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6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85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6日专为备考2022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际遇 辑录 风雨飘遥

    B蒙昧 迷惘 处之泰然

    C豁达 墨契 简明厄要

    D料俏 羁伴 似无忌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围绕着它的轴旋转。如果它的形状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内部组成非常对称,完全呈刚性,同时在空间中绝对独立,那么它会永远围绕一个固定的轴旋转下去。然而上述假定都是错误的,地球是处于颤动状态的。1988年7月,科学家发现了地球的第四种颤动形式,而在此前已经知道有三种不同的颤动形式。当你在夜间仔细观察群星的运动时,会发现它们在空中围绕某个点做圆周运动,而这个点恰恰在地球北极的正上方。如果年复一年地研究这些星星,那么就会看到这个中心点在缓慢地移动。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轴在移动,并且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在赤道部位发生膨胀。月亮和太阳吸引着这个膨胀部分,导致地轴缓慢地做圆周运动。一个周期大约为26000年。这个效应称为“岁差”。由于这种圆周运动,每年的春分要比上一年提前一点到来。这是地轴最大的颤动,是古希腊人发现的。
    地轴并不是沿着一个真正的圆运动的。由于月亮有时离地球近,有时离地球远,所以它的吸引力随时间有微小的变化。在运动旋回过程中,这种变化造成一种镜像摆动,即每19年重复一次微小的波动。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根据他对星辰位置的详细研究,在1748年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微弱的波状运动被称为“章动”,它是从拉丁文“点头”一词而来的。早在1765年,一位名叫欧拉的瑞士数学家曾预测,地球的两极在每一年中应沿一小圆圈运动。这种小圆运动太微小,所以在当时人们还无法观测出。望远镜和其他仪器在数十年后才制作得比较精密。1891年,美国天文学家张德勒终于能非常精确地研究星系,并能够测量出星辰位置非常微小的移动。这些位移可用地球位置的移动来很好地解释,并被称为“张德勒颤动”——地极的一种不规则圆周运动,完成一个周期大约需要430天。其轨迹不是一个完美的圆,而且在某些年变得较大。地极位置的变化每年大约只有10码。天文学家认为,这种颤动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分配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通常这是由大地震引起的。地震破坏了地球内部的平衡,虽然不大,但却足以使地球在旋转时抖动一下,从而造成地极发生几码的位移。地震越强,这种偏移自然也越大。
    测量月球或人造卫星位置的方法在不断改进,激光束已经能够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回来。通过计算激光往返所需的时间,便能测算出小到数英寸的位置变化。科学家们宣布,他们用这种技术发现了“第四种颤动”,它使地极在两星期到数月的时间内绕一小圆运动。这个小圆的直径为2.5英尺。通过详细研究有关天气资料的卫星报告,科学家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这种短期和小幅度的第四种颤动是由质量分配的变化导致的,而这种变化又是风使大气圈来回搅动的结果。另外一些因素可能包括引起水体往复运动的风暴,以及雪盖的前进和后退等。令人惊奇的是,像我们所熟悉的阵风、河水流动或冰雪消融等现象都可使巨大沉重的地球产生微小的颤动。事实确实如此。
    【注】码、英尺、英寸:都是英美制长度单位。1码约0.91米;1英尺等于12英寸,约0.30米。

    2. 下列对地球颤动的类型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自转轴在外部空间上的变化,如“岁差”和“张德勒颤动”。

