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5月11日
精选习题
2024-05-11 11:46:45
收藏

判断题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 案:对

解 析:(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方式的产生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的基础;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总之,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 案:错

解 析: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对回答的重要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其发展。

单选题

1、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这个方针主要是指()。

  • A: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 B: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政治文明
  • C:一手抓政治文明,一手抓生态文明
  • D: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生态文明

答 案:A

解 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2、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
  • C:建立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 D:建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答 案:A

解 析:1992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多选题

1、旧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缺陷是()

  • A:没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 B: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C:不懂得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凝固不变的
  • D:把世界看作是由内在矛盾引起的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答 案:AC

解 析:旧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缺陷:一是没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二是不懂得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否认世界是由内在矛盾引起的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2、决定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有()

  • A:党的性质
  • B:党的政治主张
  • C:党的组织机构
  • D: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答 案:ABD

解 析:党的性质、党的政治主张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

主观题

1、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简述人的价值。

答 案:(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①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言之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②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言之是指社会对个人满足的程度。
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即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论述题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什么说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答 案:(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原因①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从国内看,当今中国正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不加以改进和完善,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③从党的自身建设看,党的实际状况同所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
领导加以解决。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①要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执行程序。为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正确,执行有效,决策过程必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补充完善,纠正偏差,减少和避免大的错误。
②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只有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而没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的主张只有通过法律程序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贯彻执行。
③正确处理党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通过执政来体现的。但是,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更不能取代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的职能,必须正确处理各类关系,使党组织在发挥自己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职能的同时,切实保证国家政权和其他组织、团体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答 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更多推荐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微信