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题库分类
下载APP
帮助中心
首页
考试
搜题
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查试题
>
建筑工程
>
注册测绘师
>
测绘案例分析
搜答案
注册测绘师 (3)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测绘案例分析
测绘综合能力
最新试题
某工程拟建6层建筑物,1层地下室,用地面积3 177. 76 m
2
,现状场地较平整。基坑开挖深度为3. 25~6. 90 m,东、南、北三面均为道路,东侧为旗峰路,距基坑约15 m,西侧为2~5层的住宅楼群,天然基础,与基坑最近距离约6m。 场地附近属残丘台地地貌单元,地表均已填土,地面较平。根据钻探揭示,场地内第四纪地层主要有坡积层和厚度较大的残积层,下部基岩为花岗岩类。场地内地下水为滞水类型,储存于黏性土层中,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勘察期间水位埋深为2. 30~3. 10 m。 基坑西侧采用复合型加强土钉墙支护,其余各层比较空旷故采用“放坡+土钉”的支护方式。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建筑物的变形。无论那种位移的量超出了某个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结构与道路造成危害。为了解施工期间基坑位移、沉降及周边建筑物变形的变化情况,保证基坑自身稳定和安全以及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同时给设计、施工部门提出准确的、可靠的、科学的数据,必须进行基坑围护结构沉降、基坑位移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上述规范要求,本工程深基坑开挖监测内容包括:1.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2.基坑周围房屋的沉降观测;3.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4.支护结构面开裂情况检查;5.基坑周围地面超载状况检查;6.基坑渗水、漏水状况检查。主要采用工程测量及目测2种方法相结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数据异常时外界偶然因素的不利影响,从而提供精确真实可靠的科学数据。在基坑开挖前7天完成7个基准点的布设,基坑支护边线确定后马上布设观测点,并对位移、沉降监测网进行初始值的测读。问题(1)试述变形测量实施的程序与要求。(2)试述设置变形测量点的要求。(3)变形监测的数据包括哪些?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03-11
地下管线测量1)工程概况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市的地下管线越来越多。由于历史原因,早期的地下管线没有管线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容易遭到破坏。为了摸清管线的分布情况,建立全市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为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提供信息,决定开展全市的地下管线测量工作。某甲级测绘单位通过竞标获准承接该项目的测量工作。2)测量工作内容测量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地下管线调查、地下管线测绘、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3)问题(1)简述地下管线图测量的内容。(2)对于地下隐蔽管线点,其探查的精度有何要求?(3)简述对隐蔽管线探查的有关规定。(4)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内容有哪些?
03-11
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市拟开发“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1)系统建设目标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球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实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统一管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基础信息库建立、更新调查内业处理、日常变更调查、年度土地统计数据上报等农村地籍管理工作。系统具有海量数据管理、高效智能无缝拼接处理、多源数据融合、动态更新维护等特点。2)系统建设任务(1)农村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建立;(2)软件应用软件平台的研制。3)提交成果(1)农村地籍信息数据库及入库技术方案;(2)全套技术文档;(3)农村地籍管理信息软件系统一套。4)问题(1)简述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总体思路。(2)简述C/S网络结构下的GIS开发方法。(3)简述系统运行的网络体系结构。
03-11
例5-2根据××国土厅的安排,某县于××年××月开始进行土地调查工作,土地权属调查现已完成;下一步的工作是完成该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测区总面积约370 km
2
。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5 m。1.主要技术依据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版);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3)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范》;4)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6)《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5968—1995);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 000、1:50 000数字高程模型》(CH/T1008—2001)。数学基础为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和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2.现有成果资料如下:1)村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2)该县土地权属调查成果;3)该县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成果;4)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问题(1)简述土地调查的内容。(2)简述地类调查的内容与要求。(3)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面积计算的工作内容。
03-11
某测绘单位承担某商住楼建设过程中的变形监测任务.该楼位于城市的中心区,设计楼层14层(含地下2层),楼高约50m.本建筑的变形监测等级为三等. (1)已有资料: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设计图及相关说明文档;施工首级gps控制网资料(城市地方坐标系);周边地区一、二等水准点资料(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他相关资料.(2)投入的主要测量设备:0.5″级全站仪一台套;ds05型水准仪一台套.[问题]1.该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项目有哪些?2.简述该建筑的变形监测精度要求.3.简述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的方法.