    B地球自转轴在外部空间上的变化,如“岁差”和“章动”。

    C地球自转轴在地球内部空间上的变化,如“岁差”和“章动”。

    D地球自转轴在地球内部空间上的变化,如“章动”和“第四种颤动”。

  •   苔藓植物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植物之一,是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型,在地球上 有超过4亿年的演化历史。苔薄植物的祖先悄然上岸,慢慢进化出了适合陆地生存的特殊“技艺”——变水性。独特的变水性是它们的生存法宝,身体内水分的含量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极端干燥时,它们就进入休眠状态;在水分重新获得时,它们能快速恢复生机。      我们常见的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组织分化,苔藓植物也有,不过它们的根、茎、叶与种子植物并不相同,除了形态迷你,功能和结构还比较简单。苔藓的根是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吸收 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无维管束的分化,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而叶仅由单层细胞构成。 这种结构使得它们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可以直接利用叶片来吸收水分。由于它们的叶表缺少角质层的保护,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敏感很多。      苔藓凭借着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能适应极为苛刻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最早登陆)的植物。 (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老的植株死亡,逐渐转变成有机物,使得贫齋的土壤日渐肥沃,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其他类别的生物才逐渐兴起,“大自然拓荒者”的美誉由此而来。      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即便在城市中苔薄植物也随处可见。在城市道路边的斜坡,为了预防水土流失和滑坡,常需在表面喷混凝土进行巩固。刚开始的时候,混凝土的表面没有一丝绿色。一年过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工建筑的表面逐渐变绿,有一些苔藓定居下来,它们是(最早的定居者)。再过一些年,苔藓愈发繁茂。老的植株死亡后,分解成腐殖或有机质,改良了小环境,然后陆 续有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多样性逐渐增加,形成一个小巧的生态系统。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半固定沙漠和我国第二大沙漠。在沙漠地表广泛生长着一片片不起眼的生物类群,生物学家称其为生物土壤结皮或生物结皮。它是由细菌、 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虽然这些黑绿色的块状体看起 来很不美观,但正是它们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风速,有效地维持了沙漠的地表稳定性。其中,苔藓作为环境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植物,成为生物防沙、固沙的主力军。在荒漠里,水贵如油。生物结皮就像一块海绵,将荒漠中的降水吸收到体内。每当降雨来临,结皮中的各类物种开始各显其能地吸收水分,其中苔藓植物对外界水分变化的(反应最明显)。干燥状况下,苔藓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外表呈黑色;一旦水分充足,(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在园艺上,苔藓最经常的用处就是制作微景观。我们可以利用苔藓的不同质感把它们做成大 树或者小草。苔薄盆栽很适合现代人的家居装饰,小巧鲜绿,节省空间。在包罗万象的植物界中, 苔藓那种卑微又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怜爱,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节选自张力、稻城《苔藓——从荒野“草垫”到城市新宠》)

    3. 对文中有关苔藓“之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化最成功”,主要指苔薄演化历史之长、适应陆生能力之强。

