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1、某DNA片段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为5’-GAATTC-3',则其互补链的碱基序列是()
答 案:B
2、下列对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答 案:C
多选题
1、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答 案:ABD
2、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答 案:AC
主观题
1、图1为细胞合成与分泌淀粉酶的过程示意图,图2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细胞结构或物质。
(1)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控制该酶合成的遗传物质存在于[4]()中。
(2)图1中,淀粉酶先在核糖体中合成,再经[2]()运输到[1]()加工,最后由小泡运到细胞膜外,整个过程均需[3]()提供能量。
(3)图2中,与细胞相互识别有关的是图中的[5](),帮助某些离子进入细胞的是()(填图中序号)。
答 案:(1)蛋白质;细胞核 (2)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糖蛋白;6
解 析:(1)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由[4]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控制合成的。 (2)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先在核糖体中合成,然后先后经过[2]内质网和[1]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整个过程需要[3]线粒体提供能量。 (3)图2中5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6是通道蛋白,可以帮助某些离子进入细胞。
2、玉米为二倍体,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糯玉米口感好,广受喜爱。为加快育种进程,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吉诱101玉米品系对糯玉米品系进行诱导,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糯玉米和吉诱101玉米的体细胞中有()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糯玉米体细胞中()(填“有”或“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因此高度不育。
(3)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产生二倍体糯玉米,这种变异属于()。理论上,加倍后得到的二倍体糯玉米为()(填“纯合子”或“杂合子”)。采用上述方法可明显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4)科研人员对单倍体进行了不同处理,种植后统计散粉植株数并计算散粉率(散粉代表可育),结果如下表。
注:溶解秋水仙素的溶剂对植株散粉无显著影响
据表可知,第()组单倍体糯玉米的染色体加倍效果最佳。第4组在本实验中作为()组。
答 案:(1)2 (2)无 联会 (3)染色体数目变异 纯合子 (4)1 对照
填空题
1、细胞可以分泌物质,也可以分泌囊泡。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囊泡,大小一般为30~100nm,其结构如下图。它可在细胞间往来穿梭进行信息传递。
请回答问题:
(1)细胞内的囊泡以()方式被分泌到细胞外成为外泌体。
(2)外泌体膜和细胞膜的结构均以()作为基本支架。
(3)外泌体可通过其膜上的()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也可以利用膜的()性与靶细胞膜融合,将其携带的microRNA等物质释放到靶细胞内。
(4)microRNA与靶细胞内相应基因转录形成的()结合,使转录产物无法发挥作用,影响基因的(),进而调控靶细胞的生命活动。
答 案:(1)胞吐 (2)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 流动 (4)mRNA 表达
2、高盐环境下粮食作物会大幅减产。为研究植物的耐盐机理,科研人员将耐盐植物滨藜和不耐盐植物柑橘分别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并计算生长率,结果如图1。请回答问题:
(1)据图1分析,与植物A相比,植物B耐盐范围(),可推知植物B是滨藜。
(2)植物处于高盐环境中,细胞外高浓度的Na+通过图2中的通道蛋白以()的方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质中Na+浓度升高。
(3)随着外界NaCl浓度的升高,植物A逐渐出现萎蔫现象,这是由于外界NaCl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细胞中Na+和Cl-的浓度进一步升高,蛋白质逐渐变性,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因此在高盐环境中植物A生长率低。
(4)据图2分析,植物B处于高盐环境中,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促使Na+进入();同时激活(),将Na+排出细胞,从而使细胞质中Na+的浓度恢复正常水平,缓解蛋白质变性。
答 案:(1)更广 (2)协助扩散 (3)大于 减弱 (4)液泡(细胞膜上的)S蛋白
简答题
1、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答 案:(1)替换 生物 (2)杂合子患疟疾的比例远低于无基因突变的 纯合子 (3)杂合子不容易患疟疾,在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的生存机会比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大,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将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传给 后代
2、学习下列材料,回答(1)~(3)题。
mRNA技术带来新一轮疗法革命
蛋白替代疗法一般用于治疗与特定蛋白质功能丧失相关的单基因疾病。由于酶缺失或缺陷引起的疾病可以用外源供应的酶进行治疗。例如,分别使用凝血因子VⅢ、凝血因子IX治疗A型、B型血友病。然而,一些蛋白质的体外合成非常困难,限制了这种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基于mRNA技术的疗法,是将体外获得的mRNA递送到人体的特定细胞中,让其合成原本缺乏的蛋白质,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把mRNA从细胞外递送进细胞内,需借助递送系统。递送系统能保护mRNA分子,使其在血液中不被降解。纳米脂质体是目前已实现临床应用的递送系统,可以保证mRNA顺利接触靶细胞,再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
研发mRNA药物遇到一个难题:外源mRNA进入细胞后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出现严重的炎症。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成功对mRNA进行化学修饰,将组成mRNA的尿苷替换为假尿苷(如图甲所示),修饰过的mRNA进入细胞后能有效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大大降低了炎症反应,蛋白合成量显著增加。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论上,蛋白质均能以mRNA为模板合成。因此有人认为mRNA是解锁各类疾病的“万能钥匙”,可以探索利用mRNA技术治疗蛋白质异常的疾病,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1)推测用于递送mRNA的纳米脂质体中的“脂质”主要指()
(2)尿苷由一分子尿嘧啶和一分子核糖组成,一分子尿苷再与一分子()组合,构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将mRNA的尿苷替换为假尿苷,其碱基排列顺序()(填“改变”或“未改变”)。mRNA进入细胞质后,会指导合成具有一定()顺序的蛋白质。
(3)文中提到,mRNA是解锁各类疾病的“万能钥匙”。图乙为用mRNA技术治疗疾病的思路,请补充I、Ⅱ处相应的内容。I.();Ⅱ().
答 案:(1)磷脂 (2)磷酸 未改变 氨基酸 (3)基因 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