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3月28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06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3月28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依次给下面句子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一组词语是()。 (1)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开始______。
    (2)他思想僵化,满脑子的______,所以老是迈不出前进的步子。
    (3)侵略者掠夺、扩张的野心是绝对没有______的。
    (4)怪了,我的手机怎么突然不见了呢?难道会______?  

    A施行清规戒律界限不翼而飞

    B实行清规戒律界线不翼而飞

    C施行金科玉律界线不胫而走

    D实行金科玉律界限不胫而走

  • 阅读下文。

    茅盾 
    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 
    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魈魃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的。
    但在白天看来,却就平凡得很。并排的五六个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余的仅只有树;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的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
    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啊!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傍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两三丈以外,便只见一片烟云——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雾样的罢了。没有风。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忽然急剧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活泼泼的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我不知道红鲤鱼的轨外行动是不是为了不堪沉闷的压迫?在我呢,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
    1928年12月14日

    2. 对文章对照手法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用寒风和冰雪来反衬作者对雾的厌恶和诅咒。 

    B用疾风大雨来反衬作者对牛毛雨的不耐烦情绪。

    C用牛毛雨来突出对疾风大雨的呼唤。

    D用对雾的诅咒来突出寒风冰雪刺激人们的作用。

  • 3. 下列说法,不能解释高频电磁波在人体内引起热作用的一项是()。  

    A磁场使人体内的分子重新排列

    B体温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

    C电场使人体内电解质离子发生移动

    D电磁场使体内的导电成分产生感应涡流

  •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
    找死的年轻人
    周涛
    从前,有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很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第四个月上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没什么可学的!”
    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的钱。到了第七个月上,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也没什么可学的!”
    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他认识到死是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后来,他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适合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也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他死后可以清静,免除尘世喧嚣。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第二天,他来到一颗五百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轮子。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
    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他搬车子,他想,搬完车子再死也不迟。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忙。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你这么久。现在,你可以去死了。”
    年轻人看着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谷仓,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花圃……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
    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活下去。
    他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南且他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著作,题目就叫《福乐智慧》。
    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1. 文中的老人为什么要挽留年轻人?这个老人对年轻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 (诗词阅读)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刺史桓伊曾为他建造禅舍“东林精舍”。

    2. 分析尾联“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梁丘据问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对曰:“婴闻之,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强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孔子闻之曰:“小子识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3. 翻译文中括号的句子。  
  • 1.  如今,人造“美女”在韩国盛行。割眼皮、增鼻骨、美发等整容活动在中国也开始流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给自己化妆,既是自我的美化,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违背本色、以“假我”来欺骗别人的做法。根据所给材料。以“化妆与本色”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 2.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 3. (作文) 一个雕刻家在细心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头部、肩膀都已雕刻成形,雕成了一个美丽的天使。 这时,一个小女孩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的?” 雕刻家回答:。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 云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注]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儿,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髻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画集《云霓》代序,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作 (有删改) 【注】度:指华氏度。

    1.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云霓的消长引起了村民的心理变化,请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