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4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61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4日专为备考2022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老师和校长流动机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

    B近年来随着全国气候的变暖,深藏于滇西群山中的程海湖的蒸发量也逐渐增大。

    C我国将展开大规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未来几年内可建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D在雅典奥运会上扬我国威的体育健儿抵达首都机场后,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   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并不意味着我们处于“宇宙的中心”。造成无数星系四散离去的 原因,是宇宙正处在一种整体膨胀之中。这种膨胀使得所有的星系并非只是远离我们而去,而是 相互之间都在彼此分离。你到任何一个星系上去,都会看到同样的情景。这有如一只镶嵌着许多 葡萄干的面包正在不停地膨胀,那么面包中的葡萄干就会彼此分离得越来越远。      宇宙膨胀这一崭新的科学思想深深动摇了宇宙静止不变的陈旧观念,它是20世纪科学中意 义最为深远的杰出成就之一。问题是:造成这种不可思议的超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膨胀究 竟始于何时?      可以想象,既然星系都在彼此四散分离,那么回溯过去,它们就必然比较靠近。如果回溯得极 为古远,那么所有的星系就会紧紧地挤在一起。也许,我们的宇宙就是从那时开始膨胀而来,也许 那就是宇宙的开端?      首先这样描绘宇宙开端的是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他设想那个极其致密的原始天体在一场 无与伦比的爆发中爆炸了,爆炸的碎片后来成了无数个星系,它们至今仍在继续向四面八方飞散 开去。因此,宇宙的膨胀,星系彼此匆匆分离,都是那个“原始原子”爆炸的直接结果。      1948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等人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想法。他们计算了那次爆 炸的温度,计算了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下降得有多快,计算出应该有多少能量转化成各种基本粒 子,进而又怎样变成了各种原子等等。A们后来把最初的那次爆发称为“大爆炸”,这种宇宙起源 的学说则称为“大爆炸宇宙论”。根据种种线索推断,大爆炸发生在约138亿年前。      如果把大爆炸当作宇宙诞生的时刻,那么今天宇宙的年龄就是约138亿岁。不过,这里仍有 许多问题。天文学家总是根据现在观测到的宇宙膨胀来推算它已经膨胀了多久。但是,宇宙膨胀 速度是否始终保持不变呢?这就好像一位长跑运动员正以5米/秒的速度向你跑来,有人告诉你 这位运动员已经跑了 5000米,要你猜猜他跑了多久。你也许觉得这很容易:每秒跑5米,跑5000 米当然是用了 1000秒。但是,你很可能错了!因为,这位运动员也许一开始跑得很快,只是快到 你那里时速度才慢了下来。那样的话,他跑完这5000米也许只需900秒。      宇宙的膨胀也是这样。今天它的膨胀速度可能比很久以前慢了许多,那样的话,宇宙的年龄 就会比138亿岁更小。不过,有些老年恒星似乎已经有130亿岁了,宇宙的年龄当然应该比它们 更老。也许,宇宙膨胀的速度并没有减慢?      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彼此间的引力,将会促使星系相互远离的速度逐渐减慢。问题是:这种引 力究竟有多大?它最终能不能迫使整个宇宙的膨胀完全停顿下来,甚至迫使所有的星系重新聚拢 到一起?      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强,宇宙间物质的总引力有多大,取决于宇宙 中究竟有多少物质;也就是说,取决于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有多大。如果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非 常小,那么它们的引力就很弱,就不可能制止宇宙的膨胀;如果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非常大,那么 它们的引力就非常强,强得足以迫使宇宙的膨胀停顿下来,并进而转变为收缩。      当然,在“平均密度非常小”和“平均密度非常大”之间,总会有一条分界线,称为宇宙物质的 “临界密度”。如果宇宙物质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平均密度超过临 界密度,宇宙最终将会停止膨胀,并进而转变为收缩。      天文学家们至今还不清楚,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究竟是否大于临界密度。假如宇宙将来真的 从膨胀变为收缩,那么很久很久以后,在这样一个“收缩宇宙”中,一切物体最终都将无比猛烈地撞 击到一起,这被称为“大坍缩”。宇宙从开始收缩直到大坍缩,有点像把大爆炸和宇宙膨胀这部“电 影”倒过来再放一遍。 (节选自卞毓麟《拥抱群星》)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语气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也许),我们的宇宙就是从那时开始膨胀而来。(也许,表示推测语气)

    B(那样的话),他跑完这5000米也许只需900秒。(那样的话,表示假设语气)

    C(不过),有些老年恒星似乎已经有130亿岁了。(不过,表示转折语气)

    D(问题是):这种引力究竟有多大?(问题是,表示疑问语气)

  •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届时 银幕 运筹帷幄

    B描摹 深谙 责无旁代

    C决裂 教唆 文过是非

    D熬战 跨度 铤而走险

  •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关于地震前兆丰富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古书《隆德县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则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出现的地声和地光等。宏 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 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现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 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冬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 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二是地形变化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測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预測未来大震的发生。三是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測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量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4. 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一项是()

    A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量。

    B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充以及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弱的变化。

    C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判断地震时地球的物理变化。

    D用仪器测量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預测地震的发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1. 这则小故事,阐发了什么样的道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日:“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 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日:“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至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日:“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灵公:齐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国:国都。

    2. 这篇小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请简要分析。
  •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都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送董邵南序》)
    【注】①有司:这里指主考官。②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③合:遇合,指受到赏识重用。④慕义强仁者:仰慕仁义、尽力践行的人。⑤矧:况且。⑥化:指政治教化。⑦恶:何,哪里。⑧卜:判断,检测。⑨望诸君: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投奔赵国后的封号。⑩屠狗者:指隐于燕赵市井中的豪侠之土。

    3. 根据第一段内容,简要描述董生当时的人生状况。
  • 人生识字糊涂始 魯迅 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所究别人的言语。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却点不断的,又何尝少有?人们学话,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怕不过极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中,请恕我坦白地再来重复地说一句罢,大约仍然糊糊涂涂的还是很不少。这自然是古文作怪。因为我们虽然拼命地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说话,整天的可以听见;而且所读的书,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慢的居多,所以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自己本是糊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糊涂,读者看起文章来,自然也不会倒明白。因此我想,这“糊涂”的来源,是在识字和读书。 例如我自己,是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然而很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唆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勾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 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 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 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至于旧语的复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的意义。

    4. 作者认为,学话容易、学文难的原因是什么?(6 分)
  • 1.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荀子》说:“修身自强。”古人的这些论述,是不是在你的心里产生了共鸣?根据以上论述,结合自己的体会或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分)
  • 2.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古人的这些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