    B“最早登陆”,是指苔藓最早实现了水生植物过渡到陆生的演化。

    C“最早的定居者”,是指苔藓可最早生长在城市中混凝土斜坡上。

    D“反应最明显”,是指苔藓在水分充足时可以立即进入休眠状态。

  • 4. 下列词语中带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昏聩 馈赠 功亏一篑

    B恶心 恶劣 深恶痛绝

    C装载 记载 载歌载舞

    D贻误 怠慢 心旷神怡

  •   冬天实在太冷了。若是冬天搭乘在县城和桥头之间运营的那趟班车的话,紧紧地塞满一车的 不是人,而是外套。每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男人顶着沉重豪华的皮帽子,女人给大头巾缠得刀枪 不入。孩子们更是被捆扎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个个圆乎乎的,胳膊腿儿都动弹不了。拎起个孩子 往地上一扔,还会反弹回来。班车只有一辆,来一天,去一天,要想搭这辆车进城或去桥头,得算好 单双曰。      班车是一辆绿色的中巴,开车的师傅五十来岁,整天笑呵呵的。要是有人在路边招手拦车,他 就一边踩刹车,一边嘴里“嘟儿……”地发出勒马的声音。他那辆破车尽管到处缠满了透明胶带, 还是四面漏风。暖气是一点儿也没有的,大家挤在一起紧坐着,每人嘴前一团白气。偏那破车又 开得死慢死慢,一摇三晃荡,似乎随时都会散架,(一路上让人越坐越绝望)。      不管我上车之前去得有多早,最后得到的座位总是引擎盖子。因为途中每上来一个旅客,司机都会重新分配一下座位,谁让我年轻呢。好座位自然要让给老人了。坐在引擎盖子上最倒霉 了,因为司机是个大烟鬼,一路上抽个不停,把人熏得昏头昏脑。不过幸好是冬天,穿得很厚,倒也 不怕硬硬的引擎盖子会硌屁股。      最怕的是冷。那个冷啊——冷得人一动都不敢动,觉得动弹一下都会瞬间露出破錠,让四面 围攻的寒冷逮着个空子,猛地掏空掩藏在身体最深处的温暖。四肢又沉又硬,唯一的柔软和温暖 只在胸腔里。我偎在蜂鸣器般颤抖不已的引擎盖子上,蜷着腿,尽量把身子缩成最小的一团,眼观 鼻,鼻观心,默念剩余的时间,一秒钟一秒钟地忍受。这时,眼睛一瞟,看到旁边坐着的老头身上披 的羊皮大衣垂下来一角,大喜,立刻捞过来盖在腿上。皮大衣这东西真好,又沉重又不透风,很快, 上半身和下半身出现了温差。我袖着手,缩着脖子,继续默念剩余的时间。      可是,车到可可托海,那件救命大衣就要跟着老头下车了。可我还没反应过来,拽着大衣一 角,不愿意放手。那老头扯着另一头,同情地看着我。我又拽了两下,才绝望地放弃。      温暖的双腿全部暴露在冷空气中,可以听到坚硬的冷空气大口大口吸吮这温暖时发出的“吱啦啦..”的声音。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温差立刻调了个个儿。又因为上半身已经麻木不仁,而下半身刚刚进入寒冷中,还敏感得很,也就更痛苦了..      可可托海是新疆的寒极,据说也是中国的寒极。在八十年代有过-51℃的记录,而寻常冬天 里,三九天降到-40℃则是经常的事。      幸好只痛苦了十几分钟,马上出现了转机。车还没开出可可托海那条著名的林荫道,就有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在路边等车。车门一开,涌上来一群小家伙。我眼明手快,逮着个最胖的,一把捞过来抱在膝盖上,沉甸甸的温暖猛地严严实实罩了上来。他的母亲还拼命向我道谢。  (节选自李娟《坐班车到桥头去》)

