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综合知识》2月19日

考试总分:1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09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综合知识》2月19日专为备考2025年综合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普遍受益。

    A

    B

  • 2. “走转改”活动中的“走基层”的要求,就是让记者以领导干部的姿态到基层参观和访问。

    A

    B

  • 3. 记者甲为乙企业发布了一篇较有影响力的正面报道,乙企业见甲买房首付缺钱,主动借款给他,甲同意,打了欠条,并按期还了钱,甲的这种行为应该不属于有偿行为。

    A

    B

  • 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里的“中心”是指()。

    A经济建设

    B四项基本原则

    C改革开放

    D自力更生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的人和审判期间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A十八周岁

    B十六周岁

    C十四周岁

    D十周岁

  • 3. 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

    A《子夜》

    B《林家铺子》

    C《春蚕》

    D《追求》

  • 1. 下列属于我国核心利益的是()。

    A国家主权

    B领土完整

    C国家统一

    D国家安全

  • 2.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

    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

    B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

    D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 3. 社会学一般把文化看作是由三个大的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就是()。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规范文化

    D认知文化

  • 1. 下面是某电视台最近播出的一篇报道,根据报道内容,谈谈这篇报道是否属于“走基层”报道?为什么?(15分)甘肃省榆中县今年种植了28万亩夏季蔬菜,眼下正是销售旺季。夏菜卖得红火,但在收获、冷藏、运输时清理掉的那些菜根菜叶,也就是菜农们所说的尾菜,却给榆中县带来了不小的烦恼。那么这尾菜之困有什么解决之道呢?日前,本台走基层记者来到愉中县一探究竟。榆中县定远镇蒋家营村的菜农蒋海宏告诉记者,这个垃圾场已经存在10年了,榆中县80%的尾菜都堆积在这里。那么,如此多的尾菜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记者来到了菜农蒋应涵的菜地。蒋应涵说,像这个品种的菜花,一亩地一般能收获二千多棵,会产生六千多斤废弃的菜叶。照此推算,仅蒋应涵一家,6亩地一種菜产生的尾菜叶子就超过了三万斤。而在冷库收菜点加工装车前,菜花还要经过“再处理”,又会产生新的“尾菜”。记者看到,不仅是菜花,其他很多菜因为长途运输或进入超市都要大幅度“瘦身”。尾菜的出路在哪里?在榆中县高墩营村,一种将尾菜变成肥料的实验正在进行。因为简单实用,目前榆中县已有850多户农民熟练掌握了这种方法。与此同时,利用一半废弃菜叶、一半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物养蚯蚓,也从今年初开始尝试。近段时间,甘肃榆中的“尾菜之困”也引起了各地的关注。截至目前,榆中县已经接到了外省近100位投资商和专家打来的电话,寻求合作和规模处理的路子。就在记者结束釆访时得知,榆中县占地2000亩的高原夏菜产业园区已经提上日程,而尾菜的集中规模处理将是产业园的主体功能之一。
  • 2. 分析某市“地铁咸猪手事件”报道中的记者行为。2014年6月某日,某市地铁里,一男子佯装睡觉,两度拨弄一年轻女孩裸露的大腿,这一场景被坐在对面的两个男生拍摄记录。当天,这段视频开始在网上疯传。数日内,仅在一家视频网站上,点播次数就已超过179万次。4天后,当地电视台记者在自己的实名微博上发布信息,希望受害人与其联系,将“咸猪手”男子绳之以法。以记者几十万粉丝的号召力,此事开始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当晚,视频中受害女子联系了记者,回忆了当日情形,记者随即在微博上宣告了此事,并在第二天将受害女子的回忆详情整理并发布在了个人微信号中。期间,记者曾去过该男子单位,同时拒绝向警方提供受害人信息。后来,该男子被警方拘留,其所在单位宣布他被“双开”。
  • 3. EFP电子现场制作
  • 1. 请结合媒体成功案例,论述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 2. 试论述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对新闻工作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你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建议。
  • 3.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否可以协调,结合最近几年的广播电视现象,论述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