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22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09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22日专为备考2022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村遗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兽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宇,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毀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如果在某种情况之下,幸运地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掘和幸运地发现了。
    总之,在我看來,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1. 根据原文,下列可以证明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具有文字性质的是()

    A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一些刻画文字极相类似

    C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但黑陶上的刻画为数不多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大沙地,距北京不足200公里。对北京影响最大的系列风沙灾害的沙源地就是它。它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北京、天津和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
    说起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首先要弄清生态退化的原因。在支持生态系统的6大环境因子中,这里的光照没有变化,温度正常波动,氧气含量也没有变化,二氧化碳稍有增加,总体雨量正常,部分年份还偏高。
    我们都知道在温带以及寒带地区,雨、热、光是同期的,既然适合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仍存在,为什么草地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原因存在于土壤和矿物质的巨大变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被人为中断了,土壤损失严重;在日益减少草地覆盖的条件下,疏松的土壤在冬春季被风吹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元素不能循环使生态系统的运转失去了一个“轮子”。例如,锡林郭勒某牧场因常年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牛粪,造成氮素严重损失,损失的氮相当于78600吨硫酸氨。欲维持该牧场的氮平衡需要每年输入560吨纯氮.但遗憾的是这部分输入几乎为零,这对土壤系统的破坏是致命的。
    人口增加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人对生活追求的增加,牲畜数量更是急剧增加,50年内,当地净增加牲畜1700倍,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超过了极限。社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而实行的政策导向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目标,更加重了草地的退化。
    实际上,在元代以前,浑善达克沙地基本没有太大的人为压力,人很少,天然放牧;元忽必烈时代开始对这片土地利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定居开始出现;清朝初年(1616~1644)招徕大批汉民佣种,并开放牧场,但清中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这里的土地稳定了200年。1912年垦务总局成立,使这里草地退化开始起步。但是,最大的几次生态破坏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草地垦殖高潮,“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鼓励了对天然草地的掠取。最致命的破坏还是最近的十年,飞速发展的畜牧业使草场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成功的草地恢复模式。例如,清朝统一全国后,出现了连续200年的政策稳定,将草场范围划区固定(皇家禁地),分区轮牧,灾年赈济。对草地利用的核心是让草地能够“休养生息”。

    2. 根据文章,浑善达克生态恢复该从何入手()。

    A从控制该地区人口增加人手

    B从解决“人为问题”人手

    C从弄清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人手

    D从解决维持该地区的氮平衡人手

  • 3. 填入下面括号里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华夏大地上的古村落民居,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历程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生动地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是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②⑤