    1. 第一段写乘车时的寒冷,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2. 翻译文中括号里的句子。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卫懿公好禽,见觝①牛而悦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子誎曰:“不可。牛之用在耕,不在觝。觗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于是卫牛之觝者,贾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耕而教觝,农官强能禁。邶②有马,生驹不能则善鸣,公又悦而纳诸厩。宁子曰:“是妖也,君不司,国必亡。夫马,齐力者也;鸣,非其事也。邦君为天牧民,设官分职,以任其事,废事失职,阙③有常刑,故非事之事,君不举焉,杜其源也。妖之兴也,人实召之,自今以往,卫国必不多不耕之夫,不织之妇矣。君必悔之。”又弗听,明年,狄④伐卫,卫侯将登车,而和御失其辔;将战,士皆不能执弓矢,遂败于荥泽,灭懿公。
    【注】①觝(dǐ:碰撞,相触。②邶(bèi):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汤阴县南。③阙(jué):犹“乃”。④狄(dí):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
    问题:
    (1)将文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2)春秋时期,耕战是立国之本。从全文看卫懿公的私欲给卫国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用文中语句作答)(6分)
    (3)卫懿公的灭亡具有怎样的历史教训(用文中语句作答)(4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游移的花朵
    绿萍
    老家院墙的一侧是一间储物室,里面放置着各种家什。门后的墙上钉着一排钉子,其中就挂着一只金黄色的斗笠。竹编的斗笠在闽南的田间太寻常了,它们的地位虽不如一只耕犁、一辆水车,在春夏多雨的南方却是人手一个的必需品。插秧或者收割的农忙时节,女子们早晨出门都会随手捎上它。春雨来临的时候,只要下得不太细密,戴上它可以继续劳作而不必停下手上进行了一半的活儿。到了酷夏,它又能遮挡光线,起到防晒的作用。那个时期如果你到我的故乡来,常常能见到(一个个斗笠在大地上移动,如同一朵朵盛开的向日葵)——花朵之下是勤劳的惠安女子。现在即便在乡间,斗笠的身影也早已隐退,只能在一些民俗博物馆里见到。被悬于墙上,用于怀旧。
    家里的雨伞只有两种,一种是油纸伞,另一种则是已经开始兴起的布面伞。祖父的油纸伞不亚于一个精致的艺术品——中间一根木轴,木轴下端安着一个木手柄,上端戴一个木伞帽,中段套着一个木伞箍,质朴光洁。若是农民执这样一柄伞会显出与脸庞相映衬的乡土气息,祖父则不然。他总是一身规矩的中山装,上下四只口袋,左上侧口袋里总会插着一支钢笔,即使雨天撑着油纸伞,也一样显出教书先生的气质来。
    补伞要上街去。母亲习惯找的夫妻档修补匠,来自她娘家的村庄。丈夫负责主要的修补工作,妻子在一旁十分娴熟地在每个环节为他做好铺垫,递剪刀,剪一块大小相当的伞布或是一截长度适中的铁线,配合十分默契。那时母亲要回一趟娘家基本凭脚力,路途十分遥远。在县城的一隅可以听到乡音,夫妻俩手艺又好,母亲是十分乐意去的。有的人觉得等待补一把伞太耗时间,来了问好修补完的时间,放下就走,等下次经过再取。母亲则每次都要留下,一边等待修补一边和他们闲聊,半小时内已经梳理出对方祖上三代,以及他们与我外公家以及左邻右舍的关系。第二回母亲去的时候,我听他们讲起的无非还是那些人,只是多了一些新鲜的变数,比如老王家新娶了一个外地的媳妇,或者老梁家添了个大胖孙子。或许对于母亲而言,这是她远嫁之后借以精神返乡的一条快乐的小路。等伞补完,一场跨越县城与乡村的时空交流也接近尾声了。
    如今逢上雨天放学铃响的时刻,我总会停下手中挥动的笔,从楼上隔着玻璃窗,望着从教室里鱼贯而出的学生,三三两两地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操场上,小路上,山坡边,校门口,(这些四处移动的花朵绚丽多彩),为暗淡的雨天的心情增添了几许清新和妩媚。现在,往往一个雨季过去,教室里会多出许多把伞来,没有主人来认领。有的只是伞骨折断了一支,稍稍变形了点,并不影响使用。这一届的学生都是2010年后出生的,这个时代早已跨入流水线自动化时期,我们这代人对一把伞的珍惜之心,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的。再说,有谁愿意费时费神地去四处寻找一个补伞匠呢?那批当年的匠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纷纷改行换业,或告老还乡去了,一个古老的行业就此销声匿迹。
    我得承认自己有收藏一些小物品的癖好。比如一支笔,一把伞,甚至一只水杯。我偶尔会挑合适色调的伞赠予朋友,当然这个朋友是我经过时间考量过的——只有这样的朋友才会明白我的一片心意。她会欢喜地接受,也会如我一般去珍爱它。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伞与“散”谐音,故不宜相赠。后来有一个机会,我询问了一位研究古文字的博士,她说,“伞”字用的是象形的造字法,其异体字“缴”采用的是形声造字法,“散”为声符,取其音不取其义。她的一番严谨的解释暗合了我的想法,让我觉得甚是开怀。我更乐意把伞与“善”联系在一起——事实也的确如此。收到我赠伞的朋友们一直在不散的时光静静存在着,虽不常会面,彼此的牵挂都在。就如在一场场细致紧密的春雨的接力中,(静默着游移在大地之上的伞花),缤纷了一个人间。
    (有删节)

    4. 第三段写母亲喜欢和来自家乡的修伞夫妻闲聊,“这是她远嫁之后借以精神返乡的一条快乐的小路”。简要分析这里所说的“精神返乡”包含了哪些内容。
  • 1.   人生难免遇到波折。面对波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作出不一样的审视和思考,收获新的人生经验。请以“波折”为话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60分)
  • 2.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或经历,以“学与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