03-11
某市交通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是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利用GIS应用平台,通过空间分析、专题制图、三维模拟显示等手段,处理各条道路、各道路交叉监控数据与车流监控数据,从而提高该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水平,同时为道路交通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支持。【问题】1.数据库设计包括哪些内容?2.简述数据库主要功能需求与设计。3.试述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03-11
行政区划图的编制1)任务概述为反映××自治区境界范围内的行政区划、道路交通、城镇分布、基本地貌的基本情况,××测绘单位拟编制《××自治区地图》,以公开出版的形式为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提供工作用挂图。任务周期:2个月内完成。2)制图区域概况××自治区地处中国华南沿海,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东部与广东省为邻,东北与湖南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贵州省,西面与云南省接壤,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连。东西最大跨距771km,南北最大跨距634km。陆地区域面积23. 67万km
2
,北回归线东西横穿××自治区,海岸线长约1 000余km。全区辖1 4个地级市,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 6个县、1 2个民族自治县,另辖2个管理区和2个新区。3)具体要求(1)挂图比例尺为1:80万,选用等角圆锥地图投影,幅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大度纸全张(1194mm*889mm)或对开(880mm*594mm)。(2)挂图的地理要素包括主要河流、湖泊、大型水库,乡镇(含)以上居民地,铁路,乡级(含)以上公路,县级(含)以上境界等。(3)需公开出版发行。4)问题(1)说明该挂图应选择的纸张的大小及理由。(2)简述该挂图地图编制过程中制图资料的选择。(3)简述居民地要素选取的原则。(4)简述图内境界及境界线色带的表示。
03-11
某市计划编制一幅经济挂图,为市领导、各职能部门了解本市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为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服务。该市东西长35 km,南北宽20 km。某测绘局承担了编制任务,编制要求如下:1.挂图选用等角圆锥地图投影,幅面根据选择4开(510 mm *360 mm);2.挂图采用数字制图进行编绘,地理要素通过已有的资料进行编绘,按照中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编绘要求表示要素和进行制图综合,地理要素包括县级(含)以上境界、铁路、乡级(含)以上公路、乡镇(含)以上居民地以及主要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3.专题要素表示全市各县(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各县(区)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构成等;4.地图现势性应达到2010年底;5.印前数据,应确保挂图内容正确,要素的详细程度适中,各要素制图综合及图层关系处理合理,叠置顺序无误,地图设色、符号及注记配置和地图整饰美观;6.需公开出版发行,同时提交印前数据。现已收集2007年更新生产的公开版1:250 000地图数据,内容与1:250 000地形图基本一致;全市行政区划简册,资料截至2010年底;2010年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含各县(区)人口数、生产总值以及各县(区)第一、二、三产业的总值,资料截至2010年底;全市旅游交通图,比例尺1:900 000,2010年初出版。 问题(1)该挂图应采用多大的比例尺?(2)用框图表示专题地图的制作过程。(3)地理底图的作用是什么?应选取哪些基础地理要素?
03-11
某测绘单位受某公司的委托,承接其花园小区的房产测绘工程,小区共有建筑27幢,建筑总面积约100 000 m
2
,其中包括1幢多功能综合楼、26幢住宅楼。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房产分户。问题(1)简述建筑外围测量的要求。(2)简述房屋面积测算的工作内容。(3)简述多功能综合楼的面积分摊计算方法。
03-11
某测绘单位为某省编制一幅综合经济挂图,该省东西方向宽约400km,南北方向长约550km。挂图采用数字制图技术进行编绘,地理底图要素需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种基本资料或数据进行编绘,按照中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编绘要求表示要素和进行制图综合,包括要素取舍、分类合并及图形概括等,制作形成符合四色印刷的印前数据,印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挂图内容正确,要素的详细程度适中,各要素制图综合及图层关系处理合理,叠置顺序无误,地图设色、符号及注记配置和地图整饰美观。1.具体要求(1)挂图比例尺为1:6 000 00,选用等角圆锥地图投影,幅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全开(1024mm*787mm)或对开(787mm*546mm);(2)挂图的地理底图应表示主要基础地理要素,包括县级(含)以上境界、铁路、乡级(含)以上公路、乡镇(含)以上居民地,以及主要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3)专题要素表示全省各县(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各县(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构成等;(4)境界、公路及居民地名称的现势性应达到2 00 9年底;(5)需公开出版发行,同时提交印前数据。2.收集的资料(1)2007年更新生产的公开版1:250000地图数据,内容与1:250000地形图基本一致;(2)全省行政区划简册;资料截止2 00 9年年底;(3)2010年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含各县(市)人口数,生产总值,以及各县(市)第一、三产业的总值,资料截止2 00 9年年底;(4)全省旅游交通图,比例尺1:900000,2 0 1 0年年初出版。【问题】1.说明该挂图选择的幅面尺寸及理由。2.说明编图中如何使用所收集的各种资料。3.简述如何编绘居民地和水系等地理底图要素。4.简述如何用饼图和柱状图方法表示专题要素,以及如何配置符号。
03-11
上一页
下一页
