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碳排放管理员《碳排放监测员》每日一练试题02月23日
精选习题
2025-02-23 10:17:33
收藏

判断题

1、规划引导是中国促进低碳转型过程中最常用的政策手段, 但是国外却是以法律手段来促进低碳转型。

答 案:错

2、低碳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具有相同的含义。

答 案:错

3、发展低碳经济必定会限制特定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答 案:错

4、“发展低碳经济”是“解除碳锁定”的同义语, 其内涵小于减缓气候变化。

答 案:错

单选题

1、倡导低碳出行方式,应()乘坐公交车,()开私家车。

  • A:少,多
  • B:多,少
  • C:多5多
  • D:不,不

答 案:B

2、居民家庭每使用二度自来水,相当于排放二氧化碳()公斤。

  • A:1.82
  • B:0.91
  • C:2.91
  • D:2.45

答 案:A

3、从“低碳生活”角度,以下哪些是止确使用冰箱的做法?()

  • A:将温度高于室温的食品放入冰箱
  • B:尽量减少开门次数
  • C:经吊把插头拔掉

答 案:B

4、廉租住房投资、低碳排放住宅示范项目投资等属于( )。

  • A: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和稀有资产投资等
  • B: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 C:政府投资、非盈利机构投资
  • D: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

答 案:C

多选题

1、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

  • A: 控制人口数量
  • B: 加快发展新能源
  • C: 加强科技创新
  • D: 缩减生产规模

答 案:BC

2、2006年《欧洲能源战略绿皮书》中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行动主要包括

  • A:提高能源效率
  • B:发展可再生能源
  • C:碳捕获
  • D:封存CCS技术研发

答 案:ABCD

3、人类活动导致可以长期存在于大气的温室气体包括

  • A:二氧化碳
  • B:甲烷
  • C:氧化亚氮
  • D:卤代碳氢化合物

答 案:ABCD

4、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中国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碳目标包括()。

  • A: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 B: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
  • C: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
  • D:林木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

答 案:BCD

主观题

1、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碳排放有多少?

答 案:汽车:一辆每年在城市中行程达到2万km的大排量汽车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t。发动机每燃烧1L燃料向大气层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5kg。人体: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释放1140g的二氧化碳。但是,只要光合作用存在,那么生产食物消耗的二氧化碳与通过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基本保持平衡。植物:植物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夜晚释放。因此,植物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一棵中等大小的植物每年能吸收大约6kg的二氧39化碳。暖气:使用煤油作为燃料的暖气一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2400kg。使用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00kg,电暖气则只有600kg。电脑:使用一年平均间接排放10.5kg二氧化碳。卤素灯泡: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10.8kg。洗衣机: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7.75kg。冰箱: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6.3kg。

2、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答 案:清洁能源开发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分析?

答 案:(1)发展水平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远未实现,我国目前还有几千万人没有用上电,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今后几十年能源消费必然继续增长。2l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此外,体制上单纯追求GDP的考核体系也导致了第二产业中落后产能的重复建设,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严峻考验。
(2)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这样一种高碳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
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未来我国实践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时,却可能被这些投资“锁定”。因此,我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3)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
目前现有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只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为达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我国总共所要投入的资金至少在1.6万亿以上,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是一个沉重负担。

更多推荐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