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业务》4月2日

考试总分:1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51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业务》4月2日专为备考2022年广播电视业务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由主持人主持,由特邀嘉宾和演播室受众直接参与,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生活中群众关心及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或争鸣的电视评论形式是()。

    A漫谈式谈话评论

    B讨论式谈话评论

    C对话式谈话评论

    D现场参与式谈话评论

  • 2. 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新闻中的名词术语,另一种是()。

    A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B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C用来衬托或补充新闻主体的内容

    D论题集中,分析扼要

  • 3. 高剪辑率影片中的镜头()

    A相对比较短

    B相对比较长

    C相对适中

    D说不清楚

  • 4. 创立于1941年12月3日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称()。

    ANN

    BRI

    CIR

  • 1. 现场直播的主要特点包括()。

    A重要性

    B即时性

    C直接性

    D灵活性

    E参与性

  • 2.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包括()。

    A更具时效性

    B更具说理性

    C平易亲切

    D生动形象

    E视听形象

  • 3. 电视新闻中常见的画面编辑点有()

    A对比编辑点

    B心理活动编辑点

    C声音编辑点

    D画面编辑点

    E动作编辑点

  • 4. 新闻线索的特点包括()

    A内容新鲜,很有价值

    B比较简单,完整性差

    C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D只是信号,有待证实

    E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 1. 简述正面宣传与新闻批评的关系。
  • 2. 简述《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 3. 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 4. 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遵守的原则有哪些?
  • 1. 根据所给材料撰写一则广播消息,300字左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禁止利用教辅材料非法牟利中新网8月10日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市场秩序,禁止出现利用中小学教辅材料非法牟利现象。通知强调,出版单位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必须符合规定的业务范围。严禁任何形式的买卖书号、刊号、版号和一号多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不具备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一律不得出版、重印、再版中小学教辅材料。通知要求,中小学教辅材料必须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的发行单位发行。任何部门、单位、个人未经批准一律不得从事中小学教辅材料发行活动。严禁出版发行单位委托不具有发行资质的部门、单位、个人代理发行销售中小学教辅材料。通知指出,各出版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价格政策规定,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严禁出版单位违法违规采取高定价低折扣形式推销中小学教辅材料。各相关出版单位要在本单位互联网页显著位置,向社会公开所出版的所有中小学教辅材料定价情况,包括开本、印张数、印张单价、零售价格等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于中小学教辅材料发行,通知特别强调,严禁出版发行单位派员进入学校、班级,向老师、中小学生和家长推荐、征订、搭售教辅材料;严禁出版发行单位伙同学校有关人员要求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中小学教辅材料;严禁出版发行单位在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活动中违规收受任何费用;严禁销售内容质量、编校质量或印装质量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的中小学教辅材料,对销售的不合格中小学教辅材料要全部召回销毁;严禁销售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的中小学教辅材料。通知要求,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辖区中小学教辅材料市场进行一次集中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违反国家价格政策和有关管理规定,以高定价低折扣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问题。通知强调,对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对涉案金额较大、问题严重、情节恶劣、影响较大的案件,坚决予以查处,该吊销的吊销,该取缔的取缔,构成犯罪的一律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2. 给材料写作。(1)根据所给材料撰写一则广播消息,300字左右。新华网8月13日电日前,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通知指出,近年来,文艺晚会不断创新发展,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要看到,文艺晚会包括节庆演出过多过滥,存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舞美、大制作,奢华浪费、竞相攀比等不良现象。特别是财政出资或摊派资金举办的晚会,容易助长不正之风,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群众意见很大。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作为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的重要抓手,切实抓好,使文艺晚会进一步规范,奢华之风、铺张浪费现象明显扭转。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切实在丰富思想内涵、引领价值追求、增强文化底蕴上下功夫,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简朴大方、反对豪华奢侈,提倡因地制宜、反对大操大办,防止拼明星、比阔气、讲排场。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举办文艺晚会。各地党委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节庆观,带头把制止豪华晚会和节庆演出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杜绝铺张浪费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大腕”,坚决刹住滥办节会演出,滥请高价“明星”、“大腕”的歪风。