热门试题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某测绘单位承担了该市的地理国情数据建库的任务,并对采集的地理国情数据建立基础空间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问题]1.基础空间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框架包括哪些。2.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包括哪些内容3.数据库的系统设计包括哪些内容4.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题(20分)某单位拟在一山坡上开挖地基新建一住宅小区,范围内现有房屋、陡坎、小路、果园、河沟、水塘等。某测绘单位承接了该工程开挖土石方量的测算任务,外业测量设备使用一套角精度为2″的全站仪,数据处理及土石方计算采用商用软件。(1)距山脚约500m处有一个等级水准点。在山坡上布设了一条闭合导线,精度要求为1/2000。其中,导线测量的水平角观测结果见下表。(2)在山坡上确定了建设开挖的范围,并测定了各个拐点的平面坐标(x.y).要求开挖后的地基为水平面(高程为h),周围坡面垂直于地基。(3)采集山坡上地形特征点和碎部点的位置及高程。为保证土石方量计算精度,采集各种地形特征点和碎部点,碎部点的采集间距小于20m。(4)数据采集完成后,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然后采用方格网法计算出土石方量,最终经质检无误后上交成果。【问题】1.列式计算本项目中导线测量的方位角闭合差。2.本项目中哪些位置的地形特征点必须采集?3.简述采用方格网法计算开挖土石方量的步骤。4.简述影响本项目土石方量测算精度的因素。
1)工程概述××房地产开发公司,计划在××市××规划小区拟建4栋6层住宅楼,楼号为9号、10号、11号、12号。拟建工程位于××以东,××以北,两者交叉口东北。××公司承担了住宅楼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场地地形基本平坦,最高地面高程38. 24m,最低地面高程36. 90m,平均地面高程37. 45m。该区地貌形态单一,为山前冲洪积平原。根据野外钻探资料,勘探深度范围内岩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和白垩系王氏群泥质砂岩层。根据其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将场区地基土范围内岩土层自上而下分为6主层和2亚层。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地下水有两层。其中第一层含水层为第③1层粉质黏土,地下水类型系上层滞水,主要补给来源是依靠大气降水,排泄以蒸发为主;第二层主要含水层为第⑤层粗砾砂,地下水类型属第四系孔隙微承压水,勘察期间实测稳定水位标高在35. 07-35. 80m之间。主要补给来源是邻区补给,排泄以地下径流为主。据调查,第二层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在2,
1.任务概况××市交通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交通委”)是政府交通决策部门,下辖“两局一队”,即路政局、运输管理局和交通执法总队,主要负责运筹决策交通发展建设,领导改进交通行业管理工作,协调解决交通运行中的重大综合性、突发性问题。路政局负责组织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路政管理工作,为市交通委决策提供支持。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城养中心”)是路政局直属单位,具体承担城市道路养护情况和占掘路情况的巡查工作;承担城市道路养护大中修工程计划、设计、预决算的技术审评工作;承担城市道路养护有关情况的收集、整理工作。2.目标和主要任务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子系统的总体建设目标为:一要实现“业务管理、资源整合、横向管理”三位一体化,动态静态联动管理相结合,推动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业务体系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转变;二要实现城市道路巡查信息采集、上报、养护任务下发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养护信息在养护中心、巡检大队、养护责任单位之间的共享。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建设内容,本案例针对系统部署和集成方面设定了以下目标和主要任务:(1)系统部署。指导系统开发者实施部署过程,指导用户建立部署环境。(2)系统集成。对系统数据的集成,对系统功能模块的集成,对系统表示的集成。3.使用对象(1)××市交通委。(2)××市交通信息中心。(3)××市城市道路养护中心。[问题]1.本系统部署的基本单位及其构成是什么?部署模式主要分为哪几类?2.根据案例,介绍系统集成的内容、方式、步骤以及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某测绘单位为某省编制一幅综合经济挂图,该省东西方向宽约400km,南北方向长约550km。挂图采用数字制图技术进行编绘,地理底图要素需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种基本资料或数据进行编绘,按照中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编绘要求表示要素和进行制图综合,包括要素取舍、分类合并及图形概括等,制作形成符合四色印刷的印前数据,印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挂图内容正确,要素的详细程度适中,各要素制图综合及图层关系处理合理,叠置顺序无误,地图设色、符号及注记配置和地图整饰美观。1.具体要求(1)挂图比例足为1:600000,选用等角圆锥地图投影+幅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全开(1024mm×787mm)或对开(787mm×546mm);(2)挂图的地理底图应表示主要基础地理要素,包括县级(舍)以上境界、铁路、9级(含)以上公路、乡镇(含)以上居民地,以及主要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3)专题要素表示全省各县(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各县(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构成等;(4)境界、公路及居民地名称的现势性应达到2009年底;(5)需公开出版发行,同时提交印前数据。2.收集的资料(1)2007年更新生产的公开版1:250000地图数据,内容与l:250000地形图基本一致;(2)全省行政区划简册,资料截至2009年年底;(3)2010年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含各县(市)人口数,生产总值,以及各县(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总值,资料截至2009年年底;(4)全省旅游交通图,比例尺1:900000 ,2010年年初出版。【问题】1.说明该挂图选择的幅面尺寸及理由。2.说明编图中如何使用所收集的各种资料。3.简述如何编绘居民地和水系等地理底图要素。4.简述如何用饼图和柱状图方法表示专题要素,以及如何配置符号。