    B②⑤①④③

    C③④①②⑤

    D③②⑤④①

  • 4. 下列词语中带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昏聩 馈赠 功亏一篑

    B恶心 恶劣 深恶痛绝

    C装载 记载 载歌载舞

    D贻误 怠慢 心旷神怡

  •   “罗布人有许多东西遗忘在路上,但是,有一条关于胡杨的俚语,我还记着,这就是:胡杨有三条命-长生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朽一千年!”一位叫热合曼的老人对我说。“胡杨在我们的叫法中,还有一个名字,叫三叶树。它的底部长的是狭长的柳叶,中间长的则是圆圆的大杨叶,顶部-它的顶部是椭圆形的小杨叶。三种树叶奇怪地长在一棵树上,所以我们叫它三叶树!”另一位叫亚生的老人对我说。两位老人想我说话的时间是1998年的秋天。说这话时,那个叫热合曼的老人105岁,那个叫亚生的老人102岁。说话的地点是在阿拉干一片死亡的胡杨林里。通常,他们被认为是最后的两个罗布泊人,或者换言之,是两千年前曾经建立过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的楼兰人尚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两个后裔。   在罗布泊一年一年的盈亏中,在罗布泊像钟摆一样一次一次的位移中,逐水而居的罗布泊人总是在不停地搬迁。他们将自己新建的每一个村庄都叫“阿不旦”,在这里建立起新生活的愿望,并希望这一次搬迁将是最后的搬迁。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随着罗布泊的继续收束和碱化,他们又得循着塔里木河水系,向上游走,继续寻找他们新的“阿不旦”。也许在几千年的岁月中,罗布人就是这样过来的,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就是这样延挨着日月,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一个民族要靠这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承担整个民族的记忆,那是一件太沉重的事情,所以在阿拉干,在那狰狞晚装的死亡胡杨林里,热合曼说,他把许多的记忆都遗忘在路上了。   胡杨是中亚细亚的树木。胡杨是苦难的数目,和伴生他的楼兰民族一样苦难,在这里,水到哪里,胡杨便生长到哪里,因此塔里木河两岸,是两条绿色的胡杨林带,而阿拉干这地方,当年更是有着遮天蔽日的胡杨林。但是往事如烟,随着塔里木河的断流,随着风沙一年一年的侵蚀,胡杨林正在大片大片地死亡。我曾经在塔中地面,见过大片死亡的胡杨林。它们还没有完全死亡,只是处于濒死状态。粗壮的树木,奇形怪状地扑倒一地。记得有一棵树已经死了,但在树身一人高的地方,却令人感动地生出几片绿叶-那是柳叶,正像亚生告诉我的那样。但是带给我巨大刺激的,或者说带给我最大感动的,还是这阿拉干的胡杨。中亚细亚的太阳,在正午的时候很亮很白,亮得炫目,白得刺眼,但正午一过,太阳稍稍西斜一点,林中便昏暗了起来。有些树木倒了,横躺在那里,你得迈过去。有些树木虽然死了许多年,但是还端端地立在那里,在完成着它们早已确定的宿命。这些树木模样都十分庞大、粗糙、丑陋、可怕。那些像狮、像虎、像蟒蛇的丑陋外状,是时间的刀功,是岁月的产物。它们仿佛是我们在《侏罗纪公园》中看到的那些史前怪兽,或者像高烧病人在梦境中出现的令人恐怖的想象。   热合曼和亚生还告诉我,活着的胡杨,在整个夏天叶子会是一种纯粹的墨绿,但是等到每年的10月25日这一天,中午12点的时候,如果有太阳,好像接受到一项指令似的,所有的胡杨树叶会在那一刻变得金碧辉煌。 (节选自高建群《阿拉干的胡杨》)