原则上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为公祭、旅游、历史文化、特色物产、行政区划变更、工程奠基或竣工等节庆活动举办文艺晚会。不得与企业联名举办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向下级事业单位、企业以及个人摊派所需经费。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等原则上不得与地方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通知强调,要营造节俭办晚会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精神,宣传报道崇尚艺术、不尚奢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鼓励演出节目出新出彩,鼓励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加强舆论监督,对临场罢演、漫天要价,敷衍演出、欺骗观众的歪风邪气予以揭露,对大操大办、奢华浪费的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予以曝光,对未按程序报经批准的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各级新闻媒体不得安排播出和宣传报道。要加强电视文艺晚会播出和宣传的管理,对上星综合频道播出电视文艺晚会实行总量调控,避免晚会播出扎堆。通知要求,加强对文艺晚会的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好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的立项关、内容关、监管关,切实担负起管理责任。要加强资金管理,制定规范的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支出标准,严格晚会经费预算,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不得借举办晚会之机发放礼品、贵重纪念品,防止利用晚会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要加大财务监督力度,严格落实审计制度,依法对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进行审计。对违反本通知规定、耗资巨大、奢华浪费的,要严肃查处。(2)为所给的材料配发一篇评论。中盒部等五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本台消息:今天,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通知指出,近年来,文艺晚会不断创新发展,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要看到,文艺晚会包括节庆演出过多过滥,存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舞美、大制作,奢华浪费、竞相攀比等不良现象。特别是财政出资或摊派资金举办的晚会,容易助长不正之风,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群众意见很大。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作为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的重要抓手,切实抓好,使文艺晚会进一步规范,奢华之风、铺张浪费现象明显扭转。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简朴大方、反对豪华奢侈,提倡因地制宜、反对大操大办,防止拼明星、比阔气、讲排场。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举办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大腕”,坚决刹住滥办节会演出,滥请高价“明星”、“大腕”的歪风。原则上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为公祭、旅游、历史文化、特色物产、行政区划变更、工程奠基或竣工等节庆活动举办文艺晚会。不得与企业联名举办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向下级事业单位、企业以及个人摊派所需经费。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等原则上不得与地方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通知要求,要加强舆论监督,对临场罢演、漫天要价、敷衍演出、欺骗观众的歪风邪气予以揭露,对大操大办、奢华浪费的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予以曝光,对未按程序报经批准的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各级新闻媒体不得安排播出和宣传报道。要加强资金管理,制定规范的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支出标准,严格晚会经费预算,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加大财务监督力度,严格落实审计制度,依法对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进行审计。(《新闻联播》2013年8月13日)
  • 3. 将以下材料改写为一篇广播消息稿,350字左右。(15分)国际金融危机后,敢为天下先的珠三角民企老板“厌旧贪新”,纷纷拋弃陶瓷、纺织、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迷恋上光伏、风能、电子信息等低碳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珠三角民企投资低碳产业的资金已超百亿元,投资额首次超过传统产业。省经信委有关人士认为,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大潮下,珠三角民企又一次走在市场前面,成为广东低碳经济的“先锋”力量。昨天,广东昭信集团董事长梁凤仪一见到记者就高兴地说,他们自主研制的半导体照明芯片设备即将投产。梁凤仪曾是佛山有名的鞋业大王,金融危机一来,一双鞋赚不到一元钱。一气之下,梁凤仪把鞋厂关了,改行搞LED照明。没想到,一年赚了几千万,成了LED大王。记者走马珠三角发现,像梁凤仪这样“厌旧贪新”的民企老板不胜枚举。佛山南庄陶瓷第一人关润尧一年之内关闭属下11家陶瓷厂,发展全省最大的环保商品城;南海“塑料罐大王”罗意自急流勇退,转行当了风力发电的“行业干将”;东莞“机电大王”沈剑山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商。这些昔日“洗脚上田”的农民企业家,谈起低碳产业滔滔不绝。他们最青睐的是半导体照明、OLED、太阳能等行业,仅佛山,规模以上光电企业超过250家,总产值200多亿元。投资低碳产业,珠三角民企老板毫不手软,项目动辄过亿元,如三水的薄膜太阳能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顺德的彩虹OLED项目,前期投入就达5000万元。在民企的冲锋陷阵下,广东低碳产业迅猛发展。粗略估算,目前广东低碳产业总产值约66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工业增加值1250亿元,占全省的8.2%。最近,省经信委制定了一份《广东省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把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四大低碳新兴领域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点。省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说,预计未来5到10年,低碳新兴产业将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广东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