××市交通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是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利用GIS应用平台通过空间分析、专题制图、三维模拟显示等手段处理各条道路、各道路交叉口监控数据与车流监测数据,从而提高该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水平,同时为道路交通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问题 (1)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数据库建设设计书的主要内容。 (3)试述数据库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
数字地面模型 1)工程概况 为满足××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DEM)。项目前期分别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主作和测区的空三加密任务。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测区1:2000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DEM)的生产工作。 2)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中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200km 2 。测区内以丘陵为主,最低海拔高度为40m,最高海拔高度为120m。 3)主要技术依据 (1)《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2)《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3)《1:5 00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CB/T 15967—2008); (4)《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 17278—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5—2001); (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和代码》(GB/T 13923—2006); (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4)航摄资料 采用传统的胶片航空摄影方式,摄影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 0,像幅为23cm*23cm,航摄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3200km 2 ,设计航高为1216m,设计航向重叠度为6 5%,设计旁向重叠度为35%。摄影基线B=644m,航线间隔D=1196m。测区共布设34条航线,每条航线1 2 5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2 5 0张。 5)控制点资料 在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利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进行了全测区的空三加密工作,空三成果已通过质量检查和验收。 6)例题 (1)画出数字地面模型(DEM)的生产流程图。 (2)数字地面模型(DEM)质量检查的内容有哪些? (3)数字地面模型生产应提交的资料有哪些?
根据省国土厅的安排,某县于××年×月开始进行土地调查工作,土地权属调查现已完成;下一步的工作是完成该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总面积约370km2。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5m。 2.主要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 00 4年修订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3)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范》; (4)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6)《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5968—2008); (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08—2001)。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 9 80西安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 4.现有成果资料 (1)村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 (2)该县土地权属调查成果; (3)该县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成果; (4)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 【问题】 1.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 2.简述地类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3.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面积计算的工作内容。
1 9 9 5年1 1月,国务院确定从1 9 9 6年开始用5年时间完成全国陆地(不含港澳界)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任务。根据这一要求某省在民政部门的牵头组织下,于2 00 0年4月开始对本区的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进行勘定工作。 【问题】 1.简述界桩点位置选定的原则。 2.简述界桩的形状。 3.简述边界线标绘的内容、方法、技术及精度要求。
某待建隧道长约10km,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提供的前期测绘成果和设计资料包括:1.进、出洞口各4个
APP
下载
手机浏览器 扫码下载
关注
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
微信
小程序
微信扫码关注
领取
资料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