所以能够具有这样一套特殊本领,主要是因为它有一双机能优异的大眼睛。
    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却“视而不见”。这是它长期适应特定生活环境所获得的一套独特本领。就是靠这套本领,青蛙才能准确地捕捉食物和逃避敌害,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万年之久。
    蛙眼能敏捷地发现具有特定形状的运动目标,准确地确定目标的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并能选择最佳的攻击时刻。这种机能特性,用在技术上,特别是用在军事技术上,可以起重要的作用。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借助于电子技术,人们制成了多种“电子蛙眼”。有一种电子蛙眼可以像真蛙眼一样,从出示给它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当中,识别出类似苍蝇等昆虫形状的物体。这种识别图像的能力正是雷达系统所需要的。不断改进这种电子蛙眼,并把它用到雷达系统中,就可以准确地把预定要搜索的目标同其他物体分开,特别是把目标同背景分开,因而大大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十分清晰的目标。装有改进了的电子蛙眼的雷达系统,还有可能根据导弹的飞行特性,轻而易举地把真假导弹区分开来,使人们能够及时地截击真导弹而不为假导弹所迷惑。国外已经投入使用的一种人造卫星跟踪系统,也是模仿蛙眼视觉原理的。
    由于受到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在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单凭肉眼很难发现和识别地面目标。例如飞机在六千米高空作水平飞行时,飞行员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狭窄范围内的地面。即使在这个区域里,对比较大的目标也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发现和识别的。但是,老鹰眼睛的视野却比人眼广阔很多。展翅翱翔于两三千米高空的雄鹰,一下子就能发现地面上宽广范围内的一只小兔或小鸡。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大大扩充和提高飞行员的视野和视敏度。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够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跟人和上述各种动物的眼睛不同,另一类动物的眼睛别具一格。例如蜻蜓的眼睛,没有人眼的那种眼球,也不能转动,而是靠着头部的转动朝向物体的。它的表面是一层比较硬的半透明角膜,边缘与头部表面融为一体。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会惊异地看到,蜻蜓的一只大眼睛竟是由两万多只表面呈六角形的“小眼”紧密排列组合而成的。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光学系统和感觉细胞,都能看东西。这类由几十至几万个独立小眼构成的眼睛,叫做“复眼”。虾、蟹、蜂、蚁、蝇等节肢动物的眼睛都是复眼。复眼构造的精巧、功能的奇异,在某些方面为人眼所不及。因此,复眼已成为人们极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给了人们种种有益的启示。
    有一种小甲虫,叫象鼻虫,它的眼睛是复眼,呈半球形,许多小眼排列在曲面上。在飞行中,不同的小眼是在不同的时刻看到外界同一个物体的。象鼻虫根据各个小眼看到同一个物体的时间差以及自身在此期间飞过的距离,可以很快地“计算”出它相对于地面的飞行速度。它的眼睛竟是天然速度计。模仿象鼻虫复眼的这种功能原理,人们研制成了一种测量飞机着陆时相对于地面的飞行速度的仪器——地速计,已经在飞机上试用。这种地速计也可以用来测量导弹攻击目标时的相对速度。
    太阳光本来是自然光,它的振动均匀地分布在各个方向上。但是当它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受到大气分子和尘埃颗粒等的散射,它的振动就只分布在某个方向上,或者在某个方向上的振动占了优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偏振现象。具有偏振现象的光叫做偏振光,人眼不借助于仪器是观察不到的,但是蜜蜂、蚂蚁和某些甲虫却可以凭借复眼看到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并且能够利用天空中的太阳偏振光来导航,确定行动的方向。
    蜜蜂的复眼因为具有特殊的结构,能够看到太阳偏振光的振动方向,而这种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有确定的关系,所以蜜蜂能够随时辨别太阳的方位,确定自身的运动方向,准确无误地找到蜜源或回巢。人们按照蜜蜂的复眼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制成了一种根据天空偏振光导航的航海仪器——“偏光天文罗盘”。应用这种罗盘,即使在阴云密布以及黎明或傍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特别是在不能使用磁罗盘的靠近南北两极的高纬度地区,使用这种偏光罗盘就更显得优越了。
    蜻蜓和苍蝇等的复眼的角膜,具有一种奇特的成像特点。剥取蜻蜓和苍蝇复眼的角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尽管在角膜前面只放一个目标,但通过角膜却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个像。这是因为这种复眼角膜是由许许多多个六角形的小眼角膜排列构成,而每个小眼的角膜又都能形成一个像。人们从这里得到启示,模仿这些昆虫复眼角膜的结构,用许多小的光学透镜有规则地排列起来,制成了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复眼透镜”。用它做镜头制成的“复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像。这种复眼照相机已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精细的显微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与质量。
    上述各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进行技术设计的一条新途径,属于一门新兴边缘科学——“仿生学”的研究范畴。仿生学是在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它的任务是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原理,去改善现有的或创造新型的机械系统、仪器设备、建筑结构和工艺过程。
    探索人和动物眼睛奥秘的仿生学研究工作,称为视觉仿生。它跟听觉仿生、嗅觉仿生、触觉仿生和味觉仿生一起,统称为感觉仿生。感觉仿生已经成为目前仿生学的发展重点。
    ①本文是作者根据有关资料改写的、仿生学是生物学、文学和工技术学等学科边缘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把各种生物系所具有的功能原理和作川机理作为生物模型进行研究,并在技术发中运用这些原理和机理,目的是委实现新的技术设计制造出更好的新难仪器、机器等。

    3. 阅读文中“由于受到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一段,对鹰眼的特点概括得准确的二项是()。  

    A鹰眼能搜索、观测细小的目标。 

    B鹰眼比人眼看得更广、更远。

    C鹰眼比人眼的视野广阔得多。 

    D鹰眼的视野广阔,视敏度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
    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 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百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和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意,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更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 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这一点从下面的评述和注释里就看得出来。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一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节选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701—762)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字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
    (答案不超过20字,尽量用文中现成的话)  
  •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
    找死的年轻人
    周涛
    从前,有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很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第四个月上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没什么可学的!”
    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的钱。到了第七个月上,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也没什么可学的!”
    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他认识到死是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后来,他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适合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也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他死后可以清静,免除尘世喧嚣。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第二天,他来到一颗五百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轮子。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
    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他搬车子,他想,搬完车子再死也不迟。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忙。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你这么久。现在,你可以去死了。”
    年轻人看着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谷仓,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花圃……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
    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活下去。
    他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南且他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著作,题目就叫《福乐智慧》。
    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2. 本文结尾说到:“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注]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戴天山:山名,在今四川江油。

    3. 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 1. 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
  • 2.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 3.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 云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注]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儿,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髻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画集《云霓》代序,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作 (有删改) 【注】度:指华氏度。

    1. 文章开头第二段对大旱场景进行了描写,试分析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