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1、下图为DNA复制示意图。
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答 案:B
2、成熟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相邻凹陷的细胞膜在深部融合,使巨核细胞的一部分脱离,形成数量众多的血小板。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
答 案:B
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答 案:AC
2、以下属于脐带血中有功能造血干细胞的特点的是()(填字母)。
答 案:ABC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文中信息可知A、B、C均正确,NOV发挥作用后,造血干细胞总量几乎不变,D错误。
主观题
1、为研究腐殖酸肥料对干旱环境下燕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实验中的自变量有(),对照组与实验组不同的处理是()。
(2)燕麦的光合速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减少而(),推测原因是干旱条件下气孔开放程度减小,影响了()的供应,导致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下降。
(3)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说明喷施腐殖酸可()干旱对燕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答 案:(1)是否喷施腐殖酸、光照强度、土壤相对含水量;喷施等量清水 (2)降低;CO2;暗 (3)缓解
2、福橘是我国的传统名果,科研人员以航天搭载的福橘茎尖为材料,进行了研究。
请回答问题:
(1)福橘茎尖经组织培养后可形成完整的植株,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性,此过程发生了细胞的增殖和()。
(2)为探索航天搭载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组织培养的福橘茎尖细胞进行显微观察。
①观察时拍摄的两幅显微照片如图所示。照片a和b中的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期和后期。正常情况下,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之后着丝粒分裂,()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②图中箭头所指位置出现了落后的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落后染色体的出现很可能是其结构异常导致的。
(3)科研人员发现,变异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这种现象称为细胞()。因此,若要保留更多的变异类型,还需进一步探索适当的方法。
答 案:(1)全能;分化 (2)①中;姐妹染色单体②纺锤丝 (3)凋亡
填空题
1、细胞可以分泌物质,也可以分泌囊泡。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囊泡,大小一般为30~100nm,其结构如下图。它可在细胞间往来穿梭进行信息传递。
请回答问题:
(1)细胞内的囊泡以()方式被分泌到细胞外成为外泌体。
(2)外泌体膜和细胞膜的结构均以()作为基本支架。
(3)外泌体可通过其膜上的()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也可以利用膜的()性与靶细胞膜融合,将其携带的microRNA等物质释放到靶细胞内。
(4)microRNA与靶细胞内相应基因转录形成的()结合,使转录产物无法发挥作用,影响基因的(),进而调控靶细胞的生命活动。
答 案:(1)胞吐 (2)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 流动 (4)mRNA 表达
2、高温强光会严重影响草莓幼苗的生长和发育。科研人员探究壳聚糖如何缓解高温强光对草莓产量的影响。
(1)草莓的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的()薄膜上,其捕获的光能可转化为有机物中的()
(2)在自然条件和高温强光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溶液处理草莓,结果如下图。
据图可知,高温强光使草莓的叶绿素含量(),喷施壳聚糖后得到缓解,其中喷施 ()mg·kg-1壳聚糖缓解效果更好。
(3)研究发现,壳聚糖处理后草莓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增加,促进()进入叶肉细胞参与光合作用。
(4)综合上述研究,壳聚糖能有效缓解高温强光对草莓产量的影响,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反应;另一方面()从而促进有机物的合成。
答 案:(1)类囊体 化学能 (2)下降 100 (3)CO2 (4)通过提高叶片内的 CO2含量增强暗反应
简答题
1、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答 案:(1)替换 生物 (2)杂合子患疟疾的比例远低于无基因突变的 纯合子 (3)杂合子不容易患疟疾,在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的生存机会比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大,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将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传给 后代
2、请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在生命起源之初,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个RNA世界。在原始生命中,RNA既承担着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又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现有很多证据支持“RNA世界论”的观点。例如,RNA能自我复制,满足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要求;RNA既可作为核糖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作为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信息纽带;科学家在原生动物四膜虫等生物中发现了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后,又陆续发现在蛋白质合成过程和mRNA的加工过程中均有核酶参与。 蛋白质有更复杂的氨基酸序列,更多样的空间结构,催化特定的底物发生化学反应,而RNA在催化反应的多样性及效率上均不如蛋白质。所以,RNA的催化功能逐渐被蛋白质代替。 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突变。RNA还能发生自身催化的水解反应,不易产生更长的多核苷酸链,携带的遗传信息量有限。所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逐渐被DNA代替。现今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DNA不含碱基U。研究发现,碱基C容易自发脱氨基而转变为U,若DNA含碱基U,与DNA复制相关的“修复系统”就无法区分并切除突变而来的U,导致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准确性降低。 地球生命共同传承着几十亿年来原始RNA演绎的生命之树,生命演化之初的RNA世界已转变为当今由RNA、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生命世界。 (1)核酶的化学本质是() (2)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的排列顺序中。 (3)在“RNA世界”以后的亿万年进化过程中,RNA作为()的功能分别被蛋白质和DNA代替。 (4)在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与RNA相比,DNA分子() a.结构简单b.碱基种类多c.结构相对稳定d.复制的准确性高 (5)有人认为“生命都是一家”。结合上文,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 案:(1)RNA (2)碱基(核糖核苷酸) (3)酶和遗传物质 (4)cd (5)不认同;有的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的生物以RNA作为遗传物质认同;所有生物均以核酸作为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