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1、《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羊脂球》《悲惨世界》等。()
答 案:错
解 析:《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2、古代“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答 案:对
解 析: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
单选题
1、 对下面句子的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答 案:A
解 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错误。用“衬托”的手法写出“那人”的孤单,也表现了渡船老人对别人的关心和同情。故选A。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答 案:A
解 析:B“瀚海”指沙漠,不是“大海”;C《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史书”;D《礼记》不属于“四书”,应该改为《论语》;故选A。
多选题
1、下列诗句中与“送别”相关的有()
答 案:ABC
解 析:“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意图通过对人和月亮进行对照,说明一个人生哲理。自古至今只有一个月亮,“古时月”实际上就是“今月”,说今月曾照映过古人,今人却看不到古代的月亮,是为了要说明:月亮是永恒的存在,而人生却是短暂的。诗人面对明月,浮想联翩,发出了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故选D。
2、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段中【】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答 案:AC
解 析:从第四段的内容来讲,两个过程指的是: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
主观题
1、解释下列括号的字。
①吾(闻)仙必有分________
②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________
答 案:①听,听说②不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明朝解缙作的对联。请谈谈你对这副对联含义的理解。
答 案:这副对联表面上是写墙头芦苇和山间竹笋的形态特征的,其实是在讽刺挖苦那些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只会摇头晃脑、夸夸其谈的腐儒。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中加括号字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其意。
(刑)人如恐不胜
答 案:名作动,施行刑罚
2、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字的意思。
旦日(飨)士卒
答 案: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