    1. 问题:
    (1)在第一段中,两位老人是怎样各自描述胡杨的?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年龄?(6分)
    (2)第二段中所说的“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指的是什么?这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3)第一段开头和第二段结尾都提到了“遗忘”,这两种“遗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内涵。(6分)
    (4)第三段写胡杨林的盛衰,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大感动”?最后一段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有什么深意?(7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2. 作者认为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句)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游移的花朵
    绿萍
    老家院墙的一侧是一间储物室,里面放置着各种家什。门后的墙上钉着一排钉子,其中就挂着一只金黄色的斗笠。竹编的斗笠在闽南的田间太寻常了,它们的地位虽不如一只耕犁、一辆水车,在春夏多雨的南方却是人手一个的必需品。插秧或者收割的农忙时节,女子们早晨出门都会随手捎上它。春雨来临的时候,只要下得不太细密,戴上它可以继续劳作而不必停下手上进行了一半的活儿。到了酷夏,它又能遮挡光线,起到防晒的作用。那个时期如果你到我的故乡来,常常能见到(一个个斗笠在大地上移动,如同一朵朵盛开的向日葵)——花朵之下是勤劳的惠安女子。现在即便在乡间,斗笠的身影也早已隐退,只能在一些民俗博物馆里见到。被悬于墙上,用于怀旧。
    家里的雨伞只有两种,一种是油纸伞,另一种则是已经开始兴起的布面伞。祖父的油纸伞不亚于一个精致的艺术品——中间一根木轴,木轴下端安着一个木手柄,上端戴一个木伞帽,中段套着一个木伞箍,质朴光洁。若是农民执这样一柄伞会显出与脸庞相映衬的乡土气息,祖父则不然。他总是一身规矩的中山装,上下四只口袋,左上侧口袋里总会插着一支钢笔,即使雨天撑着油纸伞,也一样显出教书先生的气质来。
    补伞要上街去。母亲习惯找的夫妻档修补匠,来自她娘家的村庄。丈夫负责主要的修补工作,妻子在一旁十分娴熟地在每个环节为他做好铺垫,递剪刀,剪一块大小相当的伞布或是一截长度适中的铁线,配合十分默契。那时母亲要回一趟娘家基本凭脚力,路途十分遥远。在县城的一隅可以听到乡音,夫妻俩手艺又好,母亲是十分乐意去的。有的人觉得等待补一把伞太耗时间,来了问好修补完的时间,放下就走,等下次经过再取。母亲则每次都要留下,一边等待修补一边和他们闲聊,半小时内已经梳理出对方祖上三代,以及他们与我外公家以及左邻右舍的关系。第二回母亲去的时候,我听他们讲起的无非还是那些人,只是多了一些新鲜的变数,比如老王家新娶了一个外地的媳妇,或者老梁家添了个大胖孙子。或许对于母亲而言,这是她远嫁之后借以精神返乡的一条快乐的小路。等伞补完,一场跨越县城与乡村的时空交流也接近尾声了。
    如今逢上雨天放学铃响的时刻,我总会停下手中挥动的笔,从楼上隔着玻璃窗,望着从教室里鱼贯而出的学生,三三两两地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操场上,小路上,山坡边,校门口,(这些四处移动的花朵绚丽多彩),为暗淡的雨天的心情增添了几许清新和妩媚。现在,往往一个雨季过去,教室里会多出许多把伞来,没有主人来认领。有的只是伞骨折断了一支,稍稍变形了点,并不影响使用。这一届的学生都是2010年后出生的,这个时代早已跨入流水线自动化时期,我们这代人对一把伞的珍惜之心,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的。再说,有谁愿意费时费神地去四处寻找一个补伞匠呢?那批当年的匠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纷纷改行换业,或告老还乡去了,一个古老的行业就此销声匿迹。
    我得承认自己有收藏一些小物品的癖好。比如一支笔,一把伞,甚至一只水杯。我偶尔会挑合适色调的伞赠予朋友,当然这个朋友是我经过时间考量过的——只有这样的朋友才会明白我的一片心意。她会欢喜地接受,也会如我一般去珍爱它。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伞与“散”谐音,故不宜相赠。后来有一个机会,我询问了一位研究古文字的博士,她说,“伞”字用的是象形的造字法,其异体字“缴”采用的是形声造字法,“散”为声符,取其音不取其义。她的一番严谨的解释暗合了我的想法,让我觉得甚是开怀。我更乐意把伞与“善”联系在一起——事实也的确如此。收到我赠伞的朋友们一直在不散的时光静静存在着,虽不常会面,彼此的牵挂都在。就如在一场场细致紧密的春雨的接力中,(静默着游移在大地之上的伞花),缤纷了一个人间。
    (有删节)

