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3月11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523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3月11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装潢、决择、殚精竭力、殉私舞弊 

    B融洽、流览、提纲挈领、寸草春辉 

    C赡养、诙谐、汪洋恣肆、史无前例 

    D严峻、部置、旁征博引、励精图治

  • 2. 下列句子括号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乔安山被诬陷、被误解的遭遇,只能说明社会风气有待净化,用人心惟危来概括,显然(有失偏颇)。

    B他把这些年计算机发展的最新信息,(一览无余)地告诉了我。

    C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地等了一个小时。 

    D家庭温暖,事业有成,李容却突然皈依佛门,让人(不可理喻)。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
    下列植物生理的理论研究成果,是生物化学调控技术的依据。
    (一)植物根茎叶的表面可以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一进入植物体内就可随维管束的筛管液流与导筛水流传布周身。植物的这种特性给农用药剂大开方便之门。原来需要从根系吸收的矿质元素中,有些元素易被土壤固定,因而不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若采用溶液喷射的根外追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此外,农用药剂可以“内服”——注射法,并能在体内转移与保留。一向“外敷”用作保护层的除害药剂,只能对覆盖的枝条有效,用量大,期限短。二者比较起来,已不可同日而语。
    (二)溶液培养植物成功,确定了营养代谢所需的水分与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性质和数量,成为合理、定量灌溉与施肥的依据,并给无土栽培作出了榜样。自然资源在太阳的操纵下,不仅供给植物生活的能量,还给植物个体发育提供必需的生态环境。再通过植物体内部的相互影响,植物的遗传性状才能实现。植物为了维持生存,依靠感应来适应气候中光、温和季节周期的变化,以及逆境的胁迫。植物常在敏感部位受到刺激后,便发出信使在体内传递,影响效应部位反应出来。研究发现,这些信使是激素一类的生物化学物质,它们的生理活性强,功能各异,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可以人工模拟与批量合成。无论是内原激素,还是人工调节剂,在植物上微量施用,就会启发显著的生理变化。

    3. 对“根外追肥”的植物生理依据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根茎叶可以吸收喷洒在表面的农用药剂。

    B农用药剂具有生理活性,可以进入植物体内。

    C植物体内筛管液流、导筛水流遍布于各部位。

    D不需要根系吸收,可防止土壤固定某些元素。

  • 过故人庄①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②,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
    开轩面场圃④,把酒话桑麻⑤。
    待到重阳日⑥,还来就菊花⑦。
    ①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樊市)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②[故人]老朋友,具,准备,黍,黄米。
    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连结在一起。郭,古代城分内城外城,外城叫郭,这两句意思是:村边绿树环绕,城外青山相连。
    ④[开轩面场圃]开轩,开窗。轩,窗户。面,面对着。场圃,场院,菜园。
    ⑤[把酒话桑麻]把酒,端起酒杯。话桑麻,谈论农事。
    ⑥[重阳日]即重阳节,阳历九月九日。
    ⑦[就菊花]就,接近,这里指赏萄。

    1. 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几乎全是口语,但读来意味深长,真切动人,为什么?  
  • 师说①
    韩愈
    古之学者②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④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⑤,终不解矣。生乎吾前⑥,其闻⑦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⑧;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⑩?是故⑪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⑬。
    嗟乎⑭!师道⑮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⑯人也远矣,犹且⑰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⑱,其下⑲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⑳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邸,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①。是故弟子不必②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③,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⑤皆通⑥习之,不拘于时⑦,学于余。余嘉⑧其能行古道⑨,作《师说》以贻⑩之。

    2. 把课文第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梁丘据问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对曰:“婴闻之,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强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孔子闻之曰:“小子识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3. 孔子的话表明了他对晏子“事三君”有怎样的看法?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物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你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 2.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机器人主动地去给来客开门……”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围绕“机器人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以上。
    (2)用故事的形式来表明你的看法。
    (3)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机器人的时代”有关,即为符合题意。
  • 云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注]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儿,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髻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画集《云霓》代序,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作 (有删改) 【注】度:指华氏度。

    1. 文章开头第二段对大旱场景进行了描写,试分析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