    3. 第三段写母亲喜欢和来自家乡的修伞夫妻闲聊,“这是她远嫁之后借以精神返乡的一条快乐的小路”。简要分析这里所说的“精神返乡”包含了哪些内容。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村里没有人喊他们吹鼓佬。我就自作主张把他们称为吹鼓手。吹鼓手也是手艺人,位于 九佬十八匠的九佬之末,这是书面上的事,村人并不太理会,他们在乎的是在生活面前卖不卖力。无疑,吹鼓手从来不偷懒。从乐器跑出来的声音,清清楚楚地展示着他们的筋道。滥竽充数,那又是书上的故事。他们一共也只有五个人,谁充谁的数啊。    打我有记忆起,他们一直是这么一个组合,锣、鼓、唢呐、镲……一人负责一样乐器,像农民种萝卜,一个萝卜一个坑。我有时怀疑,他们像一只巨手,把村庄举起来又放下去,放下去又举起来,为村民的情绪寻找适当的位置。他们正值壮年,乐声特别结实,往上是抛,朝下是掼,向前是推。      他们人前是农民,人后还是农民。手中的乐器没有改变他们的身份,村人对他们的称谓同样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精心分配着身上的力气,知道棉花地里花多少力气,黄豆地里使多少劲,锣师傅、鼓师傅、镲师傅的称谓上花多大的力,这一本账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伺候稼禾,才是他们真正的特长。开春点豆种瓜,入夏施肥除虫,什么节气干什么活,心里根本不用盘算。给村人当吹鼓手只是生计的一小部分,就像一块田的边角料上种了几棵菜秧。      他们跟泥土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踩下的脚印比他们吹出的音符还多。他们的脚印只有大地记得住,可大地的回忆只躺在纸上。他们永远挤不进村庄外的记忆里。他们的乐器与农具并排挂在墙上,似乎提醒乐器也属于大地。他们用藏垢纳污的手指按下一个个乐孔,敲响声声鼓,穿针引线似的推送出一个个音符。他们像收割庄稼一样,把一个个音符撂倒,捧起,打结。他们把自己也当成最后一茬作物。     敲锣的是他们的队长,走在最前面,锵锵锵,锵锵锵,似乎给后面的音符指路。鼓声往这边奔,唢呐朝那边跑,还有镲,顺着鼓声追。平时寂寞惯了的村庄突然变得拥挤,多出来了许多东西,谁也清点不过来。大家对村庄失去的东西并不在意,何况每天都有东西在丢失,包括记忆、往事。而对于莫名其妙多出来的东西,大家很警惕,也很敏感:谁家有事?      有女出嫁,请他们过来吹。他们铿铿锵锵,敲出红轿子;他们哩哩啰啰,掀起了轿帘子;他们呜呜啊啊,抬起了新娘子。他们锣鼓喧天,他们吹吹打打,把出嫁的女儿吹得哭哭啼啼。      家里有人出殡,也请他们吹一吹。他们给唢呐、锣、鼓系上一条白布儿,用乐声领着孝子孝女。他们吹得呜呜咽咽,一会儿急,一会儿缓,不住地把人引入悲伤。尤其是那唢呐,如泣如诉,似乎那是死者对生者的留恋。乐声飘荡,那是一个个标点符号,伤心处是感叹号,追忆时是省略号,引起亲人痛哭时是顿号,到了墓地时紧紧凑凑的便是句号。     吹鼓手是乡问的乐师,他们用自己的技艺赚着一份微薄的生计。与其他手艺者相比,他们的地位有些许卑微,替人助助兴而已。所以,很多人虽然喜欢听吹鼓手的乐曲,但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去学那玩意儿。慢慢地,吹鼓手们的乐声越来越老了,曲儿,腔儿,松松垮垮,他们再也 吹不出能满村飘的音符。 (节选自干亚群《他们给村庄打个结》)

    4. 文章开头一段说“这是书面上的事”,又说“那又是书上的故事”。请结合具体语境,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 1.   人生难免遇到波折。面对波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作出不一样的审视和思考,收获新的人生经验。请以“波折”为话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60分)
  • 2. 一个旅人,在茫茫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又渴又饿地倒下了。求生的本能驱使他扒身下的黄沙掘水,他扒了许久,扒出一个洞,仍没有见到水,就灰心地倒在一边等待死亡。后来,又有人从这片沙漠经过,发现了他的尸体和洞,人们在洞里再扒了几下,就见到了潮湿的沙土;再扒,就见到了水。人们慨叹地说:“躺着等死,不如死在挖掘之中。遗憾的是,他已经来到了成功之门,却没有进去。”
    根据所给材料,结合自身体验,以“坚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